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对于这场革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观望到经历了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陈独秀接受十月革命的思想过程与其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相一致:陈独秀最初从民主主义与社会进化论角度看待十月革命;苏俄宣言与巴黎和会的双重刺激加快了他对十月革命的认同;后来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彻底接受了十月革命。  相似文献   

2.
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对于国共合作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由拒绝党内合作到同意有条件加入国民党,从“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到要求退出国民党的转变过程。他的这种态度的转变,主要是由于思想认识上的缺陷及实际斗争经验的不足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革命先行孙中山思想发展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顺应历史潮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与时俱进。他的思想经历了从改良主义到革命民主主义,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两次重要的转变。特别是第二次转变,集中地体现在对三民主义的“真释”上。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的思想发展轨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很有必要对陈独秀的早期社会思想进行研究。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个人与社会;经济与社会;政治与社会:社会发展。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的现代性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在近代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二是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对于民族文化发展方向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关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的发展,比较普遍但却是值得商榷的一种分析是:“前后两个阶段论”如有的著作认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按他个人在政治上所采取的态度——改良或是革命,大致上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发展阶段”,“从一九一六年到一九三五年,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发展的前期阶段,基本上是属于‘教育救国’的改良主义范畴的。”这种分期,把行知先生的早期和后期割裂开来,并把他的早期思想作为改良主义而否定,是完全不符合历史真实的。另一种比较普遍但也值得商榷的分析是把行知先生的思想转变期划到“九·一八”。如有的同志认为:“陶先生在‘九·一八’以后,是逐渐摆脱改良主义思想而倾向革命了。”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之后,陈独秀开始了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与先前轻视劳动群众相比,他开始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斗争的重要性。他极力促进工人阶级的觉醒与革命斗争,但同时他的思想又时常停留在改良主义阶段,悲观主义色彩浓烈。这一思想状态与他过渡时期思想的混杂相关。他在工人运动问题上改良和革命的双重性也对他后来在工人运动态度上的转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之后,陈独秀开始了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与先前轻视劳动群众相比,他开始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斗争的重要性.他极力促进工人阶级的觉醒与革命斗争,但同时他的思想又时常停留在改良主义阶段,悲观主义色彩浓烈.这一思想状态与他过渡时期思想的混杂相关.他在工人运动问题上改良和革命的双重性也对他后来在工人运动态度上的转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是一位在近代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都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的政治思想和主张几经变化,早期信服民族主义,新文化运动时推崇宣扬自由主义,五四运动后转向了社会主义。本文探讨的是五四运动后陈独秀由自由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后,他对民族国家、民主自由的重新认识,以及他的思想认识中存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与胡适的教育思想有相似的一面,但又存在着很大乃至根本的分歧,究其原因,相似是由于陈,胡的经历相似,并都受到改良主义的影响,相异则缘于各自的哲学观,所信仰的主义和理论参照体系及工作侧重点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瞿秋白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和缔造者之一。从瞿秋白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来看,其早期思想经历了复杂的转变过程。即从复古避世到理智厌世,再到托尔斯泰派无政府主义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一贯主张抗日救国。但在如何抗日等具体问题上,以1937年8月为界,陈独秀抗战思想前后有很大变化。前期,陈独秀强烈谴责和揭露国民党的卖国行径与不抵抗政策,极力主张反蒋抗日。后期,陈独秀的抗战思想更加系统、完整。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就是他从原来反蒋抗日转变为全力拥护国民党领导抗日。其间虽然有些悲观论调,但总的格调比较高昂,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2.
《安徽俗话报》在短短一年半的生命历程中呈现出一系列的矛盾性:被动与主动的矛盾,全面与片面的矛盾,激情与平和的矛盾,这些矛盾体现了主办者陈独秀在身份上从改良者向革命者的转变,在思想上从改良主义向民主主义的过渡。《安徽俗话报》折射出一代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求索道路的心路历程和成长轨迹。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革命思想形成的问题,是史学界长期以来有争议的问题之一。笔者对史学界存在的某些观点如孙中山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时刻,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1],即孙中山一开始就是革命的这种看法持不同意见。我认为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他寻求救国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在几经失败后,才坚定了他革命的信念。研究孙中山应把他与他所处的整个时代结合起来,从而较全面地认识孙中山早期革命思想形成的问题。孙中山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从改良主义到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形成的过程,具体可从三个时期来认识:一、香港兴中会成立前孙中山的…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作为我党早期著名领导人 ,其思想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 192 0年以前 ,他是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亲自发动和领导了新文化运动 ,倡导民主和科学两大口号 ,后逐渐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最终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  相似文献   

15.
从文学革命到社会革命,这中间缺少一种过渡和转变的逻辑可能,加之知识分子的书生意气,这就注定了陈独秀后来的悲剧性命运。但陈独秀毕竟是一个杰出的知识分子,一个具有坚定信念的革命者,即使被革命抛弃,他仍然保持了革命者的人格。本文对陈独秀的贡献及思想转化作了令人折服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陈独秀社会史观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过程,早年陈独秀是一个历史唯心主义者,建党时期和大革命早期,陈独秀宣传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主流是唯物史观,大革命中后期,陈独秀逐步背离唯物史观,思想的主导倾向是唯心史观,最终,陈独秀归属于唯心史观;其伦理观、宗教观、群众观表明,陈独秀是一个不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是一个不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宜笼统地说陈独秀是一个历史唯心主义者。  相似文献   

17.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30年代,陈独秀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代人,在学术与思想的关系上,大致经历了一个由分裂相相对统一的过程,从陈独秀发表的《孔子与中国》一文看,其晚年思想发展的大趋势是向“五四”新文化基本理念回归,并有所提升与发展变化,他在学术与思想的内在关系上,虽不像“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那样对立,分裂,却仍未达到事实上的一致。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1903年到上海,继《苏报》被查封后,与章士钊、张继等创办了《国民日日报》,并以该报为阵地,发表了一些政论文章和诗词、小说.对满清封建社会进行了无情揭露和鞭挞,在国内造成很大影响,对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程起了一定作用,同时也表明他已由一个改良主义者转变为民主主义者.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国内对陈独秀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突破,澄清了许多历史事实。但对他的思想转变进行细致、深入研究的却较少。本文试图对陈独秀“五四”前后的思想转变作些初步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学者。“五四”前后,陈独秀发生了两次大的思想转变。第一次是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内的转变,由直接参加激烈的行动转变为从事启蒙思想运动。这次转变是从一九一三年秋“二  相似文献   

20.
建党前后陈独秀关于文化的论述,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中国的重大创新发展,研究意义重大。近三十年来对建党前后陈独秀文化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陈独秀文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陈独秀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陈独秀文化思想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