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张语文试卷,作文的分数占总分的三分之一左右,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的作文分数快占到二分之一,语文老师指导学生习作,成了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了。老师们绞尽脑汁,大讲作文技法、秘诀,从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到修辞标点,以及什么“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可是一到落笔,学生还是觉得不得要领,还是“不识文章真面目”,“憋”出来的文章,水平自然高不到哪去。  相似文献   

2.
鹦鹉经常会说出些简单的语言,但这些语言并不是它们通过自己的大脑思考发出的,而只是一种反射。因为有些鹦鹉被人类当作宠物饲养,常年和人住在一起,有时会把它们经常听到的话重复出来。这并不是真正会说话,而是一种模仿。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我偶然翻到了前世界银行很早以前的—位执行总裁——乔治·罗伊斯先生的一则趣事,这个故事有一个近乎荒诞的结局。罗伊斯地位尊贵,所有要见他的人都必须通过他的秘书安排,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见到他的。  相似文献   

4.
彭艳 《初中生》2011,(20):42-43
上小学的时候,我读文章还可以,可是一听到要写作文,我的头脑就会一片空白,手紧紧握着笔,手心直冒冷汗,磨蹭了半天,笔杆子都被我捏软了,我还是像耗子啃南瓜,不知道从何下手。硬是到了要交作文的时候,我要么仿照别人的作文写一篇,要么就抄书上现成的,要么就乱写一通。老师给我的评语不是  相似文献   

5.
一次教研活动,我搞“突袭”,让老师们看漫画写作文,美其名曰:写作比赛。似乎不用解释,大家心知肚明:语文教师怎能不写作文?可语文教师不写作文似乎早已司空见惯,仿佛只有交学期总结时,语文教师才动动笔——几乎与其他学科的教师无什么区别。第二天,读着一份份或长或短、或慷慨激昂、或委婉深沉的作文,在感慨某些篇章的公共话语和模式化倾向时,也欣喜着那些底蕴深厚、灵光迸现的文字。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啊!我总觉得,语文教师不应该怕写作文。数年前注意到上海提出了中小学语文教师每年写作5000~15000字的量化要求,后来又看到北京也有类似的…  相似文献   

6.
7.
彭艳 《今日中学生》2010,(12):48-48
我虽然喜欢读作文,可是一到写作文时,头脑就会一片空白,手紧紧握着笔,手心直冒冷汗。磨蹭半天,笔杆子都被我捏软了,我还是像耗子啃南瓜,不知道从何下手。最后要么仿照别人的写,要么就乱写一通。老师给我的评语不是"人云亦云",就是"废话连篇",唉,郁闷死了!  相似文献   

8.
<正>写下这个题目是缘自听了一节公开示范课——《一夜的工作》。课上,教师围绕"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个中心句展开阐发,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个句子,找出能体现"劳苦、简朴"的句子进行解读。最后拓展到学生集体朗诵一首赞美周总理的诗《他是这样的人》结束教学。作为一名教语文整整二十五年的小学语  相似文献   

9.
很多语文教师写一般的文章,不太费力;写教学论文,也较自如;但有些人对此似乎很犯难,一提写就头疼。他们教学生作文时条条是道,自己提笔则叫苦不迭,即使硬起头皮也只能是"挤牙膏"。究其原因,这些教师可能认为教语文只是向学生传授字词句、语法修辞、逻辑知识而已,即使教作文也是"己所不欲,只施于人";或因写作是一件痛苦的事,月月年...  相似文献   

10.
教师不写作文教案的原因是:《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方面都是一些政策和理念上的宣示,缺乏具体的实践路径指向和策略的建构引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推出权威的、有很高实践价值的作文教学实践指导用书;专家、学者脱离实际、高谈阔论,引领缺乏明确的指向性;一线的名家、名师实践经验个性化的成分居多,不能从本质上诠释作文指导的规律和路径;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对教师作文教案也疏于引领和管理。改进措施:国家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编写权威的实用的作文教学用书,给教师教提供有用的明确指向、参考和凭借;专家、学者应深入一线,搞好调研、指导和示范工作;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对教师作文教案要加强引领和管理;教师要认真钻研作文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锐意创新,积极探索作文指导新路径,努力建构适合自身教学的作文指导策略。  相似文献   

11.
老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学生对于作文的反应是不是作为非常自然的不做不快的事,而不认为是教师硬要他们去做的无谓之举?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便可知道写作教学的成绩不好,其咎不尽在学生,训练者实在应该负大部分的责任。”看来学生不爱写作文,教师有一定的责任,教师如何引导并激发起学生的写作热情,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让学生爱写作文:  相似文献   

12.
<正>笔者曾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也曾做过多年的语文教研员,深感语文教师写下水文不仅是作文教学的需要,更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早在20世纪6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主张语文教师要经常下水为文,以给学生最有益的启示和成功的经验。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的文章,学生最想读,也最爱读。语文  相似文献   

13.
"教了恁多年的语文,越来越不晓得语文该咋个教了."网下网上都听到有人发此感叹,我也常在想这个问题. 要想通这个问题,当然最稳当的办法是寻找理论来烛照迷津,所谓求助于学理.尽管人的理性是十分有限的,但在立身行事上缺少了它却是万万要不得的.然而当我们去向理论求助的时候,它却说这个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楚的,而且事实上这个问题本身还正处在"山重水复"之中呢.它于是摊了一大摊打磨好的和正在打磨的东西出来:工具论,人文论,言语论,语感论,训练论,感悟论,例子论,积淀论……不一而足,洋洋大观.置身理论市场,似乎觉得样样都有理,件件都精致,但它们往往相生相克,错综复杂,看多了,又不免有点头晕.  相似文献   

14.
<正>经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发出这样的感叹:"当了这么多年的语文老师,竟越来越不知道怎样当老师了!语文课越来越不知道怎么上了!"这话令笔者不禁想起,以前的语文教师总是说越教越顺手,越教越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学生作文能力的强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在初中作文教学中。也会遇到假大空的现象.虽然初中生相对于小学初学作文时,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还会有些同学写得非常不错.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作文在语文教学中.还是大家的一块心病。学生感觉难学,教师感觉难教.原因是什么?我认为,其重点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细致地进行观察。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自己对作文教学中如何观察的几点体会与看法。  相似文献   

16.
作文教学,属于双边活动,它既包含着教师的“导”,也包容了学生的“作”。在活动的整个过程,若按二者所处地位进行分析,学生属主体(主),教师为客体(次);若用“内因”与“外因”加以区分,则“内因”源于学生一方,“外因”则出于教师之列。作文教学,就是“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相作用的结果。 通往作文教学成功之路的秘诀,除了调动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积极性之外,还应选择最佳的训练方法。实践证明:采用“多看、多想、多练”的方法,无疑是通往作文教学成功之路的最佳渠道。若用“绝对  相似文献   

17.
鸟儿的身体太重就飞不起来,为了让身体轻盈灵活,便于在空中飞行,鸟儿不会把大便存放在体内太久,所以鸟儿大便的次数要比其他动物频(pín)繁。  相似文献   

18.
人不可能一辈子快乐。不要说一辈子,如果连着几个月天天能遇上开心事,那也就像天上掉下馅饼一样令人稀罕了。我还不知道有谁遇上过这样的好事。可人生的烦恼就像躲在天空中的乌云,躺在大地上的石头,你又没碍着它们,走着走着也许是老天爷不高兴了,突然劈头盖脸地就淋你一身;或者是土地爷心情坏了,狠狠地绊你一下,弄不好就摔得鼻青脸肿。我们又不好找老天爷和土地爷算账,就算你不明智地想找,也不知到哪去找这两位老人家。也许找上门去,正巧他老人家心情也不佳,那肯定会给你制造更大的麻烦。如果你还穿着开裆裤,有了烦恼或是摔了…  相似文献   

19.
一天,我带幼儿到操场上散步,孩子们被一片郁郁葱葱的草地所吸引,纷纷跑去找蜗牛,并饶有兴致地交流着各自的收获。只有灏灏无所事事,在草地上跑来跑去。楚楚不满地说:"灏灏,你把小草踩  相似文献   

20.
篱篱 《初中生》2012,(Z4):35
正悦读之前:说话不只是张开一下嘴巴那么容易的事,妙语连珠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下面这篇文章不仅仅转述别人的人生妙语,主要是以精妙的话语来教会大家怎么才能学会说话。口才不是先天造就的,完全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来提高。说话是一门艺术,掌握这门艺术,就能驾驭奇妙的舌头,让妙语改变你的人生。你可以重新设计你的谈吐形象和语言习惯。首先可以试着清除语音障碍,调整自己的音色。尽管一个人声音的基调改变不了,但每个人还是可以发出一些不同的声音,有的尖锐刺耳,有的沙哑低沉。其中,也必有一种音色最亮丽,独具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