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正】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学生中所占比例不断攀升。我国政府及各高校一直致力制定和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措施,现在已经建立起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学生贷款制度,以国家奖学金、助学金为主的奖助学金制度,勤工助...  相似文献   

2.
为帮助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和完成学业,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实行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师范生免费教育、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形式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但是,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在发挥巨大作用的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为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率先在全国设立"寒窗基金",积极开办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建立政府奖、助学金制度,推进高校勤工助学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经济资助,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开设"绿色通道",对特殊群体进行关爱,通过这些政策措施,使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相似文献   

4.
杨艳 《教书育人》2012,(18):10-1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当前我国高校逐步形成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体系。在该体系中,仅有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属于有偿资助,其他均为无偿资助。在这种资助模式的影响下,不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现了"等、靠、要"思想,出现了感恩、自立、自强意识缺乏等倾向,极大地影响了高校资助体系作用发挥的有效性,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目前已经建立起以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如何认识和分析这一政策体系,对于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资助工作,促进高校和谐校同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目前已经建立起以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如何认识和分析这一政策体系,对于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资助工作,促进高校和谐校同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率先推出市级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率先试点助学贷款工作,率先在国家校园地贷款基础上推出生源地贷款,率先提出高校资助工作覆盖包括民办高校等在内的所有高校以及资助工作覆盖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两个覆盖"……1993年以来,上海不仅没有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而且不断深化着高校帮困育人工作的内涵。记者从上海市教委有关部门了解到,截至2013年11月,今年上海高校学生资助经费总投入为14.6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86亿元;上海市地方财政投入2.52亿元;高校事业收  相似文献   

8.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其他种种原因,高校中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能顺利入学或完成学业。对此,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予以高度重视和关心。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和各地政府也一直致力于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其主要内容是奖学金、助学贷款(主要是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  相似文献   

9.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建设,把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去学习机会,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不断完善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逐步拓宽受助群体的覆盖面,基本形成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为主体,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相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0.
吕迎春 《高中生》2013,(5):46-48
路径一: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中央政府颁布的一系列资助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的政策,既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又鼓励学业优秀的学生。其中,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详见左表)  相似文献   

11.
从2007年秋季开始,许多贫困学子的求学之路更加通畅,这得益于2007年5月13日国务院公布的《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后,我国高校和中等职业教育形成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2.
吕迎春 《高中生》2013,(15):46-48
路径一: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中央政府颁布的一系列资助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的政策,既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又鼓励学业优秀的学生。其中,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详见左表)  相似文献   

13.
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物质资助"的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政府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物质资助工作中发挥了主导作用.高校要积极探索政策资助、心理资助、精神资助和能力资助的途径,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物质资助"工作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爱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目前新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比例还普遍比较高.在高校资助过程中,由于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未能得到全面落实;大学生就业环境欠佳;贷款手续繁杂,部门配合不到位;缺乏诚信机制等原因,使得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评定缺乏权威性,虚报行为仍然很严重;社会资助活动较少,资助分配不合理;助学贷款不容乐观;造血性自助能力较弱.为了完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高校要严格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要大力宣传生源地助学贷款;要加强诚信负责教育;要加强部门合作;要加大资助力度,合理分配资金;要积极探索勤工助学途径,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精神.  相似文献   

15.
2007年5月,国务院下发文件,出台一系列资助举措,开始实施国家新资助政策。5年来,我国已建立起从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全覆盖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实行了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助学贷款、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校内奖学金、校内无息借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减免学费以及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的"绿色通道"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资助政策。新资助政策体系实施后,  相似文献   

16.
2007年秋季,以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为主渠道的“奖、贷、助、补、减”多元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正式建立,确保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促进了教育公平。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加强对学生经济困难资助的同时,应该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注意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同时应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励志教育,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形成自强自立、回馈社会的道德品质,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朱香敏 《文教资料》2010,(36):232-233
目前在"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指导下,许多高校都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高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然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中普遍存在。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角度思考,如何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同时,高校根据国家资助政策,积极落实各项资助措施,认真开展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资助工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其能够安心学习,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收费制度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学生能否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通关注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高等学校一直非常关、重视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教育部、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相继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和措施,在我国高等学校中逐步建立起了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基金、特别困难学生补助和学费减免(简称“奖、贷、助、补、减”)以及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这些资助政策和措施,对于确保每一个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保证他们安心学习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黄淮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把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作为一项日常、持续的重要工作来抓,切实保障“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相似文献   

20.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关系到国家发展、民族未来.当前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导致部分贫困学生不能得到及时资助而引发一系列高校贫困生问题.新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从国家奖学金制度、助学金制度、助学贷款政策以及工作要求等方面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对我们切实做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