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内容简介:《教师的20项修炼》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郭元祥先生写的一本关于教育的书。本书率先提出了引领教师体悟"教育人生"的主张,从细节入手,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性策略,解读了教师提升素质的有效途径,探讨了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新理念,描绘了有活力的教育生活方式。推荐理由:教师的修炼,其实是教师的一种内在精神活动,是教师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基本途径。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反思  相似文献   

2.
教师是助推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和关键力量,教育数字化战略转型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与战略选择,定然离不开教师的智慧赋能。本研究首先立足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思考与追问,紧扣时代发展的教育使命,揭示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教育自变带来的教师应然发展态势:面对知识获取的“多通道”,教师应当好指导者和领航者;面对数字“原住民”,教师应当好倾听者和参与者;面对教育情境的“丰富性”,教师应当好对话者、陪伴者和连通者;面对自我成长的“持续性”,教师应当好终身学习者。其后,基于此,结合教师赋能数字化维度(即知识力、工具力、活动力、道德力四个维度),从学生的满意度和学习绩效两个方面验证其赋能的信度与效度。最后,提出可借鉴的教师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3.
当今时代,知识文化走向智慧文化,知识教育走向智慧教育,而智慧教育需要智慧型教师。智慧型教师是教育智慧的主要承载者和体现者。新形势下,语文教师应努力走出缺乏教育智慧的困局,积极把自己修炼成"双慧"教师。  相似文献   

4.
严洪 《湖南教育》2003,(23):29-29
一、塑造自身健康的人格形象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康的人格。”那么,怎样才能具备这些条件呢?首先是敬业。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应将自己的心血倾注在培养学生上,用自己崇高的品德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用自己智慧的钥匙去引导学生开启科学文化知识宝库的大门。其次是乐观。教师要以教育为快乐,以“收获各类人才”为乐,以“收获真挚的情感”为乐,以“收获创造性的劳动成果”为乐。以健康愉悦的情感和言行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再次是幽默。幽默应是教…  相似文献   

5.
《教师》2012,(33):F0002-F0002
本书率先提出了引领教师体悟“教育人生”的主张,把教师的修炼分为三篇:第一篇是修炼教师的形。象,让我们从形象方面来修炼自己,书中把我们常说的师德要求的各个方面都归于其中。如教师的微笑、语言、习惯、宽容、德性、智慧等;第二篇是精炼教师的生活;第三篇是锤炼教师的专业。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在教师,教师的竞争力在教师的风格塑造力。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自己的内在修炼和外在环境的熏陶。本文着重从教育信仰、师爱的能力、自主创造能力、教学风格与学生需求匹配力等教师自身修养层面,阐述教师风格塑造力的培养过程。  相似文献   

7.
名师呈现的是一种境界。回溯三位名师从一名普通教师走向教育名家、教育大家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为了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断学习积累、不断思考探索、不断创新超越的过程。认定了奋斗的目标,持之以恒地攀登,才能“一览众山小”。教师成为名家要靠修炼。其实每个教师都有可能成为名师,但事实上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够成为名师,这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就是每个人在修炼上所花工夫的不同,当然还包括一点悟性和灵气。每个教师心底都有一个梦,梦想自己也能成为名师。本板块呈现了“挑战名师”的七位年轻教师的课例,透过这些课例,我们能够看出他们自行锻造职业技能、丰富职业素养、修炼职业精神、追求职业理想的“痕迹”,也能够看出他们一步步走向名师的前行足印……  相似文献   

8.
林志荣 《四川教育》2008,(12):39-39
一、深入修炼,浅出应用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上游刃有余,魅力无穷,必须深入修炼“内功”。修炼的形式众说纷纭,有的说教师修炼在于“修心、修情、修行、修性”,有的说教师要修炼出“诚心、耐心……”等9颗心,还有更为直白地表述为“修炼自己的声音,让它引人入胜”等12项修炼。总而言之,“内功”修炼难尽其详,但只要能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浅出就是最好的功夫。现代诗歌“新派”教学人戴建荣老师从1999到2001年,两年时间就在家里修炼诗歌教学的内功,他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就极为简单明了,“读”诗则是“读准、读通、读出节奏”;“吟”诗则是“半读半唱”、“无腔无调”、“自我陶醉”。  相似文献   

9.
优秀教师的成长没有奥秘,只有永葆一颗教育的好奇之心,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去修炼素养力、教学力和影响力,才能成为教育百花园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悄然绽放美丽。其中,素养力是教师发展的立身之本,决定着教师教学的高度和厚度;教学力是教师发展的兴业之根,决定着教师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影响力是教师发展的成长之梯,决定着教师教学的效度和信度。普通教师只有不断丰富和充实素养力、不断锤炼和提升教学力、不断扩大和提高影响力,才能真正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  相似文献   

10.
正不管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教师,大家无一例外地面对这样的核心与本源性的问题:如何在我们的教育生涯中获得意义与幸福?如何在教育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朱永新老师的《教师第一课》便是我们修炼教育人生的必修课,是修炼幸福教育的必修课,是修炼品质教育的必修课,是一本使我们心灵飞翔、人生飞翔的书。  相似文献   

11.
教育改革的深度推进,急切呼唤更具胜任力教师。若使教师更具胜任力,需发掘动力源、锻造硬内核、构建发展场、探寻新路径。强化“教育兴邦”担当,勇担“民族复兴”大任;修炼“读透教材”真功,练就“读懂学生”本领;夯实“入职成长”基石,搭建“二次成长”平台;坚持“文理哲学”兼备,确保“核心素养”落地,已成为培育“更具胜任力教师”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12.
教师家庭成长起来的肖焱,十分庆幸自己一直都在学校。多年的校长经历,让她面对现实的“熙熙攘攘”,越发沉着和淡定。她称教育要“敬畏生命”,而非把生命当作面团来回揉搓。
  接手东郡小学五年来,用她自己的话说,便是“几乎屏蔽了外界”。“屏蔽”的是行政上的琐碎,而大力敞开的,却是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和国际教育的对接。
  “教育是可以美好的。美好的教育能让孩子在成长中发现美好的自己,享受美好的自己,成为美好的自己,即教育就是要成全每一个孩子。而能实施这样的教育,本身就是破茧化蝶般美好的过程。”她如是说。  相似文献   

13.
指导教师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群体重要成员。作者通过开展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课题研究,探索了教学模式改革和指导教师应发挥的“导、助、补、评”作用,并通过“五结合”教学原则的确立和“三化、二力、一心”的素质分析,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有强烈的感召力、铬铸力、凝聚力,可以浸润学生的心脾,震撼学生的心灵。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言行如细雨般滋润着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那么,如何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呢?坚守“七正”,是修炼教师人格魅力的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现代高职教育的理念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及提升高职教学质量方面阐述了高职教师应具备人文素养的必要性。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高职教师人文修炼的途径。旨在唤起高职教师与时俱进,在现代高职教育理念指导下,全面、深刻理解其职业内涵,努力使自己向由单一知识技能型向人文、科学、技术融合的多能型教师转变。  相似文献   

16.
<正>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平时工作及与学生交往中,展现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将产生重要影响,直接影响教育结果。故而,教师修炼自身素养,完善自身人格至为重要,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本文主要从教师人格魅力构成、其在教育中的作用,以及教师如何提高自己在学生心中的人格魅力三个方面谈一谈。一、教师人格魅力的构成元素1.优良的品格。面对学生时,教师应不严厉、不暴躁,待人  相似文献   

17.
《教师》2012,(33):2
教师的20项修炼本书率先提出了引领教师体悟"教育人生"的主张,把教师的修炼分为三篇:第一篇是修炼教师的形象,让我们从形象方面来修炼自己,书中把我们常说的师德要求的各个方面都归于其中,如教师的微笑、语言、习惯、宽容、德性、智慧等;第二篇是精炼教师的生活;第三篇是锤炼教师的专业。从细节入手,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性策略,解读了教师提升素质的有效途  相似文献   

18.
减负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转变原来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更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与地位,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 只有教学思想转变了,才能设计出先进的教学思路,即不只是给出结论,而是更注重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才能切实做到“减负”.  相似文献   

19.
“真”是对教育的一种美好追求和不懈努力,达成课堂“真学习”需要教师不断转变观念,抓住课堂中能促成“真学习”的六个要素,即真实性情境、挑战性任务、发展性活动、形成性评价、及时性反思、迁移性运用,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自动力、生活力、创造力、学习力。  相似文献   

2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教师的形象树立又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教师应不断从诸方面提高自己的修养、素质,完善自己的美好形象,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楷模,这样便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