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1):187-189
介绍了"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在地方院校的二级学院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负责人、督导组、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和教学科研办"四位一体的宏观架构模式,并且采用PDCA的循环改进模型,明确职责,协同完成人才培养工作。在该模式下,组建了一体化团队,以团队建设为核心,实现了教学、科研和学生科技活动的统一,实现了教师的发展和学生成才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也是非计算机本科的基础选修课程。通过分析语言教学现状,针对传统程序设计课程中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提出基于项目驱动的团队协作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以网络爬虫系统设计为模拟项目,通过改变语言教学体系,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习效果,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思维与综合协作能力,使学生课堂参与度接近90%。  相似文献   

3.
2005年以来,我系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试点,以《重庆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重庆市教委重点项目为平台,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团队不断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地提出基于LTMW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模式核心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为导向和以任务为驱动,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为一体,产学互动、实景育人,最终形成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教学团队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问题驱动、融入项目教学法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目标,以结合工程实际的课程项目为载体,通过动态学情分析与合理的教学设计,实现了线上线下教学有机融合;注重教学过程,建立了基于教学全过程的课程成绩考核体系。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能有效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意识大大增强,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相似文献   

5.
连接模式与"连接式教学"、"适时教学"相关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的连接模式强调教学科研是一种团队的活动,与各方面建立连接——名师领衔的专兼职基础教学研究团队、基于问题逻辑的连接式教学模式、技术支持的问题链数据中心系统,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无法构建整体知识体系的问题。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将MOOC平台理论学习与课堂实验相结合,因此提出以实验课为教学重点的教学模式,以期改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与传统课堂授课模式相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该模式可增强指导性作用,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计算机知识体系架构。  相似文献   

7.
《滁州学院学报》2020,(2):111-114
针对二本院校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实践技能较弱的情况,以滁州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为例,提出以科研反哺来助力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即结合本科生导师制,以学生为主体,基于教师科研项目驱动,建立大学生竞赛和项目并行,在竞赛和项目实施中和总结中综合锤炼大学生的双创能力。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对提高二本院校学生双创素质有良好的效果,并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起到双重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土木工程学科开设跨学科研究生课程"建筑火灾安全技术"为例,探讨如何在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包括文献查阅、分析能力、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能力、沟通交流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实践表明:通过建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授课模式、结合课内知识和现场工程应用分析、改变传统考核办法等可以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主线,通过对教学科研环境、建立完善的引导体系和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科学的教学方法及严谨的学风和学术态度等方面进行阐释,旨在表明青年体育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还应具有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以科研带动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持续性发展的理念,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孙伟 《电大理工》2014,(1):47-48
为了进一步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计算机学科的授课方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扎实基本功,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在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教——学——做"三级授课模式,对学生实施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的基本能力,提升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教学科研“两张皮”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本中心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创立了以“专业托管”为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导师制,以老带新,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教学能力。通过团队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组织学生申报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技术水平,真正实现了教科研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2.
以提高中国民航大学统计学专业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创立了体现行业特色、在国内理科统计专业的建设方面有示范作用的案例教学体系;强化了专业行业特色,建立了案例结构模块化、内容层次化和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案例素材库;开展了以"民航案例+学科竞赛+科技项目"为核心模式的创新教学环境建设,启发学生主动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基于CDIO的核心理念“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数控加工与维修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数控及伺服技术的教学内容、授课方法和教学质量监控方法等进行实践探索,建立常规的课内理论和实验教学、课外项目研究小组、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小助教模式为一体的授课方法体系,旨在能满足当前教学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  相似文献   

14.
艺术设计专业实践环节课程要完成实践培养目标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集中授课的教学方式,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及组织建立工作室模式,以工作室为载体利用项目教学方法与体验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建设紧跟智能时代人才需求的步伐,设立了多重需求下智能人才目标定位,以优势学科特色科研和本科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主线,革新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教师团队建设、优化授课内容及模式,开展以"智能应用"为主题的创新实践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等一系列教学研究、改革和实施活动,有效的将学科优势转化为办学优势,将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  相似文献   

16.
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针对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提出了高职类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没想:建立多维的学生评价体系与新的师生关系,构建分阶段定目标、按模块分流的培养模式,形成以项目为中心的专业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传统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中学生参与度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学生团队协作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以IT企业软件开发流程为模拟项目,对项目设计、项目实践、总结评价3个阶段加以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各阶段进行不同程度的团队协作。教学实践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授课方式、创新实践方法等一系列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评价,实现教学活动从"教"到"学"的转变。对学生团队建设策略的探索,有助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以环境专业为例,研究了科研对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作用。剖析了科研缺失产生的问题,论述了高职学院发展科研的意义及科研对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推动作用,重点介绍了高职院校科研体系的构建方法,包括高职科研的定位、科研师资团队的建设、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学研模式的更新及科研管理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9.
机械设计专业是高效机械工程类主要专业之一,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组建机械创新设计团队并将其与教师科研项目结合,是提高机械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新模式,教学科研活动中学生学习科研压力是团队化教学改革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阐述了团队建设的学生压力管理的重要性,提出了学生压力管理体系,并给出压力管理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20.
面向文科类专业学生开设计算机编程课程,是高校适应数字人文潮流,推进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以西藏民族大学电子政务实验课程HTML编程教学为基础,参照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科学与学院的跨学科体验式学习模式,针对文科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规律,设计了电子政务系统HTML编程教学的课程体系并进行了教学实践。本文认为文科生编程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而是通过跨学科任务的参与和体验,理解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员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流程,获得在各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无法直接获取的经验感受,建立开放式、跨学科的心智模式框架。文科生编程教学需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目的""以项目为主线""任务驱动的体验式学习"的理念,灵活运用"同步示范""模拟项目制""全程影像档案"等教学方法,突破"文科生不能学习编程"的思维定式,选择合适的入门语言,激发学生自我驱动的潜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上述研究对西藏各高校立足实际构建多层次特色文科编程教育和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