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贺和济慈笔下的诗歌悲情意象幽深诡谲、奇而入怪,在诗学品格上犹如同蘖的两朵奇葩,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悲情意象的角色定位上“虚荒诞幻”,在悲情意象的选择上“阴幽飒沓”;在诗歌创作手法上,秀句重叠,通感怪异.两者可谓西方“模仿”和“再现”与中国诗学重“感悟”、“意境”、“形象”理念的互补与耦合,这种互补与耦合也为中英诗学评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和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2.
谈书法创新     
创新具有时代性 ,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丑”“怪”是书法创新的一种形式 ,而以“丑”、“怪”而“丑”、“怪”的创新不能称之为创新。传统是创新的基础 ,离开了传统 ,就无所谓创新。创新要泥古但更重要的是化今  相似文献   

3.
姜山 《现代语文》2006,(3):113-113
学作品在塑造美好学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不少“丑”的学形象,这类学“丑”的形象与正面学形象一样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集中、概括和提炼,富有很强的艺术美。在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学“丑”形象,深入挖掘其美学内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4.
审丑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对语文课本及其读物所呈现出来的“丑形象”描写进行美学阐释,无疑地有助于提高学生识丑与辨丑的能力,只有通过对语文“丑形象文本”的不断阅读,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为学生培养良好的审美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文章一方面通过对“丑形象”研究的历史回顾,分析“丑形象文本”所具有的特定内涵;另一方面从创作学、接受关学和审美本体论等角度出发,对语文“丑形象文本”的美育价值进行多视角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关于“美”与“丑”的文艺理论中,“以丑为美”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苏轼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审丑”理论。苏轼的“审丑”理论形成于求奇尚怪的宋代,建立在他个人人生际遇、哲学观、文艺观的基础之上。苏轼的“审丑”理论从艺术本体的角度对“丑”所蕴含的美学价值进行了全面的揭示,并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与西方传统诗论不同,中国传统诗论素重“文外之旨”、“言外之意”。此说非一人所倡,乃有晋以来绵延中国诗坛千余年的文艺思潮。究其底蕴,无非是说:凡诗的意蕴,皆非常言所能道尽。言不能尽,则象以征之,征意之象便是意象。故诗以创造意象为第一要义。意象在中国传统文论中从来指的是具有象征意味的形象,即含“文外之旨”、“言外之意”的形象。西方文论中所谓描述性意象一般不在中国传统诗论意象范畴之内。中国现代诗论使用意象这一术语时,基本上遵循传统。因此,本文也不准备讨论描述性意象。一、意象类型粗分起来,意象可分为两类,即情态型和义理型。前者指诗歌景物形象的形态结构与诗人意绪情感结构具有同形性的意象;后者指诗歌中事物现象的性质结构和诗人哲理意义结构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一切知行活动离不开“思维”,而“思维”又始终以“意象”为内容。它初由“观察”与“记忆”的两大支柱丰富“意象”,再由“联想”与“想象”的两大翅膀拓展“意象”(多),然后由“形象”与“逻辑”(二)的两大思维运作“意象”,最后由“综合思维”统合“意象”(一(○)),以发挥最大的“创造力”。如此周而复始,便形成“多”、“二”、“一(○)”的螺旋结构,以反映“意象系统”。而这种结构或系统,不但可在哲学层面寻得它的依据、文学层面考察它的表现,也相应地可在美学层面找到它的归宿。  相似文献   

8.
张寿义 《班主任》2002,(1):32-33
提到形象,人们自然要谈论相貌俊丑。“云想衣裳花想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不为怪。纵观人的形象美不外乎三种类型。一是与生俱来,先天优越。这实在沾了父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与心理学视野下的父亲意象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视野下的父亲意象指的是人的记忆和想象中的父亲形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意象是“仁君意象”,父亲是慈爱的统治者,与生活息息相关;西方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意象是“父神意象”,“父性崇拜”潜含着西方人对原始父亲(上帝)的一种传统意义的强烈崇拜和深刻敬畏,父亲意象是遥不可及的。在传统文化的演变中,父亲意象也发生着巨大的嬗变:从“仁君意象”、“父神意象”到“人父意象”。现代父亲是一个更全面和人性化的角色,一方面他仍然要承担和传统父亲一样的经济责任,另一方面按照舆论的要求,他要在孩子的养育问题上事事参与。这种跨越式的转变糅合了东西方传统文化精髓,使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现代父亲意象基本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0.
“生、旦、净、末、丑”是传统戏剧中的五种角色,它们的字面意义和舞台上的形象正好是相反的。  相似文献   

11.
“意象”是少有的成功实现现代转型的中国传统美学概念。在“意象”由传统美学向现代美学转型的过程中,朱光潜发挥了重要作用。借助“意象”概念,朱光潜实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的对接。在从朱光潜“接着讲”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他的理论的缺陷或者模糊性。朱光潜将“意象”直接等同于“形象”,将特殊的美学问题视为一般的哲学问题,让美学陷入主客观之间的空洞争议,没能对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小说的基本意象是抬头看“月亮”和低头照“镜子”,她充分运用了意象的多义性特征,把“月亮”、“镜子”等常用意象发挥得淋漓尽致,形成她小说意象的繁复和丰富这一基本特征,从月亮和镜子这两个意象来看,二珠联壁合几乎在她所有作品中反复运用,交替出现。张爱玲常常有意把人物放在月光的映照下或镜子面前,间接但更为深入的照出人物的原形和精魂来。  相似文献   

13.
“丑形象”是语文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丑形象文本”进行美学探索,对于挖掘语文教学的审美内涵、拓宽语文审美教育的渠道以及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就语文“丑形象文本”的类型、特性和审美本质进行探讨,以期对它的基本审美特征有所揭示。  相似文献   

14.
“家园”作为东西方学所共有的艺术原型,在审美认识层面上极富内涵意义,有着诸种清晰表象的形象范式。本拟从“家园”意象的产生、失落及寻找途径等三个方面评析“家园”范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家园”范式的美学价值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浅谈中学语文教材的审“丑”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实生活中,丑只能引起人们的厌恶。可是,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如果能够正确地理解这种丑,并通过典型化的手法,巧妙地表现这种丑,使它成为生动的艺术形象,那么它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丑,作为观念形态的艺术形象来说,它却是美的。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就存在着许多“丑”的形象,人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对正面形象的鉴赏,而忽略了对“丑”的形象的分析。其实,“丑”的形象也是艺  相似文献   

16.
西方现代艺术是一种“丑”艺术,是西方现代社会精神危机结出的酸果。从文化心理角度看,西方读者之所以普遍对这种“丑”艺术表示认同和接受,乐于咀嚼这颗现代文明的酸果,主要是因为现代艺术对西方异化现实的真实表现和反和谐的形式创新,满足了特定时期人们的审美需要和审美期待。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民族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民族特性,它深深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之中,既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又是该民族文化的载体。它反映并制约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诗歌更是一面以高度凝炼的语言反映文化的镜子,折射着鲜明的文化色彩。不同民族诗歌当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以其固定的形象形成一种原型意象,反映出不同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及其心态,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笔者在拜读过钟良弼先生《从“蟋蟀”“杜鹃”看词语的文化传统》①一文后,有感而发,也试图从中英诗歌中经常出现的“蟋蟀”与“杜鹃鸟”这两个意象入手,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钟…  相似文献   

18.
沙鸥诗论的意象观念形成于1985年创作“新体”诗以后,主要体现在诗的意象与诗的形象内涵认定的区别辨析上:意象本质不是其“外观之象”及其变形幅度,而是在于它的内心观照的审美创造功能,对诗歌形象审美内涵的丰富。其意象的“规定性界说”主要不在于可感性、美感性等与诗的形象共同的创作规则方面,而是意象的可塑性、多义性与体验性,这些功能最能显示作为创伤方法的意象的创造本质,沙说丰富了当代诗歌的意象理论。  相似文献   

19.
意象是诗词的核心构件,鉴赏诗词从意象入手,能准确把握意境,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本文试从以下三方面略陈拙见:一、构建意象的基本模式意象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它由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两部分组成,“意”为筋骨,“象”为血肉,二者肉骨称适、契合无间。诗人在创作时,常要撷取与诗人自我形象或思想情感在某方面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小说”,具有与西方小说大异其趣的民族特色。从形式方面看宋元之前的小说,其基本特色是小而杂,宋元以来的小说,又呈现出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两在系统并存、共进、互润的物特色。从内容方法看,则体现出明确、自觉的劝善惩恶意识和志怪炫博的美学趣味。小说作的邓惩意识主要源于儒家教化思想对社会的渗透;志怪炫博淖说厌量产生的原因。除了人们共有的好奇求异心理之外,还与我国古 代小说概念外延之宽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