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几岁的孩子进入了所谓的“叛逆期”,他们就像把自己包在茧里一样,有什么事情都不喜欢和父母沟通.有时候家长苦口婆心说了半天,孩子也不一定昕进去多少.那么,对十几岁的孩子,家长该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家长该如何听,孩子才会说?上海进才中学校长赵国弟就此话题给出了四个药方:给氛围,给信任,给平台,给选择.  相似文献   

2.
唐田 《家教指南》2006,(10):27-29
一个妈妈说,孩子上幼儿园已经好几个月了,平时都是保姆接送,下班回家很想跟孩子聊聊幼儿园的事情。每当他问:“你在幼儿园学什么了?”他总是说:“没学什么。”“孩子在幼儿园吃的什么?”“没吃什么。”“跟妈妈说说幼儿园有什么好玩的事情?”“不好玩。”他的回答让妈妈很失望,如果不问他,他从来不主动说幼儿园的事情,他为什么不喜欢说幼儿园的事情?怎样才能让他乐意跟家长交流幼儿园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梁丽曼 《广西教育》2012,(29):46+94-46,94
一个人可以没有很高的学识,但一定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品德是社会评价一个人最基本的标准。纵观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居多,在家庭中他们是“小皇帝”,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家长无论什么事情都依着自己的孩子,尤其是爷爷奶奶,明知是自己的孩子不对,不但不批评教育,反而转移目标去说别人的不是。比如孩子摔了一跤,家长一般不从孩子身上找原因,而是对孩子说:“这个地板真坏,让我宝宝摔跤了,我踩你踩你!好了,宝宝不哭了,奶奶打它了”。  相似文献   

4.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2岁左右正是孩子“第一反抗期”形成的阶段。由于身体的发育和动作的发展,孩子探索周围世界的范围在逐渐扩大,他开始意识到“我”的存在,开始尝试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情,同时,他发现能用说话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求和愿望,这些能力的增长给了孩子极大的自信。于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再把自己看成是大人的附属品,不愿听从家长的要求,急于表现自己“我长大了,我能行”。2岁的孩子开始喜欢对爸爸妈妈说“不”,他会经常做一些家长不让他做的事情。伴随着行为上的异常,孩子的情绪也常常走极端,一会儿高兴,一会儿暴躁,尤其喜…  相似文献   

5.
家长要求孩子完成某件事情,应该把要求说清楚而不能唠唠叨叨地数落个不停。那样反而会使孩子无所适从。比如,要求孩子穿好衣服,家长只要把要求说清就行了,让孩子自己练习。但很多家长都嫌孩子动作太慢,往往是一边喋喋不休地说,一边自己动手帮孩子穿好了衣服。还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不是耐心地向孩子解释清楚不能满足他的理由,而往往是先不答应,而后在孩子哭闹不  相似文献   

6.
家教荟萃     
家长何必做“陪写”者有很多家长电视可以不看,其他事情可以放下不做,但却把陪孩子写作业当成头等大事。孩子写作业需多长时间,他们就陪写多长时间,绝对一陪到底,而且积极参与,遇到有孩子解答不出的难题时他们就会挺身而出帮孩子解答,甚至替孩子代写。我理解家长们的苦心,可我认为这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于孩子无利有弊。首先,“陪写”会使孩子产生一种强迫感、压抑感。写作业应该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长应该在培养孩子写作业的自觉性、积极性上动脑筋,而不应该在监督、督促之类上下工夫。人都有自尊,小小的孩子也一样,要是每次写作业都由家…  相似文献   

7.
严晓煜 《家长》2023,(16):13-14
<正>在家里,家长要忍住“拷问”的冲动,要记住家长提问的目的不是通过各种直击心灵的提问让孩子感到自卑和难堪,而是通过提问实现亲子间的顺畅交流。有些家长会有这样的困惑,原本和孩子能够说到一起、吃到一起、玩到一起,但是突然有一天,孩子不再和自己亲近了,有意躲着家长,有的孩子甚至还会在作文里表示:“我不喜欢爸爸(妈妈)。”家长不理解孩子的“嬗变”,以为孩子长大后有了自己的个性,不再跟家长敞开心扉。我的同事小李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她常常跟我抱怨孩子的“古灵精怪”“忽冷忽热”,还说现在的孩子哪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好管教,一个个主意“正”着呢!  相似文献   

8.
幼儿园的老师、家长常常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三岁的志霆学会自己穿衣、脱衣、穿鞋等等,有时这些事情他想要你替他做,你只要一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便自己做了。可是有时候,你要他帮你拿个什么东西的时候,他也会用“自己  相似文献   

9.
冯国强 《顽皮娃娃》2009,(2):I0009-I0009
2.5-5岁,是孩子开始建立规则意识的一个关键期,给孩子讲道理,坚持原则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家长要控制自己的行为,“身教胜于言传”在这个阶段对孩子尤为重要。万一家长不小心说了不好听的话,或者偶然对孩子“动粗”了,家长就必须向孩子道歉,而且要有“利益损失”,要补偿孩子,那么孩子也会以此为模板衡量自己的行为和得失。  相似文献   

10.
任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固执己见、一意孤行。有这种习惯的孩子做事情时总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听不进他人善意的劝告。如果事不遂愿,就大吵大闹、乱发脾气,或者闷闷不乐、伺机报复。这样的坏习惯当然要及早纠正,否则孩子到社会上必然碰壁,也无法立足。常常听到许多家长说,“我的孩子很任性,气死我了”;还有的家长说,“现在的孩子一个比一个任性,真拿他们没办法”。其实,多数孩子只是  相似文献   

11.
把孩子培养好,首先家长要有自信心,要充满成功的信念。家长对孩子抱有更多的信心时孩子也会对自己更有信心,就可能会有更大的进步。对孩子充满信心,期望值不能太高,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标准,会使孩子屡战屡败,信心受挫,从而也使家长自己对孩子失去信心。缺乏自信的家长,往往对孩子也不抱太大的期望,几乎放任孩子,而采用的手段往往粗暴武断,这种消极的期望往往会成为现实。要让孩子自己在生活中多体验、多尝试。不要老是对孩子说:“不可以”、“你还太小”、“我已经说过好几遍了”,应多鼓励孩子:“我相信你”、“你能帮我真好”、“我知道你会…  相似文献   

12.
幼儿园的老师、家长常常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三岁的志霆学会自己穿衣、脱衣、穿鞋等等,有时这些事情他想要你替他做,你只要一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便自己做了。可是有时候,你要他帮你拿个什么东西的时候,他也会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来“教育”你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孩  相似文献   

13.
家长有良好的愿望,并不等于就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通常家长容易进入这样几个误区:唠叨没壳有的家长为了督促孩子抓紧时间学习,总是不停地唠叨:“别玩了,快抓紧时间写作业吧!”……这种车轱辘话,最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它会导致孩子把家长的话当耳边风─—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还有的家长总是数落孩子的不是:“你怎么这么笨!”、“不好好学习,以后扫大街都没人要!”……家长误以为多说说孩子的短处,也是在教育孩子,刺激一下孩子,会让他急起直追。其实错了,孩子听了这些有伤自尊心的话,只会感到屈辱和愤怒,产生自卑心理…  相似文献   

14.
吴晓明 《师道》2010,(7):30-31
中午下班刚进家门,孩子就说:“妈妈,等会儿家里要来个家长。”孩子的兴奋溢于言表。走进厨房,爱人正在炒菜。我说:“家长到家里来干什么?有什么事情就去办公室说。”爱人说:“不行啊,是个农村的家长,怎么也拒绝不了,一定要到家里来。”  相似文献   

15.
有的家长说:“老师不喜欢我的孩子。” 有的老师说:“家长不管,不配合。” 其实,哪位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获得好成绩。哪位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 家长和老师的这种误解,往往源于没有很好地沟通。依据时空的变化,家长与老师在教育孩子上扮演着不同角色,他们需要在交流中相互理解和支持。 本栏目将陆续发表老师与家长的心语,在家长与老师间架起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6.
亲子园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我园根据本社区的情况,开设了家长不陪同活动的半日班。孩子们初进亲子园会有一些不适应,于是在离园时经常会听到家长的劝告:“明天来幼儿园别哭了,高高兴兴地来。”家长出于疼爱,希望孩子能在幼儿园生活得快乐、开心,但这样的劝告,成效不大。因为2~3岁的幼儿是直觉行动思维,成人要求幼儿“别哭”,但孩子印象最深刻的却是早晨的“哭”,因为是自己亲身经历、感受的,这时成人劝告的话,所起到的作用是提醒了孩子,使他又一次想起了哭;孩子们在亲子园中高兴的事情其实很多,但成人只说“高高兴兴来”,这又有些笼统,不能使幼儿马上想起具体的事情。因此,这种提醒婴幼儿的方式效果不佳也是  相似文献   

17.
俞雪芽 《家长》2011,(6):29-30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更有出息,但努不努力终究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不能代替。  相似文献   

18.
很多家长都问我:“孩子怎么不知道着急呀?一点自觉性都没有,简直是给父母学习呢!”我总是这样回答:“那是因为你比孩子还着急,他的急你都替他着了,他还何必着急?孩子的学习,你是第一‘承包人’,孩子反而成了第二‘承包人’,他怎么会有自觉性呢?”孩子没有主权,是很难学习好的。所谓“有主权”,指的是确实把学习“承包”给孩子,家长只起帮助、支持和指导的作用,不搞过多干涉和指挥。也就是说,达到什么目标,考出什么成绩,时间如何安排,采用什么学习方法,都由孩子自己拿主意,因为这是他的事情,而不是家长的事情。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能力,都是在这…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进一步配合家长做好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工作,幼儿园组织了一次有意义的家长开放日活动。自晨检活动开始,活动室里充满了生机,孩子们个个兴高采烈,他们都想把自己最能干的一面展现给家长,孩子们的活动迎来了家长的阵阵喝彩。应该说,这个活动为孩子搭建了家园共享快乐的平台。然而,在这欢乐的氛围中却有一些不和谐的事情发生:特设的亲子游戏活动——“二人三足”本来是为增强家长与孩子间的情感而设的,可事与愿违,在游戏中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家长能蹲下身来,耐心地配合孩子慢慢走。很多家长为了取得好成绩,拽着孩子的手臂拼命向前,有的孩子…  相似文献   

20.
黄连 《山东教育》2002,(36):43-43
1.讲道理。孩子往往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和“为什么不应该这么做”的道理。因此,作为家长在批评孩子不良行为前,应该通过比较具体的理由或形象生动的比喻,告诉孩子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以及做与不做的利害关系,当孩子通过家长讲道理,对自己的行为有了判别标准后,便从中学会了自己处理事情。相反如果父母只简单地命令:“不能做就是不能做。”“你再做,看我打不打你。”孩子往往会由于不明是非而变得更固执己见。2.立规则。爱是无私的,但不能不讲原则。家长不妨在平时多给孩子订一些比较明确的行为准则,比如要孩子独立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