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马叙伦“六书二系”说以形音义为主线,将“六书”分成形系和声系,形系所属有象形、指事和会意,声系所属有假借、形声和转注。由形系之“文”与声系之“字”组成汉字,构成汉字母子联贯相生,生生不息的孳乳系统。“六书二系”说别出心裁,具有一定的新意,同时他的理论自圆其说,可谓“一家之言”。这是分析他的“六书说”所要掌握的重要部分,也是马氏“六书说”的轴心骨。马氏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所提出的“六书二系”说有着明显的进步性,但是文字学理论研究者缺少关注,这与马氏做出的实际贡献极不相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戴侗关于语言文字与社会的关系,文字的缘起与"六书",典籍训诂与"六书"的作用,假借与"因声求义",词义引申与"右文说"等方面分析总结戴侗的语言文字学思想及其在训诂学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说起汉字的形体结构,自然离不开“六书”,但历来有关“六书”的解说,又令人莫衷一是,这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困难:或曰“六书”均为造字之法;或曰“六书”中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之法,转注和假借则为用字之法。笔者认为:持后一说的人忘却乃至否定了“转注”在汉字发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戴侗关于语言文字与社会的关系,文字的缘起与"六书",典籍训诂与"六书"的作用,假借与"因声求义",词义引申与"右文说"等方面分析总结戴侗的语言文字学思想及其在训诂学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商代文字是具有完整体系的文字,这不仅表现在文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以下简称字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关于汉字的字式,汉代学者阐明了“六书”的原则,认为汉字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等六种方式创造出来的。然而“六书”毕竟是随着汉字的不断发展而归纳出来的理论,发凡“六书”定义的许慎也并没有把他所看到的周秦文字用“六书”原则彻底解释清楚,更未亲眼目睹商代的文字。本文通过对殷商文字资料的实际考察,吸取“六书”说的合理成份,把商代文字的字式归纳为表意、假借和形声三种,并作出字式的若干补充说明。我们的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许慎《说文解字·叙》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段玉裁注曰:“依类象形,谓指事、象形二者也。指事亦所以象形也。文者,错画也。交错其画而物象在是。……形声相益,谓形声、会意二者。有形则必有声,声与形相軵为形声,形与形相軵为会意。……按,析言之,独体曰文,合体曰字。统言之,则文字可互称。”  相似文献   

7.
查检《说文解字》,合“或体”、“新附”字,共得注明“省声”者三百余字。可见,许慎以“六书”分析汉字结构时给了这一条例以相当重要的地位。 “省声”并非独立于“六书”之外的一个所谓“补充”条例,而是属于占汉字体系绝对优势的“形声”字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究竟什么是“省声”呢?我们知道,汉字体系中的形声字必须由表示事物类属范畴的“形符”(或“意符”)和表示音读的“声符”两部分组成,缺少其中之一“形声”之说就不能成立。而所谓“省声”,就是指表示音读的“声  相似文献   

8.
“六书”中前“四书”之比较研究韩伟在古代汉语中,读起汉字造字方法,总离不开“六书”之说,“六书”,即古人根据汉字结构归纳出来的汉字构造结论。汉代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志》中说,“六书”乃“造字之本”,而文子学家戴震则认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  相似文献   

9.
“六书”是作为六种造字法被总结出来的,秦汉至唐都无甚异议。《汉书·艺文志》说:“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颜师古注:“文字之义,总归六书,故曰立字之本也。”可是到了南唐,徐锴就隐约地提出假借是用字之法。他在《说文系传》中说:“假借则一字数用,转注则一义数文。”清代学者戴震除了肯定假借是用字之法外,还提出转注也是用字之法。他的《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说:“四者(指事、象形、谐声、会意),书之体,止此矣。由是之于用数字共一用者,如初、哉、首、基之皆为始,卬、吾、台、予之皆为我,其义转相为注,曰转注;一字具数用者,依于义以引伸,依于声而旁寄,假此以施于彼,曰假借。所以用文字者,斯其两大  相似文献   

10.
桂馥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是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然而他的著作《说文解字义证》及其语言文字学思想一直为人忽略.《义证》卷四十九集中体现了桂馥的文字学思想,包括文字的起源,文字的作用,文、字、名,书的辨析,对六书的理解和认识,对汉字形体演变的认定等重要的中国古代文字学问题。本文试于丰富的义证中探析桂馥的文字学思想,以期填补中国占代语言文字学之空白。  相似文献   

11.
汉字"六书"戴震归为"四体二用",唐兰、陈梦家提出"三书"说,近人刘又辛又提出新"三书"说.本文观点一、"六书"是六种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类为造形法;"转注"一类为造意法,而"假借"一类为记音法.二、新旧"三书说",或排"转注"假借"于造字法之外;或只承认假借为造字法而不承认"转注"为造字法,这是欠妥的.愚意"三书"应为造形、造意、记音三类.三、汉字是一种形、声表意和记音表义相结合的文字体系."象形"、"指事"、"会意"是以形剐义;"形声"是以声别义;"转注"为以声别义,是对义符的区分.而"假借"是以记音符号表义的.  相似文献   

12.
论文对以《说文》为代表的传统“六书学”,“四经二纬说”,“四体二用说”,唐兰先生的“三书说”和二十世纪后五十年出现的陈梦家,裘锡圭,刘又辛等三家“三书说”进行了研究述平,认为汉字的造字方法是形意,假借和形声,作者着重研究指出,形声造字法的形(意)符和声(音)符不是通过“加注”或“加上”得到的,而是通过假借 的方法而得到借用的,论文对形声造字法的产生提出了别议新说。  相似文献   

13.
通以声音,明以训释——读黄侃《经传释词》批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岳麓书社一九八四年出版的《经传释词》,在其天头上刊布了黄侃先生的批语。黄先生精通音韵训诂,著有《音略》、《声韵略说》、《声韵通例》、《说文略说》等重要著作。《经传释词》上的批语,是黄先生音韵训诂理论的具体运用,也是对《经传释词》所作的研究。这些批语,除了补证王引之原著之外,也对王说持有异议,表明了他自己独到的看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现就黄先生批语中所揭示出来的问题,归纳为几个方面,分别论述。 一、以声为纲,辨明本字与借字 古书中颇多假借字,虚字尤多假借。黄先生在《说文略说·论六书起原及次第》中说,上古之时,“文不足用”,“故知假借之法行于太初,依其理以造形声之字,而假借之用益大。是故形声之字,其偏之声,有义可言者,近于会意,即无义可言者,亦莫不由于假借。”一般说来,既有借字,便应有本字,因此黄先生极重本字与借字的区分,他在《与人论治小学书》中谈到这一点,又专门撰有《求本字捷术》一文,阐明了寻求本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近人黄侃述说:“只以其观念相同,可以相训,而非完全之训诂也。完全之训诂必义与声相应。而古书说解不能完全为声训者,或从其便,或不知得声之由来耳。若《说文》义训只居十分之一二,而声训则居十分之七八。……惟声训乃真正之训诂”。又说:“《说文》列字九干,以声训者十居七八,而义训不过二三,故文字之训诂必以声音为纲须,然则声训乃训诂之真源也。”(《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笔者以为黄氏之说是有问题的,一是不审声训产生根源;二是,依据《说文》声训之多作为根据,不察《说文》声训的谬误;三是,本末到置,把声训和义训讲混了。为确正声调不妥,愿借此文,陈述鄙见,以求教同人。  相似文献   

15.
《说文·叙》云“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意在言:形声造字以标示事类的形符为主体,而后配之以一定标音声符所成。此一界说,随着后世甲金文字大量出土,从汉字历史发展角度考察之:形声结构中的声符,于造字之初实属一个语根性质的成分,乃是一个音义兼备的独立的初文。所谓“形声相益,孳乳而浸多”实是在此一定初文基础上,后增配以一定标示义类的形符所成。这一点,从今日同源词的研究,“古今字”的形成,以及宋人的“古文说”理论中,均可得到有力旁证。大量形声字的构成乃是一个历时的动态的孳衍过程,而非许氏所论“以事为名,取譬相成”那种共时的静态的造字过程。  相似文献   

16.
文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文字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然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有些老师,尤其是小学的有些老师,每教一课生字、新词,就叫学生拼命抄写,五十次,一百次,甚至更多,学生很疲倦,很厌学,教学效果令人担忧。其实,避免学生写错别字的方法是很多的。现根据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对有关生难字的教学方法略述一二。一、造字法造字法,即“六书”造字法。“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古人就是根据“六书”造字的,而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汉字的主要构造(人、马、车等属象形,一、上…  相似文献   

17.
一、引论宋人王子韶创“右文说”,认为“古之字、,皆从右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此后,王观国、戴侗、黄生等人都支持这一说法。至清代小学大倡,认声音通训诂,右文说又得到进一发展,但颇有过激偏颇之词。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提出“凡从某之字多有某某义”,“凡从某之字皆有某某义”。前一说近乎事实,后一说则过于武断。黄承吉在《字义起于右旁之声说》中则说:“谐声之字其右旁之声必兼有义,而义皆起于声。凡字之以某为  相似文献   

18.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说文》“六书”中的指事、象形、形声和会意揭示了汉字形体结构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对于理解和掌握汉字的形、音、义具有重要意义。在不同层次的汉字课上,合理运用“六书”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外国学生理解汉字结构,建立字形与字义、字音之间的联系,提高其学习兴趣与效率,同时能够培养其汉字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19.
论“转注”     
转注是六书之一,然而,自唐以来争论激烈,概括起来,主要有四说:主形说、主义说、主声说、主形声义说。这四种观点都违背了许慎关于"转注"的定义。实际上,转注是造同一部首内的同义字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六书”的名称始见于战国,《周礼·保氏》:“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艺……五曰六书”。“六书”的分名,至汉代始见,其名序,总分三家: 班固。“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七也。”(《汉书·艺文志》) 郑众。“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周礼解诂》) 许慎。“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面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