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赵薇  孙彦新 《金秋科苑》2011,(24):50-51
除了抬头仰望、梦想飞天,遥不可及的太空宇宙与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联系?其实,太空科技已然“潜伏”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一呼一吸、一举一动都密不可分。 饿了?太空食品惊喜多是要炒个青菜,还是偷懒泡碗方便面?相信吗,哪一种选择,都与航天有关。 方便面里的脱水蔬菜包,其蔬菜脱水、复水技术正是上世纪60年代为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饮食而开发的。同样,泡面的热水或许也与太空技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
赵薇  孙彦新 《今日科苑》2011,(24):50-51
除了抬头仰望、梦想飞天,遥不可及的太空宇宙与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联系?其实,太空科技已然"潜伏"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一呼一吸、一举一动都密不可分。饿了?太空食品惊喜多是要炒个青菜,还是偷懒泡碗方便面?相信吗,哪一种选择,都  相似文献   

3.
宇航员与细菌细菌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态,我们的生存离不开细菌,如果没有寄生在肠道内的细菌,我们根本无法消化食物。但是,细菌往往也会导致感染的发生。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宇航员的生活可能会面临细菌的可怕的威胁?这决非耸人听闻,由于地球上的许多细菌完全能适应寒冷干燥的太空环境,所以哪怕人类的飞行器在太空中飞行几个月甚至几年,这些细菌也不会死亡。那些经历过太空飞行的宇航员的状况已经明确显示,太空环境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健康方面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必须面对细菌的威胁。因此,为了宇航员的健康,充分了解太空环境下的细菌非…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五眼联盟正强化太空领域的情报合作,此举将引发全球性军备竞赛,深入分析其历史演进中太空情报合作的背景、动因和举措,对我国维护太空资产与国家安全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根据历史档案、战略文件以及智库报告等资料,梳理五眼联盟太空情报合作的历史进程与发展现状,归纳总结出其合作的特点、途径,并以此分析其发展前景。[研究结论]五眼联盟正通过加强战略部署、推进技术研发、优化共享机制与创建太空规范等路径强化太空情报合作,预计该举动将持续下去并对我国科技、军事、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多领域带来切实的挑战。因此,我国应密切关注五眼联盟太空情报合作进展。  相似文献   

5.
正神舟九号载人飞船飞上太空了,你也想遨游太空吗?不过,既不是亿万富翁也不是出色航天员的我们,有可能去太空旅行吗?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科学家们正在开发成本越来越低的太空飞行器。1.火箭飞船行程:3小时高度:300千米实现梦想的可能时间:2030年日本火箭协会正在建造一艘有50个座位的大型火箭飞船。太空游客们不需要进行任何训练,只要像坐飞机一样坐在火箭飞船中,就可以在300千米的近地轨道上遨游3个小时。最过瘾的是,透过巨大的  相似文献   

6.
太空移民一夫一妻制  在不久的将来,人类畅游星际空间将不再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由于地球与其它星体之间的距离相差甚远,去往恒星的人不大可能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再返回地球,因此,他们必须保持一定的人口数量,以便能够建立一个新的、能够生存的人类群体。而且,每一种设想的太空人生活方式都不能与现在的人类生活方式差别太大。“送往太空的人的生活方式与模式应当是他们比较熟悉的,或者比较习惯的,否则他们可能会发疯的。”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人类学家莫尔教授说。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家庭,移民太空的人也应该保持这种…  相似文献   

7.
最近,第五位太空游客、美国亿万富翁希莫尼从太空旅行归来,让我们这些普通人羡慕不已。太空旅游难道真的只是亿万富翁才能完成的梦想吗?日本火箭协会会长吉崎光辉大胆预测:"在21世纪,太空旅游将成为每  相似文献   

8.
科苑 《今日科苑》2006,(5):11-13
也许在15年后,“太空电梯”就会竖立起来——那时,一根长达数万千米的缆绳,将一头拴在海洋中的平台上,另一头连在太空中的一个平衡锤,机器人升降机则沿着太空梯升降,将卫星、宇航员等送入太空……  相似文献   

9.
巨乐部     
乐樟  NASA 《科技新时代》2007,(5):10-11
哈勃太空望远镜为我们展现了又一个太空奇观。  相似文献   

10.
人类不可能不携带数以万亿计的细菌进入太空。人类在太空中定居,它们也会随之而来,所以我们最好能够了解它们,知道它们是否喜欢太空环境,太空环境会使它们发生什么变化,等等。  相似文献   

11.
马顿是美国宇航局的一名技师,他接受了一项任务:要尽快研制出一种能软又能硬的绳子。原来,宇航员在太空作业时,常常要离开飞船。这就需要在宇航员的身上系一根绳子,以便与飞船保持联系;作业完毕后,宇航员也要拽动绳子,才能返回船舱。但是,我们知道,太空中的情况不同于地球,那是一个失重的环境。在那里,人和绳子都没有重量,随意飘浮着。因此,宇航员要想抓住绳子,如同想抓住一条被风吹动的轻纱,竟成了十分困难的事情。而且,即使抓住了绳子,要想拽着这根飘带一般的绳子向前运动,也是有劲使不上,让人干着急。如果用一种能软…  相似文献   

12.
你能吾想象得到:一颗挖空的小行星,被装备成了一艘太空飞船。在这艘飞船上,一个人作为“太空居民”,在这里出生、长大、成家立业并度过一生?将来,这会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3.
《科学大众》2010,(3):12-13
2009年对于太空探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发生了很多重要事件。国家地理网站评选出了十佳太空照片.我们来欣赏一下其中的两幅(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http://wwwnalionalgeographic.com/)。  相似文献   

14.
美国应不应该支持“人类进入太空”计划?支持派与反对派各执一词、据理力争。 反对派指出,载人太空活动耗费的资金是何等地巨大:每架航天飞机花掉纳税人约5亿美元;国际航天站的预期费用将需350亿至400亿美元。他们还认为,迄今为止,这类太空投资项目的回报未能证明投入的费用是值得的。他们认为,通过自动化装置,或者在比较廉价的不载人的火箭上,或者甚至在实验室里,用低得多的成本在地球上就能进行大部分新型材料与更纯晶体的试验。他们认为,鉴于在地球上还有那么多未解决的需求,在回报不确定的情况下将如此巨额的资金花…  相似文献   

15.
《科技新时代》2004,(9):71-79
让我们姑且认为美国这一届和下一届政府的所有太空计划都能够顺利实现。我们假定布什总统的太空新计划取得了快速的进展,而且国际太空站的建设将会在2010年左右完工。再假定届时美国航空航天局将和它的国际合作伙伴像计划的那样,共同运行这个太空站7年——在这7年中,将主要进行人体生理学实验,以研究外太空探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当然,与此同时“载人太空探索飞船”已经开发成功。为了方便讨论,还假定我们已经把货运机器人派往月球南极附近的一个地点,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基地。2017年,已经到了把我们的注意力坚定地放在载人月球飞行——更进一步地说,是奔赴火星的时候了。国际太空站该退役了,评论家们甚至认为这个时间都已经太晚了。  相似文献   

16.
太空生物技术是指在地球环境以外的空间的生物技术。这种环境的特点之一是微重力(即通常说的失重)。在微重力环境中能够提炼出具有更高纯度和更高同质性的物质,这一潜在的可能性首先使生物技术专家们产生了在太空中利用生物技术加工高质量生物制品的设想。当然,这仅仅是微重力环境的有益应用之一。太空生物技术有着独特的发展前景。通常我们所说的“微重力环境”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从一般的物理概念上来说,“微”表示百万分之一。所以,顾名思义,“微重力环境”似乎应该是指其中的重力加速度只及地球表面重  相似文献   

17.
张志伟 《内江科技》2007,28(10):75-75,97
太空产业是一个刚刚兴起不久并有着美好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太空产业的发展对一国的国家安全和科技经济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培育我国的太空产业,以期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占得先机.  相似文献   

18.
赵雪研 《情报杂志》2023,(5):1-9+48
[研究目的]太空已成为获取情报的制高点,美国正通过太空军情报机制建设推进太空军事化、巩固太空霸权,此举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深入研究美国太空军情报机制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太空情报机制,维护国家安全有重要启示和意义。[研究方法]该文主要从美国建立太空军情报机制的动因入手,分析太空军情报机制的组织架构和运作逻辑。[研究结论]我国目前还没有太空领域专业的情报机制,基于我国总体国家安全观,结合美国太空军情报机制的特点,得出以下启示:创建专业太空部队,推动太空情报机制的建设与完善,推进太空情报机制运作的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19.
去年9月份,美国70多位太空科学家和各界高级工程师聚会讨论如何制造一种“太空电梯”。根据设想,这种电梯建成以后,人们可以通过它自由地来往于天上人间。据悉,“太空电梯”的原理并不复杂:一根10万公里长的高强度的纳米电缆,一端固定于地球赤道附近的一座海上平台上,另一端连在一个与地球同步运行的人造地球卫星上,“太空  相似文献   

20.
张衡  谢婷婷 《情报杂志》2023,(4):70-77+147
[研究目的]该文试图通过全面分析美国智库对中国太空活动的认知,为发展中美太空关系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研究方法]该文以美国12家智库的45份文献为样本,采用文献分析法对这些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结论]美国智库对中国太空活动主要关注点是与军事能力相关的领域,认为中国太空活动对美国构成威胁。但是大部分美国智库并不反对和中国在太空领域进行一定的接触。因此,该文建议:中国应继续加强自身的太空活动能力缩小与美国的技术差距;通过公共外交等手段促进与美国智库之间的交流以增进相互理解;坚持在太空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应对中美太空合作中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