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华通讯社灿若群星的记者队伍中,解放军分社社长兼党组书记,肩扛少将军衔的高级记者刘四年格外引人注目。一向对部下要求严格的新华通讯社社长郭超人对刘四年的评价是:“几十年来,他忠于职守,脚踏实地,表现出了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而香港《文汇报》的一位资深记者则把刘回年的人生经历概括为“波澜壮阔,不虚此生”。 从农家子弟到将军记者 1939年10月,刘四年出生于江西井冈山下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63年7月,刘四年刚从江西大学新闻系毕业就被组织上分配到新华社担任军事记者,经总政治部批准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相似文献   

2.
他,是新华社的一名军事记,也是共和国通讯社的一名将军记。他,就是原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兼党组书记的刘回年同志。  相似文献   

3.
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解放军报社等单位共同主办的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解放军报》高级记者江志顺少将摄影展览与观众见面。  相似文献   

4.
此文是7月15日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同志为纪念《青年记者》创刊65周年而作。南振中同志曾在新华社山东分社工作过,对山东新闻界有着深厚的感情,也是《青年记者》的老朋友。得知《青年记者》纪念创刊65周年的消息时,他正在外地考察,回京后,不顾旅途劳顿,应编辑部之邀欣然撰文。对此,青年记者编辑部深表敬意和谢意。  相似文献   

5.
白瑞雪,女,1977年生,语言学硕士。2002年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在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从事军事新闻采编工作至今。参加了“两会”、抗击“非典”、“神五”“神六”飞行、“和平使命-2007”联合军演、党的十七大等战役性报道和华益慰、方永刚、济南军区“铁军”师、宁夏军区给水团等重大典型的报道,采写各类稿件上千篇,  相似文献   

6.
陈军 《新闻导刊》2006,(1):35-36
南振中在《记者的战略眼光中》一书中曾谈到:同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同一所大学毕业.分配到新华社后.最初三年的业务水平不相上下:三五年之后,差异开始显现;十年之后,就出现了明显的差距。今天。对于处在激烈新闻竞争中的年轻记者.是不是深有同感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表现出来的“贫富差距”更加明显.周期也更短.一两年开始产生差距。三五年后能力悬殊,让不少年轻记者困惑不已.  相似文献   

7.
黄慧 《青年记者》2006,(16):77-78
在记队伍中,一些人总有写不完的新闻,而一些人则经常闹“稿荒”。这其中除了记个人勤懒有别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记掌握新闻线索的多寡。新闻线索不多,记自然采写的新闻稿量就少;但如果新闻线索源源不断,则见报的新闻就层出不穷。后因拥有新闻线索多常被称为“富”记。而当“富”记的诀窍就是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善于发现、捕捉和挖掘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8.
9.
刘瑞常 《青年记者》2008,(13):43-45
我这个山东人在新华社从事新闻工作34年,可算是一个老兵.而在新华社驻国外分社工作时间特别长,从1975年第一次出国到2006年奉调回国,先后在智利(7年)、尼加拉瓜(2年),委内瑞拉(3年)、巴西(3年)和西班牙(5年)等5个分社担任首席记者,工作长达20年.在国外长期工作期间,有苦也有甜,吃尽了与家人天各一方,生活单调寂寞、想家、工作紧张和生活缺乏规律等"苦头",同时也尝到了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完成使命的成就感等"甜头".  相似文献   

10.
人生就是“知”和“行”的一生。再低级的人生也离不开“知”和“行”,再高级的人生同样离不开“知”和“行”。知识、智能,可用“多”、“少”、“高”、“低”来形容;而智慧,每个人拥有他自己的独一无二、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11.
《军事记者》2010,(5):I0002-I0002
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宣传中心、人民武警报社、人民军队报社、火箭兵报社等军事媒体,以最快的速度派出采编人员前往灾区采访,及时生动地报道了抗震救灾部队的最新新闻。这里刊发的是部分记者在抗震一线采访、生活的镜头。  相似文献   

12.
赵苏 《军事记者》2001,(10):16-18
阎吾小传:阎吾,山东荣成人。1922年生。“七·七”事变后,15岁时即参加中共荣成县委领导的“河山话剧社”,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2月参加八路军。1940年秋,他在战斗中负伤后到山东纵队宣传部任干事。1946年开始军事记者生涯,先后在新华社第三野战军总分社、志愿军分社、海防前线分社、解放军总分社当记者,曾任新华社军事编辑组组长、解放军分社副社长、解放军总分社第一副社长兼党委书记等职。有新闻作品集《雄风录》、《奇志集》、《阎吾战地情景新闻选》面世。生平事迹被收入《中国当代十大名记者》一书。(…  相似文献   

13.
周迅 《中国记者》2012,(10):76-77
冒昧登门喜获教诲 恩师钟敬德于2009年4月23日与世长辞,享年73岁.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怀念他,我走上新闻工作之路,与他的悉心栽培分不开. 20世纪60年代,我出生在湖南省衡东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从小就立志要当记者和作家.师范毕业后,我回到衡东,在乡镇中学执教初中语文.登上讲台,有了铁饭碗,我仍然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周涛 《军事记者》2013,(12):7-8,13
金秋十月.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举行孙晓青军事新闻作品研讨会.恰逢其时.实至名归。我代表总政宣传部并以个人的名义.向孙晓青同志表示热烈祝贺!  相似文献   

15.
17年前,范丽青作为一名大陆记者第一次兴奋地抵达台湾时。她没想到会引起全世界那么大的反响;7年前,当她作为首批新华社赴台驻点记者抵达台湾时,“狗仔队”般的追踪让她身心疲惫;而这一次,2007年11月14日,作为首位国台办女发言人.媒体的再度关注或许已让她信心满满了。  相似文献   

16.
17.
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祖国西藏,"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团结凝聚人心,海拔高境界更高"的"西藏分社精神"激励着一群用生命履行使命的新华社记者,他们将西藏作为践行"四力"要求的"主战场",在缺氧中经磨砺、受锤炼,采写了大量酥油糌粑味、冒热气、接地气的报道。  相似文献   

18.
19.
20.
吕敏  张瑜 《青年记者》2006,(10):51-51
记者,要善“想”、善“听”、善“访”,在规则框架下做一名“聪明”的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