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了弘扬长征文化,感悟红军精神,追忆长征的光辉岁月,缅怀红军的丰功伟绩,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音像出版界紧紧围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这一主题,开展了重点选题出版纪念活动。出版活动的目的是为大力弘扬和培育包括长征精神在内的民族精神,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  相似文献   

2.
翻开中国革命史,江西省兴国县占有非常厚重的分量。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仅有23万人口的兴国县就有8万余人参加红军,有5万名战士为国捐躯,其中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就有12038名,几乎每一公里就有一名兴国籍将士倒下。就是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出了54位开国将军。兴国县因此被誉为“将军县”“红军县”“烈士县”“苏区模范县”……据兴国县民政局透露,目前兴国县仅存6位走完全程的老红军。从2003年起,包括老红军在内的优抚人员已有300多人去世。仍然健在的老红军年龄最小的也有87岁,最大的已有100余岁。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走近部分健在的兴国老红军,了解他们戎马征战的传奇人生,以及他们的幸福晚年生活和不变的红军本色。  相似文献   

3.
日前,一份由汝城县档案馆珍藏的《红军借据》被省档案局(馆)编印出版的《湖湘档案图典》收录。本借据系1934年11月红军长征先遣部队到达汝城延寿境内时,由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司务长叶祖令写给官坑村村民胡四德的。叶于同年12月牺牲于贵州石阡长征途中。这张小小的借据,体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纪律严明,令行禁止的军规军纪。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每到一处,红军战士自觉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深得人民群众的信任、爱戴与支持情景。  相似文献   

4.
89岁的红军老战士仲世发住在天津警备区某干休所的一所普通的公寓中。在这所干净、整洁的公寓病榻前,我们见到了年迈体弱的仲世发。仲老见到我们很是激动,当听明白了我们的来意后。回想起当年红军长征。仲老的眼里禁不住流出眼泪。嘴里不停地说“红军长征都过去这么多年了。还提它干什么?长征路上牺牲的红军战士太多了,不讲它了,不讲它了……。仲老边说边擦眼泪。我们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面对这位身经百战的红军老战士。让人不禁联想起他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勇猛杀敌的场景。我们安慰着仲老,工作人员递上水杯。仲老的情绪开始稳定下来。沉思~会儿的仲老,给我们讲起了红军,说起了长征,忆起了过雪山和走草地的往事……  相似文献   

5.
东西南北     
万古长存的红军长征精神关于红军长征精神,江泽民同志说:红军战士所以能够克服千难万险,靠的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靠的就是艰苦奋斗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长征精神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巨大精神动力。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对上述红军长征精神作了解读。(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对党的坚定信念,是红军长征精神的根本意义。长征途中,既要同围追堵截的几十万国民党军浴血奋战,又要克服无数道高山大川天然屏障,特别是雪山草地那种极端恶劣的世所罕见的艰难困苦。红军战士…  相似文献   

6.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的时候,四方面军约有80000人,一方面军经过长征中的损失,兵力上居于劣势。张国焘仗着自己兵多,个人野心膨胀,以至于反对中央北进方针,分裂红军,分裂党。关于分裂红军的问题,长江的通讯中也作了一定程度的反映。《红军之分裂》一文,就是专门谈这一事件的。《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从瑞金到陕边——一个流浪青年的自述》和《松潘战争之前后》三文,对这一事件也有所报道和分析。这是长江笔下的红军长征又一引人注目之处。  相似文献   

7.
中央档案馆四川省阿坝州籍藏族老红军姜秀英同志,是一位经历了长征的老红军、老战士,她和她的家人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举家参加红军,走上革命道路的动人故事,在当地一直传为佳话。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人们更加追忆这位老革命、老战士以及她的家人的传奇经历,缅怀她们为中国革命做出的巨大牺牲和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个幸福的场景。坚硬的铜里渗透了无限的柔软和温情。是1957年诞生的一个铜质雕塑,选取的是红军长征途中一个小小的镜头,作者潘鹤为其命名为《艰苦岁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那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是全世界都知道的。新生的共产党人领导自己的部队,在数倍于己的敌人的重重围剿中,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走过了2万5千里,创造了世界革命史中的一大奇迹。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忍受了极度的劳累、冻馁,穿越了地球上最险峻的峰峦沟壑和荒无人烟的辽阔草地,许许多多战士牺牲在了长征途中。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突破长江天险、强渡大渡河、激战…  相似文献   

9.
李卫星 《军事记者》2006,(12):11-11
黑格尔说:“历史题材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找到了,作家就永恒。”在长征这一历史题材中,属于今天和未来的,就是长征精神。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党和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全面展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回首长征,缅怀红军创建的宏伟业绩,追思和弘扬长征精神,就是为了十分珍惜和充分运用这座精神宝库,获得一种现实力量,让我们在新长征的征途上脚步走得更远、更稳健、更自信。对长征的理论宣传是整个军报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又具有不同于其它宣传的特殊性和规律。如果说报纸的新闻宣传和文艺作品,主要是…  相似文献   

10.
1935年9月18日,红军长征的先头部队到达甘肃南部的哈达铺,随后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也相继到达.在此地,中央曾召开重要会议,决定红军长征以陕北为"落脚点".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红军长征要在陕北落脚呢?对于这一原因,曾有过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档案馆和有关市、县档案馆所藏反映红军长征的档案史料,以国民党军在甘肃境内堵截红军长征的档案为多。这些档案都是民国甘肃省政府、省民政厅和各县联系具体事宜的细节性、过程性文件,比较如实地记述了国民党驻甘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秉承蒋介石的命令,指挥所辖中央军和地方部队堵截红军北上的情况,也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红军突破层层防线,挺进陕北的过程。简单地说,关于国民党军在甘肃境内堵截红军长征的某些细节,这些档案可以说是比较详尽的资料,后来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回忆和纪实,不管是出自当事人的自述,或是后人的研究成果,只要…  相似文献   

12.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红军长征史》《红军长征纪实》丛书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月20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和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联合召开了这一座谈会,宋平以及洪学智、陈锡联、廖汉生、李德生等当年参加长征的老同志以及有关方面人士100余人出席了会议。两套丛书分别由辽宁人民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江泽民总书记为《红军长征史》题写了书名及“英雄的史诗”的题词。刘华清副主席也作了“长征精神万古长存”的题词,并为《红军长征纪实》丛书作序。  相似文献   

13.
红军长征与北上抗日有什么关系?有同志认为,中国南方各个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相继进行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有同志持相反的意见,认为红军由于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失败,不得不被迫进行长征,是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造成的恶果,与北上抗日无关。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红军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北上抗日方针。一早在红军长征前,中共临时中央已经提出了北上抗日的方针,并设想了几种实施方案,但均未能实现。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一直是主张抗日的。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公开宣布对日作战。那么,远离抗日前线的中国工农红军怎样  相似文献   

14.
张俊 《军事记者》2004,(4):60-60
1935年9月18日,红军长征的先头部队到达甘肃南部的哈达铺,随后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也相继到达。在此地,中央曾召开重要会议,决定红军长征以陕北为“落脚点”。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红军长征要在陕北落脚呢?对于这一原因,曾有过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15.
长江笔下的红军长征,第六个引人注目的地方,是两次写了红军长征的全过程。中央红军历时一年,行程二万五千多里的长征,究竟是怎样走过来的呢?这是广大读者关心的问题。要写长征的全过程,不直接采访红军,特别是红军中枢的领导人,几乎是不可能的。长江作为国民党区报纸的记者,1935年还没有采访红  相似文献   

16.
1934年10月16日晚,八万名红军战士跨过江西境内的于都河,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战略转移--长征.对此,当时的中国报纸没有任何报道,而<纽约时报>也是事隔一个月才有篇6行字的消息.50年后,<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沿着红军长征路线步行,重新体味老一辈革命者在长征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看看革命老区的人们现在生活得怎么样.与此同时,一位美国记者也正在费尽心机地考证长征路上的每一个细节.他就是美国著名的新闻记者和作家、曾担任<纽约时报>副总编的索尔兹伯里.  相似文献   

17.
解芳 《军事记者》2006,(11):59-60
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实现了中国革命的战略转移。在当时残酷的革命斗争环境中,红军将士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所付出的流血牺牲、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第一次让世人知晓,与一个人密切相关,他就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斯诺通过自己在边区等地的亲身经历、亲眼所见,采访了大量的红军长征的第一手资料,最后写成驰名全球的杰作《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正是这本书,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也正是这本书,让全世界知道了伟大的红军长征。令人可敬的中国情结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  相似文献   

18.
王增勤 《新闻天地》2008,(11):48-51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史上,存在着这样一个谜:红军为什么会几乎“兵不血刃”地顺利突破蒋介石的粤北第一、二、三道封锁线,而在深入湖南腹地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之战时,形势却马上发生逆转,每过一道关卡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这一谜团的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正是他带着红军顺利突破了蒋介石的三道严密封锁。为纪念10月22日红军长征胜利72周年,本文特推出此文,为以上疑云一一作解。  相似文献   

19.
"红军长征纪实丛书"是红军长征史诗创造者亲笔书写的长征史,用真实朴素的语言记录了一个个历史细节,叙说了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生动翔实地反映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和英雄业绩.这套丛书的出版,不仅推动了长征史的研究,而且对学习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江沂 《中国档案》2006,(10):26-28
《红军长征记》是记载红军长征史实的最早文献之一,是长征亲历者的群体口述史,1942年出版,如今已存世不多。有人曾在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里看到朱德签名赠给埃德加·斯诺的初版本,其实此书陕西省档案馆早有保存。最近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我们探询了此书的编写过程,竟然意外了解到红军长征结束后,开展第一次征集活动的诸多细节,以及长征示人的最早记录。而《长征画集》则是长征过程中黄镇同志亲持画笔留下的记录,读来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