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多数学生一入小学就开始学习汉语拼音,时间花得不少,但教学效果总不理想,如,学生看音节读不出或读不准字音,看注音读物则读不出或读不成句子。以致有的专家认为汉语拼音难学、要求高,加重了学生负担,于是一再降低汉语拼音的教学要求;有的主张汉语拼音到小学二年级再学;个别人甚至把学拼音和识汉字对立起来……笔者认为,造成拼音教学费时低效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没有遵循汉语拼音的自身规律来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可谓朗读是阅读的灵魂。那么有感情地朗读更是对阅读教学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叶圣陶先生称有感情地朗读为美读。而学生的朗读往往只停留于文字表面,读不到课文的语境里面去,读不出情,读不出美,更读不出味。这样的朗读,情感是缺失的,心灵是空泛的,有感  相似文献   

3.
在阅读教学中,常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读不懂,面对文本,不知所云;二是读不出,即有所启悟却茶壶里煮饺子-倒(道)不出。读不懂,是因为缺少必要的文化储备和资源支持;读不出,大多是出于个体心理障碍。激活一潭死水,投下石子就会泛起圈圈涟漪,激活学生的审美感受,同样也需要“石子”。  相似文献   

4.
朗读是贯穿语文教学的主线,小学低年级的朗读指导已经成为教师们课堂教学中的重点.但是,在朗读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读的时间越来越长,读的方式越来越多,但学生仍读不到位、读不出味儿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许多初中生甚至是初三学生,读课文读不出句读,读不出感情,甚至结结巴巴,读完一篇文章,主题中心是什么,脑中一片茫然,更不用说感悟文章底蕴,领悟写作技巧了。那么,如何才能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关键在于"退讲还读",合理搭配课堂讲读时间。  相似文献   

6.
学生个性化阅读,是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所以这种阅读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阅读中,学生常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读不懂,面对文本,不知所云;二是读不出,即有所启悟却茶壶里煮饺子——倒(道)不出。读不懂,是因为缺少必要的文化储备和资源支持;读不出,大多是出  相似文献   

7.
课堂上,老师们都能积极贯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验”的新理念,让学生读中感知,读申晤情。“有感情地读一读”,成了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本无可厚非,但许多老师让“有感情地读一读”只是停留在布置任务式的表面要求上,并没有实质性的指导,其结果是学生的朗读往往只停留于文字表面,读不到课文的语境里面去,读不出“情”,读不出“美”,更读不出“味”。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昆明市积极稳妥地调整教育结构,促进了普及教育,提高了教育质量。过去,由于受“读小学不出村,读初中不出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等极左思想影响,不顾条件盲目发展小学附设初中班,小学布点也不合理,致使全市二千多名小学骨干教师被占用,教育经费  相似文献   

9.
《教师》2009,(16)
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本该具有浓郁乡村色彩.可如今他们的作文内容也"都市化"了.从学生的作文里读不出地域生活的气息,读不出地域人的色彩.本文指导教师可以从六个方面入手,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与办法,挖掘生活中的写作资源,将农村本土文化资源引进小学语文课堂,找到提高农村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从而使习作教学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0.
朱熹讲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这三到中的"心到"是最难控制的,没有"意会"焉能"言传"?语文是读出来的,没有读就品不出其内涵,也揣摩不了情味,产生不出语感,更达不到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1.
读,一直是我国传统阅读教学的基本做法和经验。《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请你有感情地读一读”,“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某某的语气读出来”这类隔靴搔痒的引导,而学生的朗读往往只停留于文字表面,读不到课文的语境里面去,读不出“情”,读不出“美”,更读不出“味”。这样的朗读,情感是缺失的,心灵是空泛的,有感情地朗读变成了一句空话。要使学生达到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还需要教师切实地引导。  相似文献   

12.
"默读"就是不出声地读书。因为不出声,省了发音动作,所以读的速度快,环境安静,相互影响小,更利于阅读时独立思考,而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是伴随人一生最主要的阅读方式。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嘴唇,不指读,力求眼到、心到、手到。要真正领略到文章的精彩,还得掌握一些默读方法。间读参阅法默读一篇文章,遇到生字新词或不懂的句子时,需  相似文献   

13.
范漪 《现代教学》2004,(11):56-57
我曾经作过学生数学阅读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回答不出刚学过的数学教材一共有多少章,每章有多少节。学生普遍认为研读数学教材是老师的事,自己只要听懂课就行了。数学课本通常仅当习题集用,正文是从来不看的,即使老师布置了阅读数学书的作业,也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浮光掠影、草草而过,读不出要点,读不出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14.
你会默读吗     
《小读者》2008,(10)
你会默读吗?对这个问题,你可能不屑一顾。谁还不会默读呢?默读不就是不出声音地读嘛。事实上,不出声音地读未必就是正确的默读。正确的默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必须从加强朗读教学着手,因为朗读是阅读的基础,朗读可以使学生理解掌握文章内容,可以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从三年级开始注意培养学生认真朗读的习惯,具体作法:一、提出朗读要求,使学生懂得应该怎样读一篇课文.开始学生读课文常常结结巴巴,丢三拉四,接着便两字一顿地读,等到读得熟练时便唱读,象小和尚念经似的,读不出文章的味儿来.后来我便让他们按以下要求读课文: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谓“阅读”就是“读书”。“读书”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上有这样的解释:“看着书本出声的或不出声的读。”出声的读日朗读,朗诵或吟诵;不出声的读日默读或阅读。  相似文献   

17.
重视阅读数学课本   在校学生往往缺乏阅读课本的习惯,似乎研读教材仅是老师的事,自己只要听懂课就行了,特别是对数学课本,仅当习题集用,正文是从来不看的,即使老师布置了阅读数学书的作业,,也是浮光掠影草草而过,读不出要点,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内容,更读不出问题,也提不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数学课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通过阅读,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经过自己思索质疑,可以从书中字里行间挖掘出更加丰富的内容,使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完善。 如何阅读数学课本   …  相似文献   

18.
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时,当我看到低年级阶段目标中写着"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时,想想自己几年的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与学生的阅读表现,觉得不敢赞同.我认为低年级"指读"好.因为:  相似文献   

19.
一提起作文,不少同学就皱眉头,其原因多半是苦于没什么材料可写,也写不出什么新意来,于是只好凑些司空见惯、不痛不痒的事来写.这样的作文,人家读起来索然无味,自己也觉得意思不大.……  相似文献   

20.
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在"多"字上下工夫."多",有多种含义,诸如众所周知的多读(读书本、读社会、读人生等)、多记、多写、多思等.本文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谈--"写多",即对不善于写作的学生教他如何把作文写得长,写得多,哪怕废话连篇.试想,如果学生连废话都不会写的时候,却让他写精品佳作,无疑就是拔苗助长,建空中楼阁.其道理一如小孩学走路,在小孩连走都不会的时候,就让他学跑,结果肯定是摔跟头,而摔的结果就可能是以后连走都不敢了.学生们的"作文恐惧症"也是同样的道理.教师在学生们连写都写不出的时候,就提出遣词造句、层次过渡、结构安排等高要求,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加剧学生对作文的畏难乃至厌恶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