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的老师在讲授先秦作品时,喜欢把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称之谓“皇帝”。如“皇帝把屈原流放了”、“皇帝赐某某自杀”等,我认为这种讲授是欠妥的。因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在春秋以后、秦帝国建立以前,大都称为“王”;“皇帝”这个称谓是随秦帝国的建立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日本“耻”文化的由来及发展进行分析,论述了受“耻”文化影响出现的自杀现象,认为日本人的自杀与“耻”文化有关,是受“耻”文化的影响而采取的一种极端处理方式,“耻”文化是日本人自杀的一种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民族音乐一类书籍中,常见到“伊斯兰音乐”这种提法。有的人认为“伊斯兰音乐”,是自西亚到非洲、中亚的伊斯兰圈內的音乐的统称;有的人认为“伊斯兰音乐”是指这些国家的古典音乐;也有的人认为“伊斯兰音乐”是指阿拉伯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范爱农》中说:“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还是自杀。”从课文注释看,鲁迅怀疑他可能是自杀。在高中课本“自读提示”里,说他“酒醉落水而死”,显然看作是“失足”。我认为“自杀”与“失足”之说都是不足据的。1988年9期《名人传记》登了张士瑛《范爱农之死》一文。读了此文,疑窦顿开,原来范君既非失足也非自杀,而是遭人暗算,属于他杀。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注意这一点。  相似文献   

5.
周元武 《湖北教育》2000,(11):11-13
2000年是世纪之交,也是我国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一年。如何看待“普九”,社会各方面、各部门在认识上并不一致。如对“普九”的进度,有的人认为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还达不到支撑“普九”的要求,本世纪基本实现“普九”的任务很难实现;也有的人认为抓了“普九”的进度,那么“普九”的质量就难以保证;也有的人认为,一个地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包括“五四”运动以后的最初几年),鲁迅与进化论思想的关系怎样?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问题。有的认为,进化论还是他的基本思想;有的认为,进化论已经不能概括;有的认为,“在文化  相似文献   

7.
一、教育困境:教师怀有“过度(模糊)教育的越界风险恐慌” 在小学里,每个班级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特殊儿童。有的家长事先照会教师“我孩子比较脆弱,自尊心特别强.不能公开批评的”;更多的是孩子的行动介绍,他们有的公开叫喊“我有病”“我有多动症,星期天到上海去看医生”,有的威胁教师“别逼我做作业,要我做作业我就自杀”,有的以沉默、咆哮、破坏公物相对抗,我行我素,拒绝沟通。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都感到头疼。  相似文献   

8.
对于中国农村女性自杀死亡率高的原因,许多学者认为是物质匮乏、精神压力、农村社区不发达以及传统封建观念所致。经考察发现,现今中国农村女性的自杀属于脱序型自杀,其主要致因是农村女性处在社会的“现代”与家庭的“封建”,进而又在家庭的“现代”与社会的“封建”中挣扎。挣扎的结果导致脱序,进而增加自杀概率。  相似文献   

9.
教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学生对课文中“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句中“寒”字的意义和用法颇有异议。有的认为这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有的认为用“寒”修饰树,定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有的认为书上把  相似文献   

10.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结局,有它的历史根源。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去理解,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有的人认为男女主人公双双自杀殉情是消极的、不可取的,因而这首诗的主题思想缺少积极意义,这是对当时的封建社会的浓厚的罪恶势力认识不足,甚至把旧社会当做新社会;有的人认为爱情是至上的,爱情得不到圆满的解决,就应当用自杀去殉情、去表白、去斗争,似乎除了“死”别无生路,这种不从社会实际出发的轻生之举,无疑也是错误的,都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据查考《孔雀东南飞》大致创作于东汉建安年间,是当时人根据庐江郡的一个婚姻悲剧的实事写成的,一直在民间流传。为什么像兰芝这样美丽、温柔,既知书达礼  相似文献   

11.
<正> 著名女作家紫式部的近百万字的巨著《源氏物语》不仅代表了日本中古物语文学的最高成就,(“物语”的意思是故事或杂谈,即后来所说的“小说”)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它比欧洲和我国的第一批长篇小说尚早三、四百年。它的巨大成就和开创意义,使其自问世以来,引起了历代学者、研究者的评论、研究,归纳各种评说,有以下四种观点:有的从佛教的宿命观念出发,认为它是“去恶从善”的书;有的从儒家的道德规范出发,认为它是“诲淫之书”;有的从人性出发,认为它是体现“幽情”“哀感”精神的书;有的则  相似文献   

12.
安耀辉老师的《蒙毅不是自杀,而是他杀》(《中学历史教学》2011年第10期)一文将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21页的表述“逼令长子扶苏,大将军蒙恬、蒙毅自杀”.理解为“教材认为蒙毅是自杀而死”,应该说安文结合《史记》记载,考证蒙毅不是自杀而死是完全正确的。但问题在于安文误解了教材表述,教材说“逼令蒙毅自杀...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自杀比例也一直呈上升趋势,自杀已成为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中的首位原因。本文从康德的“完全道德义务”出发,认为禁止自杀是个人对自己应承担的必要责任,极力反对自杀。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本文从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的角度,对高校生命教育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4.
古代文论中常提到文气,它包括文章的特色、气魄、风格等,而这些又主要是由作家的气质、才性、学识、习惯、意志等决定的.气质、意气等的形成,有的认为是“天赋”,有的认为主要是靠后天的学习锻炼;对于文章的气,有的认为以气魄、气势为主,有的认为以理为主,有的认为以神为主,但都一致认为为文必须有气.本文从最早提出文气之说的曹丕开始到南朝刘勰再到唐宋韩愈、李德裕等,引述分析了他们从不同角度对文气的见解,理出了从“文以气为主”说到“文以理为主”再到“文以神为主”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教学《秋水》时,由于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课堂上产生了对寓意的多种理解。有的学生认为寓意是“要不断奋斗,因为强中自有强中手”,有的学生认为是“要不断进取,就要勇于面对现实”,有的学生认为是“只有保持戒骄戒躁、谦虚谨慎的态度,才能不断超越”,有的学生认为是“有比较才有区别,有反思才有进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6.
"V+给"中"给"的词性及相关句法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V 给”(动词 给 )中“给”的词性 ,有的语法书认为是介词 ,有的认为是动词 ,还有的认为“给”虽是介词 ,但“V 给”结合紧密 ,可看成一个整体 ,作用与一个动词相当 (有的甚至说“V 给”是一个词 )。由于上述分歧 ,各种语法书对“V 给 N1 N2 ”(“V 给”后带上两个名词性成分 )的分析也就不同 ,有的认为是双宾结构 ,有的认为不是。文章认为 ,“V 给”中的“给”是动词 ,“V 给 N1 N2 ”是双宾结构。  相似文献   

17.
“除非”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除非”一词的意义,长期来人们意见分歧。早在二十年代初期,我国语言学界就发生过“除非”究竟是“非非”还是“非”之争。以后,争论延续不断,并形成两种比较集中的见解:一种认为“队非”是“只有”;另一种认为“除非”兼有“只有”和“除了”两义。这两种见解内部,又各存在意见差异。同是持“只有”见解的人们,有的坚信不疑,有的比较游移;同是持“兼有两义”见解的人们,有的对两义“一视同仁”,有的则侧  相似文献   

18.
<正> 近年来,对于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词提出了新的解释,开展了不同意见的讨论。主要是围绕鹧鸪的谐音问题,认为不是“行不得也哥哥”,而是“但南不北”。不过有的同志认为鹧鸪是指投降派,是对投降派不思收复北方故土的讽刺;有的同志则认为是象征抗战者的坚强意志,当词人听到鹧鸪“但南不北”的叫声时,更坚定了忠于南宋的心愿。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小说有的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呐喊》、《彷徨》中共二十五篇小说,其中就有十一篇采用第一人称。在中学语文课鲁迅小说教学中,关于“‘我’这个人物是不是作者自己”这个问题,存在着分歧意见。有的同志认为,“我”是作者塑造的文学形象,不是鲁迅自己;有的认为,“我”就是鲁迅;还有的认为,在一部分小说中,“我”就是作者,在另一部分小说中,  相似文献   

20.
高中第二册课文《兰亭集序》中有一个这样的句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个句子中的“一”字如何解释?有的人认为它是名词“一点儿”的意思,因为课文下面的注解中就将“一觞一咏”翻译成“喝点酒,作点诗”;有人认为它是分指代词“有的人”,“一觞一咏”即“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还有的人依据教师用书中“一边饮酒一边赋诗”的翻译将“一……一……”理解为并列关系的连词“一边……一边……”。笔者认为以上几种解释都不够准确。“一觞一咏”虽然可以意译为“喝点酒,作点诗”“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但并不能据此将“一”解释成“一点儿”、“一边”,不论是古代汉语词典还是现代汉语词典,“一”都没有作名词或连词的解释;至于将“一”理解成“有的人”,将“一觞一咏”理解成“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则既找不到佐证,又不符合文中所反映的实情。在聚会中,明明是大家都喝酒都作诗,怎能说成是“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呢?《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认为“一”可以作副词,解释成“有时,或者”,如“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在现代汉语中,它也有这种用法:用在相对的动词前面,表示两个方面的行动协调配合或两种动作交替进行,如“一唱一和“”一张一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