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宋元学者的词源学研究是从"右文"研究开始的,最早的研究者是王圣美。张世南、王观国等进一步申说了王圣美的学说。宋代郑樵提出了形声字演变中的"母子衍生说"。宋末元初戴侗的词源研究具有开拓意义,从形声字声符入手,梳理初文和孳生字之间的关系,系联了不少同声符的形声字,他所做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同源词的系联工作。戴侗词源研究的另一个特点是从声音上贯通古今雅俗词语,寻找它们之间音义上的联系。系统总结宋元时期的词源学研究,对今天探讨这一问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回归本真的教育——一种教育本体的词源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本真的教育回归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使命.笔者试图从教育解释学、词源学的角度阐明教育的真实意蕴.孟子的"君子三乐"是汉语界教育一词的最早出典."君子三乐"是孟子的有意安排,其价值序列体现了孟子对教育本体的追问.教育的价值必须以人的天性伦常和天理良心为根本和依据.教育的本质规定是"正己达人".  相似文献   

3.
英语成语和汉语成语都蕴含着各自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本文通过探究几组英汉成语各自的词源,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差异,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无论是在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中,常常能碰到“损人害己”、“水涨船翻”、“知难而退”这类新颖、含蓄的词语。从修辞学角度讲,这是用仿词手法造出来的新词语。“损人害己”是“损人利己”的派生形式,仿照“利己”临时造出一个“害己”,换用的词和原有的词之间是对义关系。“水涨船翻”是“水涨船高”的派生形式,仿照“船高”临时造出一个“船翻”,换用的词和原有的词之间也是对义关系。“知难而退”是“知难而进”的派生形式,仿照“而进”临时选用一个“而退”,换用的词与原有的词之间还是对义关系。这就是民间词源现像。从词源学的角度讲,民间词源现像,导致了词语内部结构和意义的演变和发展。其演变的结果是汉语语汇越加丰富、发达,词义越加精细、微妙。其演变的机制是语言知识的普及和人们对客观事物或现像认识的深化。这就必然影响到人们的语言意识。人们不仅知其一,而且知其二;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于是,人们就必然要用精当的语言形式,把自己的意识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来的英汉语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序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是语言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语言学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运用不同的语法理论展开语序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汉语语法学界在做了大量零散的研究工作之后,从80年代起,尝试建立自己的语法体系,用以指导语序问题的研究.20世纪以来,英汉语序的研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存在着不足,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开展英汉语序的研究是英汉语序问题研究的新趋势.以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为指导开展英汉语序问题的研究,必将有助于汉语语法体系的完善,也有利于双语等值交换的实现和对外语言教学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汉语自古就有方言差异.汉语方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分合变迁,其演变路线错综复杂.考察现代汉语各方言形成的历史轨迹,可以发现汉语方言的形成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现代汉语各方言是独立发展与相互影响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层次复杂的综合体.研究汉语方言要重视这一客观事实,采取相应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笔者从起源的词源出发,归纳了教育起源问题的"形态"、"条件"和"动力"研究范式.并在综述这些范式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教育起源问题研究的本体论研究范式,以期在教育起源问题上获得某些新的认识,从而服务于现实的教育生成.  相似文献   

8.
语言测试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自我评价以及第二语言教学有着指标性的作用.汉语测试随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发展也逐渐多样化.HSK已成为国际性的汉语水平测试,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权威和影响力.日本作为汉字圈国家之一,其国内的汉语测试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其中的中国语检定考试最为权威,值得我们了解、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语言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运用词源知识,因为词源知识对学生理解语言、掌握语言及其语言规律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可以充分运用词源知识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性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对哈萨克语词源知识在教学中的使用,探讨词源教学对语言习得的重要性,并进一步阐发词源教学在语言教学实践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认知理论和语义学理论为依据,通过具体实例的论证,提出了词源教学在弥补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的不足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并探讨了词源教学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为何缺乏"公共性"文化与价值观念,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公"、"私"观念的真实底蕴究竟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为何未能塑造出如西方近代社会那样的"公民社会",已成为我国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我们应立足现代公共哲学之新的理论立场和方法,从现代普遍主义的公共性社会信念历史性生成的角度,对中西社会的某些主导性的公共价值观念进行比较性理论观照,从中透析社会成员公共观念以及行为选择背后的深层的文化理据,并以此为正遭遇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实践的当代中国社会民众公共精神的确立、国民公德心和公共人格的普遍养成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有效思路。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武术文化历史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武术化是中国历史化环境中,以武术为载体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化,有着丰富的内涵。本就武术化的历史价值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取演绎分析方法,沿着中国百年体育发展的历史主线,就不同时期中国主流社会的体育认知变化及其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梳理。认为:中国主流社会的体育认知水平,对中国百年体育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每一次中国体育发展方向或道路的调整与修正,均与主流社会的体育认知关系密切;主流社会的体育认知如何,与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及其引导,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总体上并不受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影响和控制,而是与当时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古史辨》是以疑古思想为核心而编著的考辨我国古代史料真伪的论文总集。《古史辨》出版发行的十五年,正是中国近代史学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古史材料集",而且对中国史学近代化也有着重要影响。《古史辨》的疑古辨伪精神与新文化运动相契合,它对跨学科方法和历史演进法的运用是近代史学理论的创新,自由的学术讨论与理性的学术批评为推动近代史学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15.
词汇,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定社会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价值观等因素在语言层面上的反映。词汇中的颜色词更是经典地诠释了语言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含义差异也是研究语义文化差异的良好素材。本文从颜色词是社会文化现象的生动描述出发,通过收集的大量英汉颜色词,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英汉颜色词所体现的不同社会分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间,涌现出为数不少的历史小说,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从目前对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有限研究来看,研究成果大多散见于单个的作家作品论中,少有系统的整合研究。从形态学的角度切入研究,一是想基于作家们对"现实关怀"的不同理解与追求上,通过梳理各种形态历史小说的成因、思想内涵、叙事策略,展现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复杂状貌,营构出多样的审美形态。二是试图在"历史小说"这同一概念下,寻找不同形态间紧密相连的精神特质,为其整体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视角。  相似文献   

17.
中国武术与韩国跆拳道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与韩国跆拳道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表明:尽管韩国跆拳道其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是快捷和广泛的.但是,中国武术无论在历史背景、文化礼仪,还是在技术、技法方面都是韩国跆拳道所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18.
陇右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富有地域特色的陇右文化。陇右文化对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积极意义。站在学科建设的高度,从学科体系、学科队伍、课程建设和学术研究四个方面建设陇右文化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文献资料等方法,查阅大量有关汉代历史资料,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汉代岁时节日中的元日、元宵、立春、上巳、五月五日、九月九日和腊日进行了翔实的考证。指出: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内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后的汉代,是中国古代岁时文化实现重大转型的历史时期,在中央集权封建专制统治下,形成了汉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高潮,同时其他方面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相对稳定的汉代岁时节日,给我国民间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一片沃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