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言小说中的"肉"意象鲜明而独到,在"肉"意象的世界里,既有莫言"独特强调"的言说,也有莫言"为老百姓写作"的创作立场,还有莫言独具的文本特色和人性情怀。试从"食""色"两个方面阐释莫言笔下"肉"意象的文化蕴藉。  相似文献   

2.
莫言以"肉"意象充实并丰富了文学意象群,对"肉"意象的提炼及对"肉"意象所蕴涵文化象征意义的分析、探讨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文力求深入探讨"肉"意象的文化象征意义,以期揭示其多重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作为当代文坛独特存在的作家莫言在书写《檀香刑》这一文本时,采用了迥异于以往的叙述手法和描述方式:杂语写作,对暴力的独特展现,个性化的语言风格以及浓郁的民间写作特色。这些均体现了莫言创作的求变与开拓。这与其说是一种另类的"撤退",不如说是一次成功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莫言童年正值中国经济萧条、物质匮乏,时代氛国沉闷封闭,“饥饿”和“压抑”充斥着他几乎全部的回忆,所以,对“生命力”的呐喊、对贪婪自私的“欲望”的抨击和对“性意识”的张扬成为莫言文学作品的主题.无论标题还是正文,“红色”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出现频次最高,显示了莫言在缤纷的色彩中对红色的偏好.颜色源于初始意象,与抽象概念相联系,探寻作家在红色意象里隐喻的意义以及这些意义对文本主题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莫言小说中的神秘意象、奇诡想象带有病态化审美趋向,这历来是评论家们争论的焦点。莫言小说中的病态化审美倾向是民族集体文化心理积淀而成的一种审美范畴,同时也表征了鲁迅沉痛批判国民性的小说精神的遗失。另外,莫言在文人商品化的过程中,对"写什么"、"为谁写"、"给谁看"问题的矛盾之处也成为其病态化审美倾向的渊源。  相似文献   

6.
刘斌 《考试周刊》2010,(34):30-31
《白鹿原》是陕西作家陈忠实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一部以悲剧艺术在新时期长篇小说领域见长的文学作品。"白鹿"作为意象可分为两个层次,即原始兴象和象征意象。原始兴象是显性存在的,而象征意象是隐性存在的。"白鹿"意象的这两个层次即构成了文本内容的共时结构,也推进了作品情节的历时发展,经纬交织地支撑文本。作者通过这两点展现了中国几千年儒家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化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7.
莫言是新时期以来善于运用象征叙事的小说家。在其新历史小说创作中,象征叙事表现为小说意象呈现出美术结构;通过对女性性征的描绘建立女性崇拜图腾象征世界;小说结构具有整体象征的“原型”审美等特点。莫言新历史小说的象征叙事,使其作品超越了文本表层对历史的叙述和反思,在深层指向上蕴含着对原始生命力赞美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8.
《简·爱》作者启用"EYRE"作为主人公之姓具有深层的动因,即"EYRE"的选用是"眼"(eye)与"火"(fire)两个意象在认知上的组合要求。主要依据是"眼"与"火"两个意象在文本中存在高频、丰满的语言呈现形态,以及丰富的意象含量;这两个意象在认知驱动下可组合产生四种意象结构,分别为:契合型结构、并置型结构、浮现型结构和致使型结构;这四种不同的意象结构可创构层级性的情感空间。此深层动因的挖掘对于探讨核心意象在文本中的运作规律,尤其对于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及作品的思想内涵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小说发表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尤其在小说里面,莫言成功的塑造了"黑孩"这一形象,在学界引起了一阵广泛讨论。本文将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故事中的典型意象"黄麻地"、"红萝卜"以及"眼睛"作出解释分析。  相似文献   

10.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诗歌中情趣饱和的意象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思,但要开拓出更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还需通过意象的组合。  相似文献   

11.
象征是作家在叙事文本中惯用的手法,因为,它可以投射作家特殊的情感和思想。在《宠儿》叙事文本中,莫里森就"树"的意象灌注了不同的意义,在对这些意义的解读、梳理和综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独特的象征意义对《宠儿》文本主题的重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为读者重读文本提供了更加新颖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孔红杏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6):64-66,63
在中国传统文学和西方近现代文学理论中,"意象"都是解读小说作品不可或缺的"钥匙"。以王安忆小说为研究对象,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和文化视角切入,通过对水意象的内蕴诠释和成因探究可以进一步解读其作品,探寻文本表层意义下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3.
色彩意象的使用是莫言小说中最突出的特征和表现手段之一,在寄托情感、塑造形象和烘托氛围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作者的童年生活和传统民俗民风对他的影响等。目前莫言作品中的色彩意象主要包括红色意象、绿色意象、黄色意象及色彩意象等,这些意象勾勒出了丰富的文学形象,营造了美妙的意境,能带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深化他们的阅读认识。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意象图式理论被运用于诗歌作品的赏析中,为诗歌文本分析开拓了新道路。本文将运用意象图式理论,对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To the Cuckoo》进行诗歌意象分析。分析得出该诗歌呈现出多维的意象图式集,诗人通过对杜鹃声音的寻找唤起自己童年时的美好回忆,也体现出诗人心中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与向往。  相似文献   

15.
《蝴蝶梦》中出现了众多的意象,其中有些意象反复出现,有深刻的隐喻意义。石楠花与庄园的多次出现与吕蓓卡的人生变化交织在一起,粘合了绚烂与毁灭的过程。同时,吕蓓卡的"生"与"死"也是一种命运的隐喻,揭示了在浮华的背后其实是对男权社会的一种抗争。隐喻手段的运用直接为文本思想的表达提供了一条隐性线索,也使得文本具有更加多元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论中意象就是意与象的融合,本文从自主/他者的结构来重新考察意象的结构,区分出意象的自主成分和他者成分,从而建立内在结构的意象观。以这种内在结构意象观来探讨叙事文本中的意象叙事的性质,确立了意象叙事的开放性以及"反叙事"的特性,并且结合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的意象做了具体的分析,试图以内在结构意象观来超越传统的融合论意象观。  相似文献   

17.
《狂人日记》无论从作者的创作态度上还是从文本的具体内容上都完美地呈现出了鲁迅创作与精神分析之间的关系以及鲁迅先生对弗氏学说的基本态度。完成由"性"到"吃"的转换,是从现代病理角度理解"狂人"之"狂"及其所发现的"吃人"这一象征意象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意象"一词是文艺理论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概念,所谓意象,简单地说,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西方有着不同之处,西方现代意象诗学观念与意象表现方法,对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观念与意象艺术产生了鲜明的影响。本文从审美意象这一角度出发,对中西方诗歌进行一个整体观照,初探中西方诗歌中的审美意象表现出来的一些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情绪记忆和孙惠芬小说意象创造关系密切。情绪记忆,是意象创造的资源。她偏于情绪记忆,能记住"感动的情境"与机理,主体情绪时而与意象创造呈现共时性状态。这样的情绪记忆使她擅长在文本中捕捉人物心灵的瞬间,并把微妙作为最崇高的审美追求。小说中的意象多是她情绪记忆的审美对象化,是创作主体与人物主体的精神寄托,是文本欲望世界的敞开,是"乡下人"情绪记忆的回溯与印证。成功的意象创造源于情绪记忆而又超越情绪记忆,在动与静、诗性与哲性、感性与理性、并置与对比中充满张力,又充分统一,体现审美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20.
王倩 《天中学刊》2012,27(5):39-42
篇章的可接受性与创作者的文本建构密切相关,汉代文人五言诗的可接受性文本建构主要表现在诗歌文本"召唤结构"的设置和对"隐含的读者"的预设。召唤结构体现在语音语调层、意义建构层、修辞格层、意象意境层、思想感情层;隐含的读者主要是指失意者群体和相思者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