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这样一句话:“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对于此句结构,梁宗奎、陈兆福主编的《古汉语修辞简论》中认为:“是三个假设复句的排比”。笔者不敢苟同,现作分析。我们知道,单复句的区分关键是看句子有几套主谓语,有一套的是  相似文献   

2.
一、下列加点的“之”所指代的内容,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与坐谈,问之客日——指代“吾与徐公孰 美” 。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指代“徐公”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指代妻、妾、客 “皆以美于徐公”这件事 D.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指代齐 威王广纳贤言这件事 二、加点词语中,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三、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i 。 【 】 A.四海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B.皆…  相似文献   

3.
<正>广东省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17分)【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相似文献   

4.
《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是胜炙人口的名篇,中学语文课本和大学中文专业的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教科书多把它选作教材。篇中有包含“美我”和“皆以美于徐公”这样两个语言结构的句子:‘请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高中语文第二册(199年10月第1版)注:“美我,以我为美。”“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注:“美我,…  相似文献   

5.
一、闻寡人之耳者(高一册《邹忌讽齐王纳谏》) 原注:[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闻”《辞海》第四义项为“达,传报。《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闻寡人之耳者”中的“闻”,可按《辞海》第四义项作解,“闻”后如果补出省略的介词“于”,就和《鹤鸣》中的“声闻于天”结构相同了。那么“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译成现代汉语就可为:“能在公众场合议论(我的过错),传达到我耳中的,受下等赏赐。”课本原注将“闻”解为使动用法,绕得圈子似乎大了些。二、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高一册《赤壁之战》)  相似文献   

6.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齐策》中的名篇 ,编入高中语文第一册。全篇虽只有三百多字 ,但可学的东西很多 ,如进谏的艺术、剪材的巧妙、语言的适度等 ,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的结构层次的别致。全文结构层次的鲜明特点是从头至尾的一种“三”型结构 ,人物是三个人或三方面的人 :妻、妾、客 ,宫妇左右、朝廷之内、四境之内 ;事件是三个事件 :私我、畏我、有求于我 ;私王、畏王、有求于王 ;上赏、中赏、下赏 ;时间发展是三个阶段 :朝、旦日、明日 ,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事件发展是三个过程 :熟视之 ,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 ,又…  相似文献   

7.
在阅读中,要确切地理解语句的意义,除了根据文本本身提供的信息“以文解文”,有时还要根据事之常理,“以理解文”。这虽是一种参照的思路,但也有其重要的价值,下面举例来说。例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相似文献   

8.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  相似文献   

9.
张宏和 《学子》2004,(8):46-46
汉语意义丰富多彩。有时光凭字面难以准确把握它的真正含义,必须了解其渊源方可识其本来面目。现举几例与“人”有关的词汇与大家共赏。1、东道主原指东边道路上的主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左传·僖公三十年》),现泛指接待或宴请宾客的主人。2、东家子原指东边邻居家的女儿。“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后来“东家子”专指美貌的女子。3、孤家寡人古代君主自称孤或寡人。现比喻无人帮助的单独之人。如:“闭关主义的策略是孤家寡人的策略。”4、孔方兄是“钱”的谑称,而…  相似文献   

10.
小练习     
下边句中加点词都是形容词当作动词用说说在句中应作怎样解释: 1.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 2。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雄不辱使命>() 3。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隆中对》() 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5.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冯婉贞》()小练习~~  相似文献   

11.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这样几句:“吾妻之美我,私我也;妾之美我,畏我也;客之美我,欲有求于我也。”三个“美我”之中,教材只对第一个提供了解释:“认为我美。”即把“美”看作形容词意动;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中相关的译是:“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把三个“美我”都解释为“认为我漂亮”。  相似文献   

12.
离考试班.欢考什么卜【例11(2006全国卷I)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l)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_,受上赏; _,受中赏;_,闻寡人之过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_;数月之后,_;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试齐王纳谏》)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_,_”(葵珠《蛛恋花》);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_’(柳永《风栖格》);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_,那人却在,_”(辛弃疾《青玉案)).鱼堑(l)题目来自课本的规定背诵内容,难度不大·(2)通目考查…  相似文献   

13.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5题。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相似文献   

14.
孟子关于仁政的论述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子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靠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五十步而后止,或百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  相似文献   

15.
美人掩鼻     
《现代语文》2004,(3):17-17
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袖知王之说新人也,甚爱新人,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郑袖知王以己屡不妒也,固谓新人曰:“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新人见王,固掩其鼻,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袖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袖曰:“其似恶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无使逆命。  相似文献   

16.
米珠薪桂: 苏秦之楚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饮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相似文献   

17.
古之善赏者     
程广耀 《当代学生》2011,(Z2):44-45
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而无怨。赵襄子围于晋阳,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左右曰:"晋阳之难,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寡人社稷危,国家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唯赫不失君臣之  相似文献   

18.
一古汉语中有这样一种句式: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②天之于氏厚矣。(列子·说符)我们把这种句式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天之于民”这种格式称为“名词+之+介词结构”。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把“寡人之于国”,“天之于民”这种格式看成一个结构体。有人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这样的句子中的介词结构看成是它后面谓词的状语。他们认为,“于”这个介词,介所向之对象“国”于述语“尽心”,则“于国”就成了  相似文献   

19.
我们知道 ,除开和现代汉语一致的“时间名词作状语”的情况以外 ,普通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些名词状语可以用来表示比喻 ,如 :“豕人立而啼。”(人 :像人一样 /《左传·庄公八年》) ;可以表示行为的依据或工具 ,如 :“失期 ,法皆斩。”(法 :依照法律 /《史记·陈涉世家》)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用箕畚 /《列子·汤问》) ;可以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如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面 :当面 /《战国策·齐策》) ;可以用来表示方位 ,如 :“陈良……北学于中国。”(北 :向北 /《孟子·滕文公上…  相似文献   

20.
辨“以”     
《战国策·齐策一》中有这么一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徐公。”查现今选本、辩书、专著,发现绝大多数均将“皆以美于徐公”中的“以”作“以为”、“认为”解。当然,中学课本也不例外,即:“[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的后边省去宾语‘我’。”由此可见,这一说法是极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