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言”“文”并重 对于文言文教学的探讨,走过了一个梗长的过程,受不同教育理念的影响,文言文教学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在“工具说”一统天下的时期,文言文教学暴露出有“言”而无“文”的弊病;而当“人文性”成为课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时.文言文教学又出现了有“文”而无“言”的倾向。[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一、课程研究中文献参考的特征分析 部分研究者在参考文献时的主要问题是:或是曲解引伸,主观臆断;或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是突出其一,忽略其二;或是断章取义,生吞活剥;或是邯郸学步,随波逐流。这些主观片面的文献参考行为导致了特色鲜明的“文人相轻或相倾”以及“天下文章众人偷”的局面的产生,导致课程研究理论文献玉石混杂的“蝴蝶效应”。究其根源,有两点非常关键:(1)研究者忽视了对某种观点提出的立场、背景的审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何谓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除了要有利于会考和高考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以“人”育人,有利于学生一生的发展。站在这样的高度,我们设计文言文教学时眼中必须要有“文人”,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字里行间蕴涵的“文人”的人生智慧与情怀。可以这样说,入选教材的每一篇文言文都是经典,经典文言文的每一个文言字词都蕴涵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每一个文字都饱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思。这些文言文字背后都站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作者自己,他们或胸怀天下,忧国忧民;或慷慨悲歌,傲骨嶙峋;或俯仰天地,哲思古今……重视对“文人”的教学,对传承古代文化的精髓,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前一个“文”是美好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的;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美好的语言文章”。它历经干百年时间的筛选,是大浪淘沙后留下的金子,是前人留给我们的财富、瑰宝。然而,许多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却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仔细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文言文教学过多地停留在字、词、句的浅层内容上。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在于“言”、“文”分离.要么重“言”轻“文”.搞机械枯燥的字、词、句、篇的串讲训练:要么重“文”弃“言”,忽视文体特点.凌空蹈虚地架空分析文章。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文”与“言”的和谐——既依据文体特点,重视文言文字词基础知识的落实又符合教学要求,在具体的文章语境中动态积累字词.进而通过经典文章的学习。传承古典文化.是文言文教学摆脱困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朱军 《现代语文》2010,(8):65-65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思想素养、人文精神、提升人格魅力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笔者认为应该立足精致,抓住关键环节,夯实重点知识,才能确保教学的有效。“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韩非子·喻老》)对此笔者从“读”“抄”“练”“连”四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以期和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7.
引导学生跟文言文亲密接触的途径和方法很多,笔者在本文巾主要从如何运用想象这个角度去阐述。一、想象——亲密接触写作背景文言文写作背景的文字是“死”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转变角色,把自己当成作者或当时有关的人,然后打开想象的翅膀,在“背景”的空问里自由飞翔。在“同呼吸、共命运”的“体验”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在目前的中学文言文教学实践中,还普遍存在着“一讲到底”的现象。常见一些教师拿着课文逐字逐句地给学生翻译,然后不厌其烦地讲解文言文词句的用法及含义,同时让学生读熟背透,一篇又一篇,一年又一年地就这么教。殊不知这种以“言”代“文”,以“讲”代“学”的教学模式,其实是一个极大的文言文教学误区。  相似文献   

9.
江宋奇 《初中生》2007,(3):34-35
文言文的翻译遵循“信、达、雅”的要求。“信”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准确地反映原文的内容;“达”指译文要通顺畅达,符合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雅”指译文要优美生动,有文采。“信”和“达”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而“雅”是最高要求。  相似文献   

10.
苏继英 《中学文科》2007,(12):142-142
“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也是高考“出场率”极高的一个虚词。鉴于此.每遇到它,教师都要强调它的用法,学生也把它作为一个重点来掌握。尽管如此,不少学生仍感困惑:“以”的用法耳熟能详,但在具体语境中,它究竟属于哪一种,却很难分辨,往往因把握不准而屡屡失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或是评分式,或是评级式.或是评语式……在目前的作批改中,教师大多在越俎代庖——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学生的习作字斟句酌.精批细改;然而.真正的“主角”学生呢,一般只能是“听众”“看客”他们对老师批改的作似乎比较“冷漠”,很少“有”动于衷。  相似文献   

12.
语文的学习长期以来处于尴尬的地位,学生明知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但是面对枯燥的所谓“经典”课文实在提不起应该有的兴趣,尤其是对于古典诗歌和文言文这些蕴涵着中国丰厚文化底蕴的特殊文体,学生更是爱恨交加,最终只有无可奈何。因为由于语言方面的时代差距,学生对祖先的文字实在是很难理解,对最经典的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更是少用,甚至不用。  相似文献   

13.
一个故事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怎样才是真正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了解了“之”、“乎”、“者”、“也”的用法,明白了“走”、“行”、“步”、“趣”等在文言文中的词义,知道了古汉语中一些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这就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了吗?如果认为学生掌握了这些就是具备了文言文阅读能力,甚至认为文言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这些,这就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众多的成语词典中都收有“付之一炬”,其中对于“炬”的释义在辞书上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炬”作名词,解释为“火把或是火”,持有此意见的有《汉语成语辞海》、《现代成语巨典》、《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等辞书;另一种则认为“炬”应作动词,解释为“焚烧或是烧毁”,赞成这种意见的有《汉语大字典》、《汉字规范字典》、《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等辞书。  相似文献   

15.
范海平 《阅读与鉴赏》2007,(8):42-43,29
文言文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精品,是历史淘洗后的结晶,不仅是一个个汉字的排列,更是古人生活、感情的积淀,每个字都有丰富的意蕴。现行教材中有大量的文言文课文,这些选文无疑都是“经典”,而“经典的价值不在于实用,在于文化”,朱自清先生一语道破“经典”,传统文化是须臾不可丢弃的,它是中华民族之魂。  相似文献   

16.
《诗经》时代的“东门”.不只是个单纯的地名.而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象征意蕴的文化代码。其原型意义类似干西方文学中的“伊甸园”。而《诗经》中体现这个文化代码信息的东方“伊甸园”之歌——“东门诗”.主要集中在《诗经》陈、郑二国风中;其诗具有丰富的人文内容,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完整的先秦东方“伊甸园”中青年男女情爱生活的美好画卷。  相似文献   

17.
黄大权 《广东教育》2006,(12):53-53
文章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带有作者的情感色彩,字里行间都传达着作者的独特个陛。学生要提高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就要学会突破理解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这一瓶颈。笔者认为首先要抓住文中的“奇”字“异”词;其次,抓文中的“妙”语“绝”句;最后抓文章的“巧”思“住”构。  相似文献   

18.
《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经典名篇.教学设计既关注文言文的“言”这个教学基点,又注重“文”的方法与情感;既依“言”助“文”,强化对文言词汇、语汇的积累与运用,立足字词解文意、把文脉、察文情,又以“文”养“言”,在对作品的文法及情感的解读中,自觉形成对文言词汇、语汇的不断积累与灵活运用.如此一来,文言文教学方能摆脱“文”“言”脱节、环节生硬机械的桎梏,还原古典文学的精气神.  相似文献   

19.
红星 《现代语文》2004,(6):43-43
提笔撰文叫“命笔”;自己写的文字叫“亲笔”;写作中断叫“辍笔”;别人口授写成的文字叫“代笔”;集体讨论、一个或几个人起草的文字叫“执笔”;练习性的写作叫“练笔”;特别精采的文字叫“妙笔”;体现文章笔法、写作技巧的叫“文笔”;文章中预作提示或暗示,使之前后呼应的叫“伏笔”;寓意含蓄不便直叙的文字叫“曲笔”;写的与题无关的文字叫“闲笔”;特别细致的描绘叫“工笔”;使文章臃肿的文字叫“赘笔”;作品中写得不好的地方叫“败笔”;无拘无束地写作叫“信笔”,对某些方面有所感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章叫“随笔”,正文结束后的补…  相似文献   

20.
以往研究语文教育史.大都分“古代”(自春秋战国起至清代鸦片战争爆发)和“现代”(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两大历史阶段。至于“近代”部分,或是作为“古代”的延伸。或是作为“现代”的上溯。大都一掠而过。即使有所论及.也大都语焉不详.远不能反映其丰富的内容;“现代”部分,包含了“当代”,而现今的所谓“当代”已超过半个世纪.时间跨度和空间广度都应当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阶段来考察.才符合探索未来语文教育发展道路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