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老师这样回答为什么选择教师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我想作伟人,可我没有独特的见解,也不才华横溢;我想作伟人的妻子.可我又无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伟人作不成,伟人的妻子也做不成,那我还是培养伟人吧。所以我做了教师。”这位老师的话在幽默中道出了自己职业的理想。作为教师,我们都有着培养有用人才的梦想,而此路却是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
舍勒在《资本主义的未来》一书中,以一个西方学者的眼光就“资本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阐明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舍勒的观点有其合理性,但也有明显的缺陷,这就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客观公正地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这样描述他的阅读心得:“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见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李镇西老师则强调:“读书要读出作者,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其中“读出自己”强调的是,在走进作者作品的同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得到独特体验。生活中读书的常理是:“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老舍教子     
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儿童教育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下面的一些见解,虽然是他对自己的家人和孩子说的,但对其他家长和孩子来说,同样也是很有启迪的: “不必非入大学不可”  相似文献   

5.
一、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 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同时也有自己对生活和学习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具体表现就是情感和体验。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训练学生对文章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  相似文献   

6.
没有“自己”的教师,就没有个性的教学,没有个性的教学怎能在教学中创新?教学这种东西,最珍贵的就是“独特”和“灵性”,一句话要有自己的东西,这也是价值所在。如若课堂也成为模子的话,自然是千人一面,万人一腔,怎能唤起学生的灵性?新世纪实际上是张扬个性的世纪,我们面临的新课程,正急需个性化的教学,而个性化的教学期待有个性的教师。我们教师是到了好好寻找寻找自己的时候了,真正找到自己,把丢失的个性找回来。古希腊的盛裴文德的一座古碑的基座上铭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虽然到现在也不知道古人当时说这句话的确切目的,但它却启…  相似文献   

7.
当前作文教学仍然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往往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造成学生的习作内容千篇一律,空洞无物;语言众口一词,老套陈旧。学生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常常用自己的嘴说别人的思想,陷入了“代圣人立言”的泥潭,这与时代对作文的教学要求是格格不入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  相似文献   

8.
天生怪咖     
《科技文萃》2013,(10):34-34
我们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但是再独特的个体,能被别人冠上“怪咖”两字也绝非易事。作为一个“奇特生物”,如果没有一些稀奇古怪的装备“防身”的话,你还是赶紧去面壁思过吧。  相似文献   

9.
我是小学五年级男生,很喜欢唱歌。可是每当开口唱时,大家就取笑我“五音不全”。到底什么是“五音不全”呢?我喜欢音乐,也喜欢唱歌。因为被大家说成“五音不全”,就不愿在众人面前唱歌了。这样下去的话,我可能会不再喜欢音乐了。请问有没有纠正“五音不全”的方法?这个问题有点头痛,因为我自己也不见得唱得好。像你这样的烦恼,很多人都有。所谓“五音不全”就是指“唱歌跑调”,是因为听得少而造成的。所以,只有通过多听、多练,耳朵听熟了,才不会跑调。有条件的话,不妨做一些模仿练习。看样子你对在人前唱歌失去了自信。要是这…  相似文献   

10.
多少年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形成了教师“一言堂”的格局,学生难以表达自己学习的真情实感。即使学生说一些话,也是在老师的要求下,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有悖于老师意图的话和学生自己独到的见解,是难以听到的。所以,这种“一言堂”的局面必须改变,课堂应是学生主动说话的阵地。学生在课堂上应享受充分的发言权,这是素质教育的呼唤!  相似文献   

11.
惠康 《河北教育》2002,(11):18-18
现在学校里流行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少数教师太“听话”了,对校长的话不论对错,从来不说一个“不”字,一概听而从之。古往今来,即便是圣人也难保一点错话不说,一点错误不犯。封建帝王说自己的话是“金口玉言”,那是愚弄黎民百姓的。高明的领导说错话做错事的少一些,反之说错话做错事的多一点,绝对不说错话、不做错事的领导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要求别人处处都听自己的话,或自己处处都听别人的话,都是不对的,迟早会出问题。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太“听话”既有其自身因素,也有领导因素,还有体制等因素。就教师自身而言,一是缺…  相似文献   

12.
语文学习需要学生在阅读感悟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更应当是比较独特的见解。学生之独特见解缘何而得?需要学生具备一定阅读文本之主观判断能力。中职学生的主观判断能力一般略逊于普通高中学生,但中职学生也不完全就没有主观判断的能力。本文对中职学生语文学习主观判断能力的培养进行相关探索。  相似文献   

13.
一、“立意自定”要名副其实高考作文的终极目的是考查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所表之情是自己的真情实感,而所达之意则应是自己的思想见解。古人就特别强调“文贵有识”,因为“识”之有无,不仅是反映考生认识水准、思想境界和思维品质高低优劣的标志,也是衡量所发表的见解能否给人以启迪的重要尺度。这大概也是高考命题者提出“立意自定”的思想基础。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就立意而言,虽说命题中有“立意自定”的规定,但只要对新世纪的高考作文命题作一整体观照,就不难看出,似乎大多考题已限定了立意的指向,命题本身并没有给考…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就是读书课。”这句略显“激进”的话也从侧面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张颂教授在《朗读学》中精辟地论述:“理解是基础,不理解或理解不深,文学作品就不可能化入朗读者的内心,就不可能变成朗读者自己要说的话;目的是统帅,没有目的的统帅,朗读的有声语言就会飘忽不定,甚至变成没有中心、没有重点的随意性声音;  相似文献   

15.
话题作文的最大特点是减少限制,给考生提供较大的自由创造的空间。因此,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应该能够充分展示个人才情,充分发挥作者个性。那么,好的语言究竟是哪些因素促成的呢?首先,语言的魅力来自思想的魅力。“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言为心声。”对自己议论的问题有见解,有看法,有体验,简言之,“我有话要说!”那么,写出来的文章自会有一种思想的力量,一种逻辑的力量,一种“理直气壮”的感觉!反之,一个人思想贫乏,情感枯燥,对自己议论的话题没有新鲜见解,没有切身的感触和体验,没有一种“不吐不快、欲罢不能”的…  相似文献   

16.
《中学教育》2005,(10):49-50
“别人打你,你也打他,打不过就咬”;“咱们宁可赔钱,也不能吃亏”。这是现在很多家长在教育小孩子时经常说的话。大人的本意是“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可是,这种教育要把握好尺度,如果在成人偏颇、过激甚至错误的引导下,孩子心理中善良的成分会越来越少。在一些家长看来,“从小不吃亏”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实际上,没有善良之心的孩子也不可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相似文献   

17.
找到“触发点”,激发创作激情。要找到写作灵感的“触发点”,就必须从学生需要出发,使他们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学生很多时候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根据这种需要,因势利导地激发他们的激情,达到让他们想写的目的。   捕捉思维火花,培养创造能力。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阅读教学的长期积累,要想一朝一夕练就生花妙笔是不可能的。   在阅读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使他们在阅读中迸发思维的火花,形成独特的见解。注重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拓展课文内容,增强对课文的感悟,为写…  相似文献   

18.
苏渊 《云南教育》2005,(19):17-18
《狐狸和乌鸦》一课中,狐狸对乌鸦三次说的话,教师有这样两种教法。一是在学生读了狐狸第一次对乌鸦说的话以后,教师就让学生说说对狐狸的看法,给狐狸扣上“狡猾”的帽子,以下凡是讲到狐狸便称“狡猾的狐狸”。二是引导学生把狐狸三次对乌鸦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结合乌鸦的表现谈谈读后的感想。由于教师没有任何情感倾向,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狐狸“狡猾”——它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最后使乌鸦“动心”,受骗上当。有的说狐狸很“聪明”,而且很有“坚持性”,理由是它善于察言观色,不断改变说话的口气,由向乌鸦问好,到“关心”它的孩子,到赞美乌鸦的羽毛和嗓子,直到乌鸦开口。教师认为这种见解很有创意,予以鼓励。  相似文献   

19.
用爱培养爱     
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热爱学生,学生才能热爱和信任教师,进而与教师亲密合作,这样,教育成功就有可靠的保证。那么在“用爱培养爱”的教育过程要注意哪几个方面呢,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教育情报参考》2006,(6):49-49
现在有句很流行的话“细节决定成败”,用到写“课后反思”上也是非常适用的。有的人抱怨,学校规定写的课后反思不知道怎么写,只是白白增加了工作量,对真正提高教学水平没有用处。实际上,如果我们认真对待每一次教学,对照教学目标,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科学、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恰当,在这个前提下再在细节上多下功夫,课后反思就能帮助我们提炼经验、捕捉灵感,对我们整合自己的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起到实实在在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