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向晶 《全球教育展望》2014,(4):20-27,58
纵观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变革:20世纪初,从学科课程转向经验课程,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从经验主义课程转向注重学科结构以追求卓越知性的学科课程方向,70年代以来,则以"人性"、"个性"、"自我实现"以及"完整的人"等概念充斥着课程领域,预示着课程步入关注人本身,关涉人的自我实现以及人生幸福的方向。这里主要从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入手阐述课程变革之于学生幸福的内在关联,试图构建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体化的"课程连续体"以实现学生在学科课程中领略学习的乐趣,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体验探究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倡导"理解"与"生成"的现代课程知识观转型,要求课程改革更多地关照知识与人的生存意义之间的联系,提升人的精神生命。据此,面对"知识灌输"与"人文化成"之间的矛盾,高校德育课程目标设定应由实体思维转向过程思维,促进大学生的意义世界生成;课程内容设计应以问题意识为中心,回归生活;课程实施应以理解为基础,变知识灌输为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4.
学习化社会人类的知识生存方式及知识观的演变要求确立一种“知识就是快乐”的知识价值观。“知识快乐观”的实质是人的学习本性的实现和超越,表现为知识作为结果的快乐与知识作为过程(即求知)的快乐。与这种知识价值观相对应的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习化课程。学习化课程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其内容是整合各种有利于增进人的幸福的知识,其方法是“主体学习”与对话学习。  相似文献   

5.
知识观转型视野下课程知识意义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知识的意义是指知识所具有的能够对人的精神生活和意义世界给予关照、扶持和滋养的特性.近代以来,受知识认识论的制约,课程一味追求知识的客观性,将"人"隔离于知识之外,知识的意义被严重遮蔽.随着知识观的后现代转型,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日益凸显,知识的意义逐渐回归.立足知识观转型这一背景,借助现象学,哲学解释学和建构主义的理论分析,尝试探寻课程知识意义重建的路径:理解课程、体验课耀和建构课程,彰显人作为精神生命体的意义存在.  相似文献   

6.
历史的原因使我们的国家大力提倡“尊重知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努力在全国营造“潜心向学”的氛围。在不知不觉中人们把知识与幸福之间划上了等号;知识可以带来世俗意义上的幸福以及精神层面的幸福。但是细究其底,如此理解知识与幸福的关系并没有给人生带来幸福,反而遮蔽了幸福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对长期主导西方思想传统的客观主义知识观的批判中,个人知识应运而生。因其综合了内容之知、能力之知和状态之知等要素,从而在承认言语可述知识的重要价值时,将认知主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等默会认知能力概为知识范畴,进而跨越主客二分鸿沟,从明述与默会、普遍与具体等交叉维度重构个人知识内涵,赋予个人知识以逻辑品格与情境理性之特质,寓居和亲知引导其基本方法取向。个人知识为理解当前我国以核心素养为理念的课程改革带来了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知识的意义性与"知识获得"的新标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个体精神自由是教育及其课程应该给予学习者的承诺,课程知识对学生个体精神自由的生硬压制必须予以清除。知识的“意义性”为人与知识建立超功利的“意义关系”提供了可能,也为人在课程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个体精神自由提供了重要基础。但近代以来人们对待知识的“力量化”倾向使知识的学习遵循纯功利的标准,仅仅满足于对知识的“占有”,从而失去了对人的精神成长的关照。现在的关键是要改变人们对待知识的态度,特别是建立起评判“知识获得”的新标准——关注知识与人的意义世界的整体关联的“意义标准”,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知识与人交往的恰当环境。  相似文献   

9.
课程知识与权力粘合孪生,课程知识的合法性状况规定了它的权力主体是否合法。事实性与有效性是课程知识具有合法性的两个因素,课程知识的有效性是判断权力主体是否合法的关键因素。新课程改革是在具有合法性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影响下进行的,它的权力主体——国家、地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合法性。  相似文献   

10.
幸福是一种人的主观感受,每个人都渴望能得到幸福。而幸福教育就是让教育充满幸福,让受教育者也就是学生享受到幸福,同时也让施教者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幸福。师生要努力创造幸福资源,使我们的教育充满幸福感。而课程则恰恰是通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座桥梁,是师生间的连接体。教师通过课程影响学生,学生通过课程而走向幸福。教师和学生能否在教育中实现幸福,关键是是否在教师、学生和课程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12.
意义世界视野下的课程知识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生存论哲学对传统认识论哲学的超越,凸显了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意义世界。课程探究应该将课程知识的意义世界作为重要的课程研究主题,并在对知识意义世界的凸显中引导学生获得生命意义的领会与生命境界的提升。因此,基于知识意义性的教材设计,要能够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意义世界,突出强调教材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对话性。  相似文献   

13.
人的生命意义指向和追求的是尊重生命存在、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品质、 实现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课程观是对课程价值及其发展的一种新释义。本文首先阐释了生命 意义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从知识、学生以及教师的角度对生命意义的课程观以及课程的发展进 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就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知识建构及整个课程体系的确立进行讨论,探讨切实可行的知识建构与课程结构的优化及合理组合方案。  相似文献   

15.
课程实践的现实从目标到内容,从实施到评价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生命意义的异化现象,其原因在于工具理性对人文的宰制,人才选拔方式的单向度以及课程组织的僵化滞后。实现课程实践的生命意义应转变课程实践观念,改革课程评价方式,重构校本课程角色。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国的大中专学生队伍越来越庞大,他们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法治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和思想指南。因此对于大中专学生来说,学习了解法律知识的意义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高等师范教育课程中学生个人意义的生成,对高等师范院校改变学科本位思想,促进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且有利于满足基础教育新课改对研究型师资的需求。高师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要充分考虑到对学生的个人意义,使课程实实在在地打动学生,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学习机会。  相似文献   

18.
19.
受犬儒主义影响,当前教师中出现了一些极端追求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的现象,这既阻抑了教师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其原因除社会不良因素影响外,主要在于教师生命意义的缺失.所以,应让教师回归生命本真,为教师创设一个能体现生命价值的制度环境,唤醒教师的自我意识,让教师能自由地追求创新幸福,从而以积极的生命态度去自觉克服犬儒主义的影响,促进教师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应当为学生人生的幸福奠基。功利主义和实证主义教育观是课程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幸福缺失的理论根源,课程评价是让学生幸福缺失的主要现实因素。优化课程实施应从如下四个角度入手:重塑课程目标,变革教学策略,开发课程资源,优化评价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