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野外实地调查表明,闽东有忍冬属植物7种,分布广、资源量丰富;测量采集的闽东忍冬属植株花枝的花蕾密度和长度及鲜干重量,测定部分种类不同部位的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含量,对种质资源性状进行分析,为闽东野生忍冬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优良栽培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测定金银忍冬茎中绿原酸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以C18色谱柱为分析柱,乙腈-0.4%磷酸溶液(13∶87)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27nm.结果:绿原酸进样量在0.04~0.8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8.31%,RSD为1.05%.结论:本方法简单、快速,检测方法可行,含量测定准确.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食盐对蔬菜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本文模拟居民家庭的烹调过程,以2,6-二氯酚靛酚法,测定了7种新鲜蔬菜在不加盐及加入不同数量食盐时的维生素C的含量,结果表明食盐引起维生素C的损失,且加盐能越多,维生素C损失越大。  相似文献   

4.
利用苯酚法、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抗坏血酸法分别测定香蕉成熟过程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的含量变化以及淀粉用酸水解转化成葡萄糖后,测定葡萄糖含量,根据葡萄糖含量换算成淀粉含量.通过对比生、熟香蕉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淀粉的含量来研究香蕉成熟过程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香蕉成熟过程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增加,而淀粉、维生素C含量却减少.  相似文献   

5.
果蔬中维生素C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研究2,6-二氯靛酚滴定法与铁(Ⅱ)-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样品处理后,在最佳条件下测定果蔬中的维生素C含量。滴定法在测定深色样品时欠佳;分光光度法适合于深色样品的测定,但操作繁琐。深色的样品宜选择分光光度法测其Vc含量。  相似文献   

6.
云南五种野生蔬菜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2、6-二氯酚靛酚标准溶"滴定法"测定臭菜、刺五加、车前草、枸杞、灰条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结果表明:5种野生蔬菜在常温、煮沸15min和煮沸30min,维生素c的含量依次是:臭菜(284.50mg/100g),刺五加(81.10mg/100g),车前草(23.10mg/100g),枸杞(23.07mg/100g),灰条菜(20.67mg/100g).同时证实:5种野生蔬菜的维生素C含量随着温度升高而分解,在高温沸腾条件下剧烈减少.  相似文献   

7.
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喀什地区疏勒县的菠菜中微量元素和绿原酸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疏勒县菠菜中微量元素含量高低依次为Ca〉Zn〉Mn〉Cu;绿原酸的含量为0.00073ug/g,测定波长为330nm,以绿原酸的浓度和吸光度作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线性方程C=16422A+0.0645,线性相关系数R为0.9785.  相似文献   

8.
采用比色法测定菊花中总黄酮、总酚、总糖含量;HPLC测定7种黄酮类成分、绿原酸和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游离糖类及游离氨基酸的含量;GC-MS分析挥发油的成分。结果表明,贡菊、滁菊、亳菊和杭菊中几类成分含量有一定的差异。遗传和生态因子是造成不同种源和不同产地的药用菊花成分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苦瓜在不同烹饪条件下维生素C的保存率,本实验设置了3种烹饪方式:煮、炖和炒,再通过调整烹调时间和温度,用2,6-二氯靛酚标准溶液滴定苦瓜滤液中的维生素C,通过2,6-二氯靛酚标准溶液的消耗体积求得维生素C的含量.最终得出:煮制下维生素C保持率最高的条件是80℃,3 min;炖制下保持率最高的是80℃,10 min;炒制下保持率最高的是160℃,1 min,其中炒制是这3种烹饪方式中维生素C保持率最高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0.
滁菊茎、叶中含有黄酮类和绿原酸等物质,这些天然组分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癌、抑菌、消炎、解毒、利胆、降压和升高白细胞以及显著增加胃肠蠕动和促进胃液分泌等药理作用.利用其抗菌作用,将滁菊叶提取物对新鲜香菇进行涂膜处理,通过对其感官、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含量、总酸含量、蛋白质含量等指标的测定,判断其保鲜效果;最终实现滁菊种植业的增值以及延长新鲜香菇货架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测定分析了泰州地区荷花、山茶花、油菜花3种花粉的水分、灰分、蛋白质、粗脂肪、总糖、氨基酸、维生素C的含量。结果表明其中荷花花粉水分、灰分、粗脂肪和氨基酸总量最高;山茶花花粉维生素C含量最高;油菜花花粉水分含量最低,蛋白质、总糖含量最高。测定结果为花粉产品的市场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2,6-二氯靛酚法测定不同烹饪方式下两种十字花科蔬菜大白菜和西兰花中维生素C含量.大白菜和西兰花在蒸、煮、炒3种烹饪方式下,维生素C的含量均随烹饪时间的增加而降低,降低的速度先快后慢.大白菜在烹饪1 min时,每100 g中含有的维生素C高低顺序为蒸制41.56 mg、煮制38.71 mg、炒制36.58 mg;烹饪3 min时,每100 g中维生素C含量分别为蒸制34.05 mg、煮制25.62 mg、炒制17.36 mg.西兰花在烹饪1 min时,每100 g中含有的维生素C高低顺序为蒸制81.93 mg、煮制69.79 mg、炒制57.64 mg;烹饪3 min时,每100 g中维生素C含量分别为蒸制75.03 mg、煮制56.73 mg、炒制44.30 mg.实验结果表明,以蒸制方式烹饪大白菜和西兰花,维生素C损失最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杜仲叶中绿原酸的含量及探究生物合成机理;方法:用30%甲醇回流20min,反相液相色谱法测定杜仲叶中绿原酸含量;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柱,流动相为甲醇-0.02%磷酸溶液(22:78),波长327nm,流速1.0ml/min.绿原酸在9.78-244.5μm/l呈良好线性关系,r为0.9998,回收率为97.9%:结果:通过对10年树龄的光皮杜仲树叶4~11月绿原酸含量的分析,叶中含量平均为2.55%,6月份达到最高;结论:杜仲叶的绿原酸含量与体内的生长激素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为测定和比较新疆和田枣、稷山板枣及酸枣中的维生素C含量,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钼蓝比色法测定新疆和田枣、稷山板枣及酸枣中维生素C的含量,结果表明,紫外分光光度法得到的结果的标准差均小于钼蓝比色法得到的结果,同时回收率也高于钼蓝比色法,因此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的结果。新疆和田枣的维生素C含量为18.58mg/100g,稷山板枣的Vc含量10.93mg/100g,酸枣的维生素C含量为70.50mg/100g,各种枣果维生素C含量排列顺序为酸枣〉新疆和田枣〉稷山板枣。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野生猴头菌子实体中粗蛋白,粗脂肪、微量元素、维生素及氨基酸等几种主要化学成分,测定结果表明野生猴头菌中蛋白含量高达5.67%,是目前最畅销食用菌蛋白含量的4倍;粗脂肪含量为3.14%,属于低脂肪菌类;微量无素含量均高于当今市场畅销菌;维生素含量丰富,其中维生素C每百克中舍698毫克,远高于一般食用菌.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了库仑滴定法测定维生素C的实验条件,同时测定了维生素C片剂及食品中维生素C的含量,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选取橙子(产于湖北怀化)和柚子(福建蜜柚)两种水果为实验材料,测定其果皮和果肉中维生素C的含量差异。通过绘制标准曲线,得到线性回归方程为Y=2.8163X+0.1203,R2=0.9989。采用碘量法测定出每100 g橙子果肉、橙子果皮、柚子果肉、柚子果皮中维生素C的含量分别为31.17 mg、0.00516 mg、15.02 mg、0.0902 mg,结果表明:水果的果肉和果皮中维生素C的含量差异较大,维生素C主要分布在水果的果肉中,而在果皮中的含量很少。  相似文献   

18.
例题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其水溶液呈酸性),其化学式为C6H8O6。人体缺乏它容易得坏血症,故称为抗坏血酸。维生素C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新鲜水果、蔬菜、乳制品中都富含维生素C,新鲜橙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在500mg·L-1左右。某课外活动小组测定了一种软包装橙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下面是他们的实验报告,请填写有关空白。(1)实验目的:测定该软包装橙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检验该产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2)实验原理:C6H8O6+I2→C6H6O6+2I-+2H+。(3)实验仪器、用品及试剂:①实验仪器及用品:自选(略)。②试剂:_____(填名称)、7.750×…  相似文献   

19.
茶叶最适冲泡条件的生物化学实验论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冲泡条件,使茶叶中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浸出量最大,我们以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三类不同加工方式的四种茶叶,以不同温度、不同时间冲泡,茶水中维生素C、茶多酚和氨基酸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发酵加工的红茶和不发酵的绿茶相比较,后者维生素C、茶多酚和氨基酸的含量较高;从茶水中维生素C、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值来看,三类不同加工方式的四种茶叶的最适冲泡条件都应为85~90℃,4小时左右;冲泡过夜的茶水中维生素C、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都有一定程度的损失;冲泡后放置过夜的茶水中三种成分含量都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20.
烹调方法对百薯1号茎尖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油炒、漂烫和微波三种不同烹调方法对百薯茎尖进行处理,测定处理后的维生素C、总酸性物质及氨基态氮。结果表明,油炒和微波处理使百薯1号茎尖的总酸性物质含量增加,氨基态氮、维生素C含量降低;漂烫导致三者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