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邢台学院学报》2014,(3):129-132
随着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世界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翻译的桥梁作用也更加突出。外宣翻译的有效进行能传播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树立中国在国际中的良好形象。在外宣翻译活动中,译者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被动复制者,而是具有更强主动意识的文化传播者。在外宣翻译译者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将在全球化的文化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化语境是决定原作、译作形成的因素。译者的主体意识指的是译者的审美意识和等效意识。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应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主体意识,以谋求与客体文本相统一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3.
文化语境是决定原作、译作形成的因素。译者的主体意识指的是译者的审美意识和等效意识。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应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主体意识.以谋求与客体文本相统一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4.
读者意识在写作过程中是无形的,但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始终存在于写作过程中。面对同一种素材或同一个主题,只要读者不同,那么作文的文风、结构等都应随之改变。因此培养作者的读者意识对提高其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样,译者翻译作品也是一种再创作,在翻译的同时也需要树立读者意识,只有这样译本才会被读者认可,才能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翻译过程的分析,突出了译者的主体性,并在诗歌、小说、戏剧翻译和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分别对译者主体意识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译者的素养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决定着其翻译质量的高低。商务译者是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职业沟通者,在跨文化商务交际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全球化背景下要做好商务英语翻译,要求译者除具有双语转换能力、双语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之外,还必须具有满足国际商务情景中要求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7.
译者主体性是翻译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而译者主体性意识的培养,也是翻译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培养译者的职业意识和社会责任,培养译者自身的兴趣和发展取向这两个方面对翻译教学中的主体性意识培养进行论述,以期拓宽翻译教学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视角,外宣翻译的实质应坚持"译有所为"的原则,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译者只有不断增强全球意识和主体意识、文化自觉意识、翻译的功能目的意识、正确的读者意识以及技能意识等,才能做到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真正实现外宣翻译的"译有所为".  相似文献   

9.
周景刚 《文教资料》2006,(23):82-83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考察了译者主体性问题,论述了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对译者主体性的彰显,探讨了文化因素在翻译选择、翻译策略、翻译风格以及对原作的增删等方面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翻译活动不仅是语言转换,也是译语文化向本土文化的渗透过程。用让·皮特斯的“异的介入”理论可以阐释在翻译活动中译者的重要性及文化渗透力对译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晓杰 《文教资料》2013,(33):26-27
谈到翻译与文化还要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随着西方哲学语言论转向,文化研究逐渐纳入翻译理论研究领域。王佐良先生认为翻译里最大的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费很大的力气加以解释。译者要达到翻译这门艺术所需的最高境界,完全取决于其高深的文学素养和深厚的语言功力,以及渊博的学识和过人的才情。本文从文化研究意义出发,提出翻译本身就是一个文化问题,是文化阐释和再现的主要手段。如何将作品翻译的原汁原味主要取决于译者对文化的深刻了解和对读者文化领悟能力的准确判断,并从译者文化自觉的视角探讨翻译行为,探讨译者文化自觉对翻译作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它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文化的传递和交融。而译者作为某种社会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社会人,对本国文化及外来文化有着一定的心理认知,这种文化心理认知会影响翻译策略的运用。通过研究翻译策略和译者文化心理之间的关系,能够帮助译者从文化视角提高翻译实践水平,为未来的文化交流奠定翻译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文化多样性问题与全球化进程密切相关,把社会生产方式的结构和全球化进程相联系起来考虑,文化多样性的问题就关涉对现实的理解和对未来的选择,以及另一种全球  相似文献   

14.
文化翻译的目的是促进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增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了解。本文从文化交流的目的出发,通过分析文化翻译的现状以及文化翻译的实质,提出文化翻译中译者应忠实地将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原汁原味”地传达给读者。  相似文献   

15.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视角,外宣翻译的实质应坚持“译有所为”的原则,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译者只有不断增强全球意识和主体意识、文化自觉意识、翻译的功能目的意识、正确的读者意识以及技能意识等,才能做到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真正实现外宣翻译的“译有所为”。  相似文献   

16.
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 ,文化全球化对民族国家文化主权形成了挑战。在主权弱化的趋势下 ,各民族国家应该在文化的良性互动中捍卫文化主权 ,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孤立主义。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翻译界逐步从外译中研究转向中译外研究。中国译者通过汉英翻译承担着在世界文化舞台上重构中国文化形象的使命。要在中国文化形象传递的真实性和译文的可接受性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中国译者既需要根植于本土文化身份又需要具备全球文化身份,本着世界主义和平等交流的胸怀进行汉英翻译,才能客观阐释中国的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8.
19.
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由于有些译者缺乏一定的英汉语言对比意识,过于"忠实"原文的形式,而很少考虑到目标语的表现力以及两种语言在各个层面的差异性,所以翻译出来的译文显得生硬僵化,要么带有翻译腔,要么尽是语病。为了克服这一现象,译者有必要在翻译实践中加强英汉语言对比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的翻译观念中,译者被定义为"奴仆"、"反叛者"、"舌人",而1970年后翻译学文化学派的兴起为译者摆脱"忠实"与"叛逆"间的两难境地提供了理论依据,译者在实现两种语言转换的同时,可以也应当译出目的语文化、意识形态、译者目的、译者风格等因素,实现"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