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永红 《视听界》2002,(4):37-37
“节外生枝”的本义是比喻在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的问题。而这里所谈的新闻采访中的“节外生枝”是指记者在采访提纲之外又即兴提出的新问题。当然,这个新问题一定是围绕采访主题的。就是说,“节”外生出的这个“枝”一定要在“节”上,“枝叉”虽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尤其是广播电视行业的新闻记者,有时与被采访者的对话还要直接作为新闻报道的素材直接播发,所以采访现场谈话的成功与否显得尤为重要。记者如何提高与采访对象谈话的能力,一直是媒介从业者着重探讨的话题。看过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东方之子”人物采访的观众都有深刻的印象,这个栏目的记者把所采访人物的特点表达得非常鲜明,所提的问题既有合理顺序,又有深度。从问话中可以看出,记者是有充分准备的。  相似文献   

3.
南行 《青年记者》2003,(10):56-56
老练的记者能很容易地回忆起职业生涯中第一次和最艰难的一次采访,因为他们往往感觉他们被采访对象欺骗、操纵或误导了。一些被采访者社会阅历丰富,他们常常利用自己对谈话的操纵能力来达到把记者当作工具的目的。那么对于记者来说,该如何识破这个策略并反击呢? ●当被采访者把你问的问题拿来反问你的时候,比如问你:“你是怎么想的?”或者“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可以回答,“我确信我们的读者对您的观点更感兴趣。”  相似文献   

4.
拍到真实的画面,录到出自内心的成功采访即要遵循平等交流,不可强迫的采访规律;又要根据被采访者的心理状态,采取适当的方法;还要想尽办法使记者淡出采访现场,跳出被采访者的注意力之外,抓住时机,捕捉真实气氛和的细节。笔者结合自己的三次采访实例,说明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5.
今年《新闻战线》第三期,肖新生同志在《记者业务探讨》专栏中谈到以“静态采访”作为记者摆脱“尴尬”境地的手段。我想,这个问题很有商榷的价值。对于一个年轻的记者,“无知”不属“丑行”,而无知+固执,就不仅讨嫌,而且是致命的弱点。“静态采访”若作为记者的十八般武艺之一种是可取的,若作为摆脱尴尬境地的办法,则可能有害而无益。从肖新生同志文中引用的记者与武钢某厂被采访者五个回合的对话,不难看出,双方都很自负。记者缺乏常识,准备不足,又固执已见,更显捉襟见肘。而被采访者显然对此反感,不失礼貌地进行了有分寸的反唇相讥。如此采访,  相似文献   

6.
谈谈采访中的心理障碍黄道弘在新闻采访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心理障碍。特别是初学采访的记者和初次与记者打交道的被采访者,最容易出现这个问题。由于心理障碍严重地干扰着采访,影响采访的成败,因此,我们必须使采访者了解和掌握产生心理障碍的规律,随时校正自己和被采...  相似文献   

7.
避免新闻采访中的矛盾与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人们把记者与被采访者的关系比喻为“鱼水关系”然而,在采访实践中,记者与被采访者又常常出现矛盾,有时会发产生冲突,甚至“对簿公堂”。那么,双方矛盾因何而起、冲突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内在的因素和规律?笔者对此问题谈点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在采访中,从表面上看,记者是主动的,而被采访者是被动的,但许多时候恰恰相反,被采访者其实是处在主动的地位。比如,记者提的问题,他可以毫无保留地回答,也可以来个无可奉告。所以。记者在采访中对主动与被动要有一种辩证的看法,要力争变被动为主动。记者要掌握采访中的主动权。有两层意思:一是记者要想法让采访对象配合自己的采访,让他提供记者所需的新闻事实;二是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不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避免因做了被采访者的“传声筒”而为其所用。  相似文献   

9.
记者在与被采访者的交往中。本来所有提问都是由记者率先发出的,但有时“主动权”却掌握在被采访者手里。这正是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常常遇到的尴尬。记者是社会大众与信息海洋之间的中介者和传播者,要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上自国家元首,下到平民百姓。记者所面对的公众并非是“千人一面”,你和这个人交谈,对方会觉得“知心的话,万言不赘”,但和另一个人谈同样的话可能“话不投机半句多”了。拒绝采访,是记者经常会遇到的难  相似文献   

10.
曹小平 《青年记者》2003,(12):26-26
《新闻战线》2003年笫7期刊登了一幅漫画《采访记》,说的是记者在采访中给被采访者提供“台词”,被采访者亦将记者的“台词”照本宣科。读过漫画,感触很多。漫画点出了我们某些记者采访中的一个通病:引导被采访者按记  相似文献   

11.
一、“现场同步报道”:让听众身临其境 新闻现场有着丰富的同期声或环境声等音响资源.加上现场报道的过程与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具有同步性,所以,记者在新闻现场的观察、描述、评论.以及生动的现场音响采访,更能体现广播“音响”的自然性、传真性.更能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和可听性。在现场同步报道中.也更能将广播“快”的优势发挥到极至.以比其它媒体更快的速度满足人们获得最瓶信息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记者不论在什么地方采访,也不论采访什么样的人,都要注意现场气氛的营造。现场气氛融洽,记者问得顺心,被采访者答得舒心,采访容易获得成功;相反,现场气氛不融洽,采访很可能中途“夭折”,即使硬着头皮采访下去,也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那么,怎样营造融洽的采访现场气氛呢?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有以下几点感受。  相似文献   

13.
采访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环节,如何与被采访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进而达到采访的目的,这就需要记者掌握一定的采访技巧并将之用于实践之中。而换位思考则可以让记者站在被采访者的角度去想问题,拉近与被采访者的心理距离,从而提高采访质量。  相似文献   

14.
国纲 《记者摇篮》2005,(4):59-59
与同行交流,发现一些人物采访之所以失败或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在采访中陷入了被动,往往是被采访客体牵着鼻子走,任凭被采访者夸夸其谈或话不对题,甚至记者充当了记录员的角色,这就是记者在采访中的“无我”。  相似文献   

15.
如果把新闻采访比作一个舞台,广播记者既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也应是台上的“导演”。这是因为广播新闻具有原声再现的独特优势,它要求广播记者适时转变角色,开动脑筋,“导演”出一幕幕生动活泼的广播“活话剧”。广播记者扮演“导演”角色的必要性与报纸、电视新闻相比较,广播新闻有两大优势:一个是传播速度快,再一个就是能够用音响去感染听众。失去了这两个优势,广播新闻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广播音响包括记者的口播、采访对象的语言、环境音响、情绪型音响等。随着广播事业的发展,如今我们的广播新闻更加注重让新闻中的人物、环境说话,这样…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内地新闻界开始面对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愈来愈多的被采访者敢于向新闻媒体的采访说“不”,使新闻媒体记者更多地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采访危机感。尤其是对地方性新闻媒体来说,这些年,“拒绝采访”现象呈现直线上升的态势。记者们开始意识到:现在是必须认真面对这个现象并采取相应对策的时候了。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国内舆论环境日趋宽松、受众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二是媒体自身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影响了公信力,最终影响  相似文献   

17.
是记者采访过程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除了批评性报道有一个由表及里的深入过程外,更主要的一个方面是因为目前电视的影响日益扩大,一些曝光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设置种种障碍阻止记者的采访工作。我们在有关这方面的报道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被曝光者在摄像机前,有的气急败坏,有的破口大骂,有的伸手堵镜头,在这些“最佳的采访对象”面前,他们的无理举动,常常会使记者的报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也有一些被采访者为防止新闻曝光,采取或大门紧锁,或一问三不知,或避而不见,以此来对抗记者采访。面对这些“软钉…  相似文献   

18.
(1)学员张铁国、薛海荣问:初次采访,最感挠头的是不好意思提问,特别是采访干部,就更不知所措。自己也深知,初学乍练,能不能见报心里没底,因此老担心稿子登不了报无法向人家交代。请问,我应当怎样面对被采访者? 答:一个从来没搞过采访的人,初次采访多半都会感到胆怯,这不奇怪。然而,采访主要是通过向被采访者提问来完成的,不提问就完不成采访任务。因此,在采访之前必须有这个“豁出去”的思想准备。“万事开头难”,只要开口提问有了“第一次”,以后就会逐渐丢掉胆怯,树立自信。 另外,一个业余报道员,特别是战士报道员…  相似文献   

19.
通常情况下,记者采访习惯的做法,是先同采访对象“通通气”,或约定采访时间,或告知采访的话题,用意是让被采访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近一个时期,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等栏目采制的一些新闻,在  相似文献   

20.
提问的艺术     
洪燕 《新闻前哨》2003,(1):23-23
在日常采访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形:有时,记者盯住一位被采访者,反复问他不愿意回答的问题,搞得双方都很尴尬;有时,记者拐弯抹角问来问去,始终不能得到自认为满意的回答,失望之余还责怪被访者头脑不灵活、不能理解采访意图;有时,记者把采访意图说出来后,干脆告诉被访者:“你必须这样说,你就这样说”......新闻同行们往往自嘲这样的采访是“诱供”和“逼供”。这当然不会是愉快的采访,更不是成功的采访。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细想起来还是记者被自己的采访意图缚住了手脚,形成一个思维定势。那么,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