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湘西文化图腾巫的悲剧性命运与道家悲剧意识的结合,深深地刻印在当代湘西作家的情绪意识中,使得他们以不同的书写姿态表达着这个区域中人们所固有的悲悯情怀和忧患意识,继承和弘扬了传统湘西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
《边城》和《德伯家的苔丝》以其各具特色的绘画之美、音乐之美以及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带读者走进了美丽的湘西世界和威塞克斯世界,而最终这些美丽却一步步走向毁灭,于是便成就了令人心碎的悲剧。在美的毁灭的背后,寄予了两位作家各自不同的悲剧美学观。  相似文献   

3.
《集宁师专学报》2017,(5):25-29
作家李锐在《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中,以近乎预言的形式展开了对农具、农民、农村未来发展走向的预测。传统农具的逐渐消失,给农耕文明画上了句号;农民和农具的变异,使得二者的命运发生了悲剧转变。作者以超拼贴文本、倒叙、戏剧化的处理手段,给故事的情感蒙上了沉重的悲剧效果,以此表达出自己对于农民生命困境的体验和不安。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在《三三》中一反以往对湘西乡村文明的一味赞美,在歌颂乡村文明的同时引入了城市文明,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文明即为乡村生态文明和城市生态文明,作家在文本中反映了二者的特点并揭示了二者的碰撞和融合,从中也反映了作家潜在的生态意识。在沈从文的整个创作中,《三三》在其对湘西乡村文明和两种生态文明的关系的思考中有着转折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湘西作家黄光耀的小说集《湘西物语》的文化阐释视阈主要集中在对人性的理性探讨上。他的文化阐释视阈已经突破了湘西本土阐释,走向了历史理性,实现了视阈的融合。本文对黄光耀作品在人性深度追寻时所体现的历史视野和理性思辩进行探讨,意在把黄光耀的创作作为个案来对当代湘西作家群作家的文化视野的向度作出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家中,沈从文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作家。他用辛勤的笔,自然朴实的语言反映了故里湘西的生活,使湘西走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走向了世界。作者以独特的个人风格为人们提供了反映湘西人民生活的艺术作品——《边城》。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以来小说"走向城市"叙事蕴涵着浓厚的悲剧色彩,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英雄悲剧的普通人的悲剧。从美学的角度看,悲剧在文本中主要表现为社会悲剧、性格悲剧、命运悲剧、人性迷失的悲剧等四种形式。文本呈现悲剧风格缘于特定历史阶段的矛盾、作家的立场和视角等。  相似文献   

8.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洞穴是湘西母体文化的象征,故事通过人物对山洞生活的眷恋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归原始母体文明的强烈愿望,但是野人最后被剿灭的悲剧则预示着湘西原始文明必然失落的命运.写作是作家回归子宫的隐秘愿望的达成.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著名的"洞穴喻".自由囚徒走出山洞,就好比是现代知识分子从落后的乡村走向城市.当知识分子走出"山洞",一部分人选择了留在洞外,并希望解救洞内的人,而沈从文选择了返回洞中.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沈从文的乡土小说,论述作者在湘西一派平和宁静的田园诗的背后隐含了一系列乡土悲剧.这些悲剧中有被突降的外力所毁灭的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生命,也有在美的山水之中孕育的爱情悲剧,还有一个完整的洋溢人性温情的湘西正逐渐在外束工业文明的浸染下变得浑浊的社会悲剧.作者带着温爱之情来描述这些不幸和锐变,并且力图以一个湘西人对湘西的爱来拯救陷入迷途中的纯朴人性和民族美德.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沈从文的乡土小说,论述作者在湘西一派平和宁静的田园诗的背后隐含了一系列乡土悲剧。这些悲剧中有被突降的外力所毁灭的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生命,也有在美的山水之中孕育的爱情悲剧,还有一个完整的洋溢人性温情的湘西正逐渐在外来工业文明的浸染下变得浑浊的社会悲剧。作者带着温爱之情来描述这些不幸和锐变,并且力图以一个湘西人对湘西的爱来拯救陷入迷途中的纯朴人性和民族美德。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中国作家中,沈从文是非常独特的一个。他用辛勤的笔、自然朴实的语言反映了故里湘西的生活,使湘西走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走向了世界。作者以独特的个人风格为人们提供了反映湘西人民生活的艺术作品——《边城》。他说:“我的作品稍稍异于同时代作家处,在一开始写作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心理角度看,《边城》中翠翠母女二人的爱情悲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性格上的悲剧,而人物性格中的弱处实际上也是作家自身性格弱处的一种不自觉的折射。在爱情悲剧的故事里,浸透了作家自身的生命体验与乡土文化体验,作家在爱情悲剧的故事里表现出了对于湘西文化的思考与忧虑。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真清理了湘西南本土作家樊家信的文学创作轨迹。指出其早期中短篇小说注重反思;长篇小说《香母地》表现出对人文主义的张扬;《绿帆》体现了作家对现行中学教育模式的关注;其后期的散文创作是献给传统文明的颂歌。论者最后从学术的层面,较公正地对樊家信的小说和散文创作上的艺术探索作了一分为二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奠定曹禺在我国现代戏剧史上不朽地位的主要是他的悲剧作品.1937年后,在国事和家事的双重影响下,曹禺的现代性立场发生了位移,在悲剧观念方面,国家危亡、匡扶正义等宏大主题成为作家的主要表达对象,从道德立场来臧否人物.值得肯定的是,曾禺以文明对人的异化为出发点,创造了在文明的压迫下遥渐失去人性光彩的戏剧形象,在对文明的反思中,他不仅发出了对传统文明的质疑.也表达了对人性的隐忧,这种反思是具有前瞻性的,曹禺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反映了旧社会压迫人、剥削人的残酷现实.  相似文献   

15.
湘西世界培养了沈从文自由本真的写作气质,也是作家的精神世界与希腊小庙。他抱着这种朴素的"乡下人"心态来到城市,以寻求读书人、知识分子的信仰,并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对"乡下人"与"知识人"双重身份的认同,既积淀了沈从文多样的文体写作,也让读者发现作家的身份转换。沈从文作品中的乡土与都市题材平分秋色,透过早期都市边缘人的书写,能够窥探到一批"五四"知识分子在从乡间走向城市、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艰难。  相似文献   

16.
李淼 《林区教学》2014,(5):32-34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的小说讲述了许多美好而感人的爱情故事,但却无一例外以悲剧告终。小说中"多余人"的爱情一般都败给了他们性格的懦弱与胆怯,爱情毁在社会制度、传统法制的束缚上;而"新人"的爱情在作家无法确定改革成败的情况下也走向了悲剧。此外,作家的渐近主义思想埋葬了主人公的爱情。基于此,论述了屠格涅夫小说中"多余人"和"新人"的悲剧性爱情,分析了悲剧性爱情主题的意义及其与作家本人感情经历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沈从文的小说入手,聚焦于其《长河》第一部,条分缕析出城市文明与湘西世界碰撞的痛苦与火花,以及由此而来作家创作心理的复杂与矛盾。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乡下人”角色认知,是作家的一种理性认识,表现了作家对自我内在精神的把握与需求。“乡下人”在他这里代表的是一种自然本真的生命,是与都市文明异化的人性相抗衡的力量。而他的“乡下人”角色认知,使他对于笔端的城市女性形象,流露出了不同于他倾注于湘西女子难以言说的温爱之情,对城市庸俗女性给予了无情的批判,对都市新女性则赋予了真诚的赞美,并以此作为作家寄托湘西心灵之梦的一个载体。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营造的桃花源式的理想家园,具有诗一般的情调和悠远恬淡的意境,充分展示了乡土中国传统的诗意想像,超越了中国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狭小视野和一般的温情感伤情调而具有了文化的标张与价值忧患的自觉,并借以表达对于一种文化价值的追怀与呼唤。他以忧郁的目光来看取湘西乡土的美丽,抒发了情感、质感迥然有别的“乡愁”,是现代乡土题材小说不同的创作倾向和叙述模式,体现了作家独特的创作情绪。  相似文献   

20.
透视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小说我们时常会发现一些与田园牧歌不相协调的忧郁的底调和一些与人性美不相协调的悲凉的色彩和浓重的悲剧意识。本文紧紧抓住这一切入点,力图发掘这种悲剧意识与作家的人生经历的内在联系,探讨其故事内部精神的“失衡感”在作品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