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歌德     
歌德是德国古典文学最主要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德国文学史上狂飙突进运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三个阶段,是德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作家。歌德在世界文学史上的显赫地位无须多言,除了马克思、恩格斯都特别喜欢他的著作外,列宁在流放时携带的仅有的两部文学作品中,就有一部是《浮士德》。哲学家谢林说:“歌德活着的时候,德国就不是孤苦伶仃的、不是一贫如洗的,尽管它虚弱、破碎,它精神上依然是伟大的、富有的和坚强的。”作为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歌德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呼唤自由,歌颂反抗。《少年维特之烦恼》发表后,立即轰动了全德和全欧,它表现了觉醒的市民阶级知识分子在当时封建社会环境里的精神苦闷。小说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激烈反抗以及对个性解放、发展“天才”的强烈要求,喊出了当时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内心呼声,因此进步人士对之欢呼喝彩。这部书信体小说使多少人爱不释手,就连一生戎马倥偬的拿破仑也随身携带,先后读过七遍。恩格斯说它绝不是“一部平凡感伤的爱情小说”,而是“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歌德为人类文明留下了丰富的遗产,除了不朽的文学作品外,他在美学、哲学、历史以及地理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研究成果或发现。他发现了人的颚间骨,对解剖学做出过贡献;他的《颜色学》向牛顿的机械观提出了挑战;他提出的生物进化学说比达尔文早了近百年。  相似文献   

2.
张成秀  刘敏 《早期教育》2001,(10):35-35
歌德8岁就能阅读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和希腊等多种字的书籍。10岁时已阅读了《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天方夜谭》等名。14岁写剧本。16岁入莱比锡大学。25岁时,他用四个星期的时间写出了第一部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相似文献   

3.
歌德8岁就能阅读法文、德文、英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和希腊文等多种文字的书籍。10岁时已阅读了《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天方夜谭》等名著。14岁写剧本。16岁入莱比锡大学。25岁时,他用四个星期的时间写出了第一部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他花了60年时间写成了不朽巨著  相似文献   

4.
歌德的容忍     
《课外阅读》2010,(2):45-45
公共汽车上非常拥挤,但还是有一个男子想上车,乘客们就是不让他上来。 “太挤了,”他们喊道,“你以为你是谁?” “我是司机。”那人回答。  相似文献   

5.
关于歌德     
1999年是德国大文豪歌德诞生250年的“整日子”,德国是不消说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纪念活动,我们中国也搞了相当规模的纪念活动,歌德作品的若干中译本也隆重再版。我想问一声:是哪位中国翻译家,率先将Goethe译为“歌德”的?为什么不采用“哥德”或“戈德”的译法。我们都知道,西欧有一种古典建筑,我们通译为“哥特式建筑”,而不是“歌德式建筑”,其实那发音很接近。因为是译作“歌德”,所以有位年轻人跑来问我:“这位德国老前辈作家是不是特别地会歌功颂德?”我不是研究歌德的专家,而且连汉译的歌德作品也读得不多,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我大体上知道,这位歌德老前辈,他的命特别的好。他出生在小康以上的家庭。1984年,我曾到当时的西德访问,在法兰克福参观过他的故居,那座建筑物及其庭院或许难称豪宅,但也相当地宽敞幽雅,记得我还在其花园中的小喷水池前拍过“到此一游”照。歌德十几岁就离家到德国东部上学。那似乎并非是因为家道中落,他从小就没受过苦,而且后来的社会地位与物质生活堪称“芝麻开花节节高”,二十多岁后,他成为魏玛公国的官员,后来更荣登相当于大臣的位置。他一生顺顺遂遂,国君(魏玛公爵)、同僚以及民众似乎都没怎么难为过他,他极有艳福,养尊处优,以83岁的高寿而终,被隆重地埋葬在魏玛。  相似文献   

6.
歌德让路     
歌德是德国18到19世纪的伟大诗人。一天,他在魏玛公园里散步,在一条只能通过一个人的小道上,迎面遇上了向来对他不怀善意的批评家。两个人面对面站住,批评家傲慢地高声喊道:“我从来也不给傻子让路!”  相似文献   

7.
走近歌德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有为数不多的一些文化巨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情操、生命,给世间留下了一道道精神大餐,为我们的生活平添了温馨的滋润,并且影响、提升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今年3月22日,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戏剧家、小说家歌德逝世70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位文化巨人,我们特编辑了这一专题,粗粗领略一下经典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8.
歌德的容忍     
有一次,歌德在魏玛一个公园的小路上散步。那条小路很窄,歌德偏偏遇上了一个对他心存敌意的评论家。他们都停下来看着对  相似文献   

9.
正歌德(1749年—1832年),德国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又是思想家,科学研究者。他的诗剧《浮士德》是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品。长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早在百年前就翻译到中国,无数的少男少女为之倾倒。歌德十岁左右就接触并爱上了绘画。他说:"我从童年起就生活在画家中间,我习惯于像他们那样,把景物与艺术联系在一起看。"(《诗与真》)  相似文献   

10.
1749年8月28日正午,太阳升到天顶,把光芒投给一个刚刚降生在德国法兰克福的孩子,因为他日后将成为耀眼的艺术巨匠,名字将传遍整个世界,这个孩子就是约翰·沃尔夫冈·歌德。  相似文献   

11.
啊,真了不起!歌德既是诗人,小说家,又是伟大的科学家和政治家。歌德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我对法律不感兴趣,我要学习自然科学和艺术。1765年,歌德按照父亲的意愿,先到莱比锡大学学法律。布里昂我太喜欢你了!1770年,他转入了斯特拉斯堡大学。《野地里的小玫瑰花》《五月的歌》。他为布里昂写了很多优美的诗。之后,歌德回到家乡的裁判所工作。他又追求过一个女孩子,对吗?对,正是这样。歌德,我也……夏洛蒂,我多么爱你呀!啊,但是,我已经订了婚……歌德把这段时间的烦恼都倾述在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里了。18世纪70年代,歌德成了…  相似文献   

12.
歌德的一生经历了漫长的生活道路与创作道路,从十八世纪的五十年代一直到十九世纪的三十年代。这期间,德国及整个欧洲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新兴资产阶级与腐朽的封建制度之间的矛盾,二者进行了反复的较量,斗争是极其尖锐复杂的。伴随着这个历史过程,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歌德也经历了一个极其矛盾复杂的思想发展过程。特别是由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无能,歌德思想性格中的矛盾显得格外深刻与突出。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歌德对神性、悟性与理性的哲学理解,引发出歌德的自然观以及他的这些观点与中国传统观念的不谋而合。另外从其自然观又引发出歌德独特的文艺观及对美的理解,并较为详尽地阐述了其文艺观、美学观与中国文艺理论史观的暗合。从而分析得出歌德有两副面孔:一张是西方的,一张是东方的,且具在两者之间,歌德实现了一种有趣的的和谐与平衡。  相似文献   

14.
诗人海涅在《论浪漫派》一书中,把歌德比作一株巍然卓立的大树。歌德的时代早已逝去,但他这株大树仍枝叶常青,所散发出来的香气仍迷漫于我们的四周,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在他逝世后的百余年来,他的创作与理论遗产不断地为人们重新研究、重新认识和重新估价。他的影响一直随着时间的长河向前流淌。今天,当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风行一世之后,广大读者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容及形式产生了厌倦的时候,回归现实、回归传统的呼声愈来愈高。在锐意求真、求实、求新的创作趋向下,重新研究歌德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5.
文艺思想的二重性是歌德社会政治思想二重性在文艺活动中的理论表现。该文主要就其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与时代的关系,天才问题及对浪漫主义的态度等方面做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6.
由艾克曼辑录的《歌德谈话录》被挑剔的尼采誉为用德文写作的最重要的散文。它记录了歌德晚年有关文艺、美学、哲学、政治、宗教、自然科学以及一般文化的言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有关歌德创作、思想、活动的百科全书。歌德和艾克曼的谈话闪耀着智慧与学理之光,能给予我们以精神的启迪、解放、洗礼和提升。在《歌德谈话录》中有许许多多的闪光点,其中最耀眼夺目的闪光点便是歌德的世界眼光。歌德在1825年1月18日的谈话中说:“世界始终是同一个世界,一些情况反复出现,这个民族和那个民族一样过生活,谈恋爱,动情感,那么,某个诗人做诗为什么不能和另一个诗人一样呢?生活的情景可以相同,为什么诗的情景就不可以相同呢?”基于这一认识,歌德把人类的文学看作由多样的民族文学构成  相似文献   

17.
郑家欣 《神州学人》2014,(12):42-43
幸福的魏玛!在众城市中,你就是一切,小的、神奇的都被赠予;你的大门总是人潮涌涌,人们被神圣的力量深深吸引;人们追问着那些大人物,他们在这度过了美好时光,人们还以高贵的羡慕抱怨着,不曾跟这些高贵的人物生活过。歌德的毕生挚友埃克尔曼在一诗《魏玛》中这样写道。魏玛是德国的文化重镇。这个现在人口6万的小城可谓群星璀璨:文学家歌德、席勒、维兰德、让·保罗、诺瓦利斯、普希金、安德森,神学家赫尔德,哲学家尼采,音乐家巴赫、李斯特、理查德·施特劳斯、舒曼、瓦格纳,画家卢卡斯·克拉纳赫、保罗·克利、约翰·伊顿!!  相似文献   

18.
歌德不仅影响了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而且这种影响业已形成一种焦虑,以至于卡夫卡得奋力摆脱这种焦虑,时刻提防着歌德过于强大的影响。歌德和卡夫卡看上去是那样不同的作家,但他们的内在联系却是如此紧密而不可分割。歌德对卡夫卡的影响最为集中地体现在卡夫卡的长篇小说《美国》和《城堡》上,歌德笔下那个“茁壮成长”的威廉?麦斯特在卡夫卡那里变成了“被迫成长”的卡尔?罗斯曼,而无所不能的浮士德则变成了始终在城堡外面徘徊的K。歌德对中国文化的推崇和赞扬也影响到了卡夫卡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9.
歌德之勺     
名人,通俗地说,就是那些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做出令人瞩目的优异成绩名人,通俗地说,就是那些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做出令人瞩目的优异成绩和突出贡献的人。也许,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不被人理解或看好的一些怪癣、毛病甚至恶习、过错。但是,那些与他们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的,与时代进步及精神成长相关联的一本名著、一个地理名词、一条定律、一事一物,也许正像一道历久更炫目的光芒.足以抢占世世代代后人赞叹、钦慕的目光。曾经存在过的血肉丰满的人.他们不是不吃、不喝、不睡也能长生不老的万能的神,所以,我们不应该要求太多.只欣赏他们思想深处结晶、闪光的那一部分,就够了。那么,名人眼中的名人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这一期里,让我们来听一听他们的见解,并顺带欣赏一下他们优美的文字。也许,这是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有益事情。本期主持:宋晓杰  相似文献   

20.
歌德之勺     
名人,通俗地说,就是那些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做出令人瞩目的优异成绩名人,通俗地说,就是那些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做出令人瞩目的优异成绩和突出贡献的人。也许,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不被人理解或看好的一些怪癣、毛病甚至恶习、过错。但是,那些与他们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的,与时代进步及精神成长相关联的一本名著、一个地理名词、一条定律、一事一物,也许正像一道历久更炫目的光芒.足以抢占世世代代后人赞叹、钦慕的目光。曾经存在过的血肉丰满的人.他们不是不吃、不喝、不睡也能长生不老的万能的神,所以,我们不应该要求太多.只欣赏他们思想深处结晶、闪光的那一部分,就够了。那么,名人眼中的名人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这一期里,让我们来听一听他们的见解,并顺带欣赏一下他们优美的文字。也许,这是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有益事情。本期主持:宋晓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