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沈志华,充满传奇色彩的学。就我们所知,他是目前大陆史学界惟一经济完全独立的自由学。没有工资、没有退休金,没有单位,职称更谈不上。但是,我们可以称他为教授、博导、研究员,他当之无愧!中国史学会选举他为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香港中中学特聘他为兼职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特聘他为兼职教授。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等很多国内名牌大学都留下了他讲课的声音。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韩国仁川大学等国外名牌大学也留下了他讲学的足迹。能登上这些大雅之堂,就足以让人刮目相看。更何况他还有三百余万字已出版的述!而他却是一个没有正规名分的“野”教授而已。带着对他学术成就的尊重,和对他本人的浓厚兴趣,我们一行四人采访了他。这一聊就是一天。他管饭,还有西瓜招待。  相似文献   

2.
3.
4.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4,(8):F002-F002
~~中青年著名学者——沈志华  相似文献   

5.
穴接上期雪问:我记得,您80年代曾经说过革命史不能称其为历史,现在还坚持这个观点吗芽能不能略做解释芽答:也不是绝对的不能称为历史。实际上,革命史是众多范式中的一种。革命史这种范式有其特定的政治功能,即在革命时代起到宣传动员大众起来革命的作用。要鼓动,必然要强化这个社会的阶级划分、阶级斗争,然后把一部复杂丰富的历史简化为推翻三座大山、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的过程。但是,这不是全部的历史。如果把它当作历史的全部内容或中心线索,就会忽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些十分重要的东西。中国现代化,实际上涉及西方工业文明与…  相似文献   

6.
萧功秦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学者、思想者。国外很多著名大学和学术机构把他作为中国的政治学家邀请去讲学。他的史学著述多关注中国近现代史,所带的博士生也是研究这个领域里的课题。而他本人是中国古代史*元史+研究生出身,早期著作和在上海师大多年开课讲的都是中国文化史。他被公认为新权威主义的代表。"#(#年时,他能冷静地思考,并公开反对激进行为,而又没有丝毫官方色彩。此后,他以自己的政治理论研究中国近现代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虽不见于史学研究的权威期刊,但影响却非同小可。尽管他以边缘人自居,在史学界没有耀眼的光环,但他却是界不可忽视的重量级人物。他坚持独立思考,独立的思想者是幸福的。  相似文献   

7.
采访时间:2006年9月26日 采访地点: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F110室任东来教授工作室 采访记录及文字整理:胡晓进,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本访谈录已经任东来教授审正) 编者手记:任教授是我们采访的第二位年龄小于50岁的青年学者,前一位是林文勋教授,40岁,文化大革命开始那一年1966年生,任教授1961年生,45岁。他们与其他五六十岁的学者相比,没有经受过“文革”的“洗礼”,阶级斗争观念、意识形态思维对他们的桎梏相对微末。所以,他们吸纳各种新论新法的能力更强,思想更活跃。他们的问题意识也不同。因为没有接受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训练,所以他们能客观、冷静地对待历史,或者径直进入自己研究的主题。这在林教授的“富民社会”学说,在任教授“跨学科和跨文化学术”的研究中很明显。这样的访谈录,读起来另有一番意趣。[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9.
采访时间:2006年6月 采访地点: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 采访记录及文字整理:喻春梅,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4级博士生。(本访谈录已经郑大华教授审正) 编者手记:做学问,贵在有思想、有灵魂。有人曾感叹一部二十四史从头读到尾,花了好大工夫,还是写不出东西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自己的思想,无法用理性之光照亮史料背后的东西。研究思想史的人很多,然而,什么是思想史?什么是哲学史、文化史?其间又有什么关系,不少入闹不清,结果写出的思想史千人一面。郑教授对近代思想史的内涵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理论,他写出的东西就有了灵魂,有了个性。郑先生与葛兆光先生各自完成了不同的思想史专著,风格内容迥异,但他们都得到学界的好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的著作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11.
很多人是通过《读书》杂志知道了许纪霖这个名字。他的文章流畅,又有思想性,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尤其是知识分子,从他的文章中认识了自己,也认识了中国社会。上个世纪80年代涌现出来的新生代学者,开创了史学研究的很多领域,例如心态史,这是过去史学著作中从来没有的。历史是人创造的。无论是英雄,还是民众,当时他们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历史著作如果缺少对人们心路历程的描述,也就变得枯燥无味。许先生在访谈中讲到的“历史的灵魂是故事”,实际也是主张把人的活动放在历史的中心地位。想一想,现在的中学历史教学,总是给孩子们讲什么性质、意义,真是把历史打扮丑了。本刊的中青年学者访谈已经进行了20期,现结集出版第一册。我们用书刊结合的方式,传播这些新生代学者的思想和成就,其目的之一,正如许氏所言:改变我们的历史课堂!  相似文献   

12.
13.
刘知己在《史通》序中说:“汉求司马迁后,封为史通子,是知史之称通,其来自久,博采众议,爱定兹名。”李教授称,考研时曾将历史知识前后联系起来通识,有茅塞顿开之感。对于“唐宋变革论”李教授提出,不论是唐史学者,还是宋史学者,都应打通唐宋断代史的界限,真正把唐宋变革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仅此二例便可说明,“广知邃密求贯通”是其治学之要诀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15.
本刊中青年学者访谈一直集中在史学研究的佼佼者,本期介绍的是历史教育专家。教学研究在大学属三级学科。很多人瞧不起教学法,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实际上,教育科学化离不开教学研究。比如高考命题,并不是有学问就能做得好。过去命题可以完全靠经验,现在,只有经验和学问,不懂命题理论、不掌握命题技术就很难做好这项工作。聂幼犁先生是目前国内历史学科课程和教学研究的唯一一名博士生导师。他的很多成果和研究心得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