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教育(上)》2010,(13):158-159
作家东西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很多搞文学的人都感到痛苦,“评判文学的人痛苦,创作文学的人也痛苦。”这是因为,一个文学的标准被打破了。他说:“批评家也好作家也好,想当然地认为文学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然后我们分出第一、第二、第三来,于是文坛就非常公平,秩序井然。  相似文献   

2.
“无名的时代”,批评家们似乎更热衷于命名,焦虑的人们似乎已感到这是填补空缺的时候,已是书写文学史新的一章的时候.批评家和小说家们已将文学市场操作规律稔熟于心,在安迪·沃霍尔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十五分钟的明星”感召下,一时退居边缘的文坛似已旗号林立,热闹非常.这是公元一九九四年,文学在经过几年的沉寂,在“失去轰动效应”,在不情愿地退出中心位置后,一干文学从业者们准备为重整旧河山而悲壮地打拼.“晚生代”、“新状态”、“新体验”、“新市民”、“六十年代出生”纷纷登台,一批文学新军崭露头角,初现光芒.在这批1995年被确认为“新生代小说家”群中,就有邱华栋.作为新生代的一员,也作为更加晚生的一  相似文献   

3.
过去的几十年里,文学批评家们纷纷把注意力放在了女性作家创作的哥特小说上。自从爱伦.摩厄斯1976年在她的著作中提出"女性哥特"一词之后,众多女性批评家们竞相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女性哥特小说进行了多角度的阐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十年前,当丘普里宁等当代俄罗斯批评家仿佛突然间被西方学者业已用滥了的“后现代主义“一词注了一针兴奋剂时,许多人(无论是中国的俄罗斯文学研究者还是俄国的文学批评家)都是持一种观望或嗤之以鼻的态度的.确实,当我们仰望着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俄罗斯艺术大师们的不朽足迹时,我们很难超越一种难以割舍的恋情;而当我们回过头来审视苏联文学中那一段并不太遥远的不平凡历史时,又似乎难以理解,“后现代主义“竟会悄然进入这片神奇的曾有着深厚现实主义文学土壤,而后又与世界隔离了数十载的俄罗斯大地上.但是,如果没有经过现实主义艺术的洗礼,面对着一片纷繁复杂而又荒诞不经的苏联及当代俄罗斯的现实社会,以哈里托诺夫、马卡宁、加尔科夫斯基、叶·波波夫、安纳托利·金等为代表的当代俄罗斯作家们又如何能成功地(自觉或不自觉)借鉴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观念,使自己得以摆脱二十世纪末可能出现的(在中国当代文学界不幸早已出现)艺术家的“失语“状态呢?今天,我们回顾近十年来的俄罗斯文学,可以说,他们这批被称为当代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人,的确没有陷入那种难堪的“失语“状态,他们以自己独立的声音,成为当代俄罗斯文坛上一个无法忽视的创作群体.……  相似文献   

5.
2006年,文学娱乐化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们看待文学与作家的眼光也变得愈加复杂起来。有人认为作家作秀也可以产生明星效应,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文学;但更多的人则痛心作家的形象受到玷污,文学的神圣遭受践踏。其实,我们认为,文学如果不能深入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再怎么“包装”,也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一个作家如果没有好的作品,再怎么“炒作”,也注定不是一个好的作家。目睹文坛一时之“怪现状”,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都要冷静下来认真思考,正如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在一次演讲中所说那样,我们要“重树对文学的基本信念”,而作家写作也要自问“心灵的理由”何在。我们相信,时代的巨浪终会披沙拣金,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相似文献   

6.
人类文学自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一直是裹在一片嘈嘈切切众声喧哗的声浪中,文坛热闹异常,噪动勃发。然而从八十年代末开始,中国文坛似乎让人感到格外地沉静孤寂,作家跃跃欲试、新作竞相推出的气势减弱,与此同时,文学创作出现个人化、理想化的趋向,认识审美价值不高的媚俗倾向明显,畅销书形成一股冲击波撞击着文化市场,有部分作家政治热情使命意识淡化,商品意识加强。于是,文坛出现了文学走进“低谷”的哀叹,掀起了“文学低谷”问题之辩,产生了“我们能否走出文学低谷”的忧患意识,同时,文坛又回响着走出“文学低谷”的呼唤,令…  相似文献   

7.
简析俄国文学中三个“多余的人”形象李耕耘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形成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普希金是它的创始人,果戈理为之奠定了基础,大批作家继承了他俩的传统,使批判现实主义成为文坛主流。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及时地从理论上进行总结,为其健康发展铺平了道...  相似文献   

8.
2012年12月7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瑞典文学院发表了"无与伦比"的讲演,外媒的评价是"简简单单却透彻心扉".这篇演讲稿,不仅在国际文坛上展示了中国作家的水平,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它还值得中国的教师、家长们读一读,甚至可以进入《语文》课本.讲演中除了讲述他的文学故事、文学历程之外,还体现了莫言对祖国、家乡、母亲的大爱,让我们看到了教育之美、教育之魂.  相似文献   

9.
古城苏州,狮山脚下,生活着一群快乐可爱的“丑小鸭”,他们就是苏州外国语学校丑小鸭文学社的社员们。丑小鸭文学社诞生十年来,一直以“营造学校文学氛围,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为目标,开展了多种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先后邀请儿童文学作家冯斌、刘苗虎、“花衣裳”文学作家组合等来校作报告,让学生与作家面对面交流;利用校园广播为全校同学播出“文学社之声”节目,介绍名家名作,朗读优秀习作,营造校园文学氛围;每两周组织一次常规的“文学沙龙”,社员们赏析佳作,交流心得;让社员们走向社会,关注社会问题,如参加保护太湖水、保护世界遗产等各种社…  相似文献   

10.
李建军是新世纪涌现出来的颇有锐气青年文学批评家,他的批判精神的资源来自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世界现实主义文学原则及其鲁迅的批判精神。他的批评风格是真诚的,也是深刻尖锐的,他有着强烈的人文意识。他对于当下中国文坛的贡献在于不留情面地批评了被商品经济所扭曲了的所谓名家作品。指出了这些大名鼎鼎作家和批评家的“消极写作”和“流氓批评学”的消极性和腐朽性,揭露了我国当前文学的真相和精神病象。  相似文献   

11.
李建军是新世纪涌现出来的颇有锐气青年文学批评家,他的批判精神的资源来自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世界现实主义文学原则及其鲁迅的批判精神。他的批评风格是真诚的,也是深刻尖锐的,他有着强烈的人文意识。他对于当下中国文坛的贡献在于不留情面地批评了被商品经济所扭曲了的所谓名家作品。指出了这些大名鼎鼎作家和批评家的“消极写作”和“流氓批评学”的消极性和腐朽性,揭露了我国当前文学的真相和精神病象。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用自己丰富的写作经验行使“职权”,对14位签约作家明确提出8点要求。从中不难看出,陕西文坛领军人物之一的贾平凹对整个陕西文坛、陕西作家出路作了更加冷静的思考,也更能体现他对签约作家们的良苦用心和期待。1、责任。贾平凹提出责任在先,让作家们明确自己背负着陕西文学责任,“这不仅是个人的荣誉问题,而是关乎整个作协、  相似文献   

13.
“80后写作”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群体的写作,他们现身文坛,大约是在上个世纪末。进入本世纪后,新作层出不穷,尤其是“新概念作文大赛”连续数年举办,推出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写手,使“80后”文学群体愈来愈壮观,在文坛内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使得“80后写作”成了当代文坛不可忽视的一个文学存在。“80后阵地”栏目的开设,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80后”青年作家们的写作手法,更好地领悟文学知识,如果同学们对本版有好的建议或想法,欢迎提问和讨论:saibeiyaowang@163.com或写信到本杂志社与“80后阵地”联系。版主:塞北药王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当代文学的发展我们可见正是对文学本身社会责任的关注让内蒙古当代作家们在几十年的时间内沿着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稳步前进.他们虽然也会面临世俗社会的物质引诱,也会为了所谓的“现代性”追求去进行诸样的艺术探索,可总体而言,他们守住了内蒙古当代文学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特质,守住了内蒙古当代文学的艺术之根.  相似文献   

15.
聚焦孙犁     
2002年7月11日,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孙犁先生与世长辞,享年90岁。孙犁是一位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家,他以朴实的文风、醇美的文字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让我们怀着对这位伟大作家的感激和怀念,走进本期我们为你开办的这个小小的“阅览室”,从点滴的文字中领略这位作家最真诚的情怀。  相似文献   

16.
我们没有必要回避文学的教育功能,当前文坛,在世界、作家、批评家、作品、读者等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一起消解文学的教育功能,本文认为应从作家创作精神的建设、批评氛围的营造、国家政策的调控三个方面来推进文学教育功能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初中生》2002,(Z1)
现象如今,文学少年的脱颖而出已成中国文坛引人瞩目的现象。前几年,郁秀、韩寒、张天天的名字炙手可热,这两年,刘冬阳、刘倩、尹珊珊、金今、龙艳、杨哲、蒋方舟等纷纷跳上舞台,玩起了自己的“套路”。各出版社也盯住商机,不断推出校园才子们的“大作”,海天出版社的“青春点击”丛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小花生”丛书、东方出版中心的“大都市青春”丛书,在推出少年作家的同时,都在市场上走俏。期发行量稳居全国同类期刊前列的《初中生》杂志,一直关注文学少年的成长。从2001年第1期开始,《初中生》以大量篇幅集中报道少年作家的成才之路,是综合性学生期刊的首创。至今,已有四十多位少年作家在《初中生》中登台亮相,吴丹、赵萱等人更因此而引起出版社注目,得以有作品集出版。最近,《初中生》编辑部又花很大心血,搜集了在当今文坛走红的45名少年作家的代表作,编成了“展翅鸟”丛书(《无法悲伤》《再等十五秒》《我们不是垃圾》《拟态虫子》《谁把流年暗偷换》)。五本书一上市,即引起巨大反响,把“少年作家出书热”再推向了一个新的浪尖。面对如此日益汹涌的“少年作家出书热”,不少人在表示赞同与关注的同时有着隐隐的担忧:这批少年作家是否能成为中国文坛未来的希望?这样的“精包装”是否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方仲永的故事是否会在他们身上重演?  相似文献   

18.
自一九二八年在法国写下《灭亡》直至今天,巴金步入文坛“用小说的情景发泄自己的爱和恨”(《我和文学》)已经有五十多个春秋了.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漫长的岁月里,巴金始终不承认自己是文学家,也不承认自已是艺术家,更不承认自已是一位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参见《我的自剖》《<爱情的三部曲>总序》等).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这样的历史事实,巴金虽然自谦为“写家”,却创造了那些号称文学界名流无法相匹俦的作品,他虽无意当理论家和批评家,却写出了那些自诩为批评家们难以写出的有价值的批评文章.  相似文献   

19.
肖红的生命和创作生涯都是短暂的。她逝世时才三十一岁,创作生活还不到十年。而当她执笔创作时,不过是个仅读完初中的青年。比起“五四”以来的许多新文学家,肖红真称得上“白手起家”了。她成了三十年代文坛的一颗新星,在自己身后留下了至今值得我们珍视的文学遗产。如果讲天才,肖红算是一个文学上的天才吧!可是,文学上可造就之才常有,成为优秀作家却难得;用天才,也未必能解释一个作家的文学成就。让我们从肖红生活的时代,从她一生的际遇以及在创作上进行的不懈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青年报》2007年12月25日报道,日前,“批评与文艺:2007·北京文艺论坛”在京举行。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说:“我不知道批评是活着还是死了.批评家们的生存现状面临严峻的挑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勇指出:“我们现在的文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商业化、市场化、大众化。但是学院里的批评家们还把文学作品当成一个封闭的文本,不考虑它是如何被生产、被消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