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莆田学院学报》2021,(1):75-80
简述艺术的组成元素、"意识流"与"中国风"。探讨"文化融合"与"中国风"再创造的关系,分析"中国风"世界化的情况,提出基于中国自信"中国风"辐射发展策略:要开创中国艺术的新纪元,再创"中国风"并使之世界化,应该把握"多元吸收外来的优良艺术文化并加以融合""文化深耕与发扬""辐射发展"三大关键。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界定了关于"日本的中国观"的范畴意义,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本世纪日本人的主流形态的"中国观"依时代速进,分解为六种形态,即"脱亚论中国观"、"亚细亚中国观"、"大东亚中国观"、"反省与原罪中国观"、"文革与非文革中国观"以及当前以"新民族主义"和"和平主义"为主体的"多元中国观"(因限于篇幅,作者对"亚细亚中国观"和"大东亚中国观"作了省略),并分别以充分的史料与作者的经验实证对此作了分析与辨证,从而对本世纪日本人的主流形态的"中国观"作出了比较系统的具有科学意义和认识价值的总结。  相似文献   

3.
"气"是中国近代教学论的本原,"中国气派"是中国近代教学论的结果,"气化"是中国近代教学论的动因。中国气氛、中国气质、中国气度、中国气息气化形成了"中国气派"有机的系统,并表现出"适切性"、"民族性"、"现代性"、"诗范性"这样一些文化特征。从当今中国教学论建设的需要出发,看待我国近代教学论的文化特征,其清浊之气对于当今建构"中国气派的教学论"能够提供正面的经验、反面的教训。  相似文献   

4.
面对经济全球化"重塑"中国职业经理人的必然性,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重塑"中国职业经理人,中国职业经理人"重塑"的基本依据是中国式的市场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5.
广义的"中国学",是指外部世界关于中国历史、现状及未来的分析、解释和预测,主要由汉学和狭义的中国研究构成。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随着地缘政治意义上"中国"的变化而变化。这一近似线性的演进过程,大致符合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变化过程,即,从"中国之中国"到"亚洲之中国",再到"世界之中国"。二者共同衍生出中国学发展的历史逻辑,而该逻辑对未来"中国学"发展的规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崛起的可持续性。在中国崛起大势下,以共生理念观之,未来"中国学"和"中国学"研究大有可为,或将呈现三个主要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6.
英语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世界性语言,在中国也有着非常广泛的运用.关于英语在中国这个问题,我国语言学界提出了"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两种说法.本通过将着重探讨"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定义、特点以及在语音、词汇和语篇层面的表现形式,指出了"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最早中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命题。所谓"中国文明的起源"或"中国国家的起源"探讨的是在现在的中国大地上,与现在的中国有渊源关系的"文明社会的起源"或"国家的起源"。所谓"最初的中国"探讨的是"中国"这个概念最初指的是什么,它如何出现的,它是如何演变为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等问题。通过考证,我们发现,"中国"这一概念最初的出现与"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结构"是密不可分的;《说文解字》所说的"夏,中国之人也",就是把中国一词与夏王朝国家的出现和华夏民族的形成关联在了一起。也就是说,在复合制国家结构中,王朝与"天下"才具有了同一性;王朝的政治中心即国都,与所谓"土中"和"国中"具有同一性。由此,我们说,"中国"一词的概念经历了这样一个演变过程:位于洛邑的国中—中原王朝—历代封建王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8.
"诗教"是中国传统诗学的重要范畴,中国新诗建设者曾对它的历史不足严加批判。但是,"诗教"的事实在新诗中依然存在,传统"诗教"理论中的核心意识"天人合一"其原型是中国的"化生"神话,而中国新诗将其演化成了一种"生生"生存诗教,应对着中国现代的"苦难"历史语境。通过对"化生"神话与中国新诗的"生生"生存诗教之间关系的梳理,对中国新诗的民族性考察以及重建中国诗学话语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国家综合实力的迅速提高,中国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多地得到世界的关注与研究,"中国道路"这一概念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通过"中国道路的内涵""中国道路的特殊性""如何坚持中国道路""中国道路与中国梦"四个层次对"中国道路"进行剖析,以期达到对"中国道路"学术探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自幼钟爱中国古典文学的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在1921年到中国旅行前,创作了大量取材中国古代典籍的作品,并孕育出了他独具一格的"中国趣味"。"亲近中国古典"是芥川"中国趣味"形成的雏形,进而发展成了对"中国古典的回归"。他早期借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素材,凭借自己对于中国的憧憬与幻想,创作出了一系列如《杜子春》《奇遇》等作品。"中国趣味"不仅决定了芥川的艺术创作,而且影响着他的个人经历与人生选择。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具有"中国风"特色的流行歌曲逐渐成为乐坛的发展趋势。中国风渗透着中国古典韵味,备受听众喜爱。本文阐述了"中国风"的内涵、特征以及在流行唱法中的发展状况,结合典型"中国风"音乐作品的实例,科学分析了"中国风"流行歌曲的优势以及缺点,希望能对音乐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3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所形成的发展模式引起了世界性反响,国际社会关于"中国模式"问题的讨论方兴未艾。较之"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谬论,"中国模式"的提出与讨论更具理性,它不仅关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总结,关乎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影响,同时也指向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风"设计已蔚然成风.08奥运的精彩开幕,使中国风设计找到了新的坐标和起点,也让令世界着迷的中国符号更加深入人心.本文从"中国风"设计产生的背景和根源入手,对"中国风元素"与产品设计的关系、"中国风"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表现形式等多方面进行论述,从而进一步明确"中国风"设计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之治"的核心密码是"中国之制",而"中国之制"之所以能支撑"中国之治",是因为"中国之制"具有显著优势,而"中国之制"之所以具有显著优势,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实践探索中,创造性把握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交互作用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位一体"中把握国家...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治理的内涵与外延随高等教育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并服务于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走过了波澜壮阔的70多年发展历程。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之治"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追求",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国探索"的发展果实,彰显了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中国优势"。高等教育治理的"中国之治"是对现代世界高等教育治理理论与实践的丰富与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凸显了中国优势。高等教育的"中国之治"是中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出现了"冲击-回应说"与"中国中心说"的分歧以及"天下观"与"民族国家观"的对立.实际上,这些分歧和对立根源于"西方中心观"与"中国中心观"两种不同的解释模式.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看,"西方中心观"与"中国中心观"之间的对立是近代中国社会"悖论"性质在思维方式上的折射与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悖论"性质决定了海外中国学研究要超越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采取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与中国近现代史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是一致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主题、主线、纲领等都涵盖了"中国梦"教育的主要内容。所以,在"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上,以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为载体去阐述"中国梦",具有极大的优势。本文重点论述如何改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模式,推进"中国梦"融入课堂,从而引导学生深入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实质,并坚定"中国梦"的信念。  相似文献   

18.
李静 《文教资料》2012,(18):89-91
"北京精神"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不仅蕴涵着丰富的内涵,而且有着十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所在。"爱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创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厚德"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品质。"北京精神"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向上的精神特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提升与升华。  相似文献   

19.
叙事研究:让教科研充满灵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的讨论受到了国外舆论界和学术界的格外关注,成为海外中国研究的一个热点, 关于"中国模式",我们可以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得到一些深刻的认识.概括地说,十七大报告最重要的精神是三个"一":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体系,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一、中国英语的界定 1980年,葛传规先生提出"中国英语"的概念.他说:"在旧中国和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要表达".如"科举"、"五四运动"、"白话文"、"人民公社"、"四个现代化"这些不属于讲英语民族的人所惯用的词语,应当称作China English.这个提法肯定了中国英语现象,指出了这些是正确的英文表达法.1991年汪榕培先生将中国英语定义为"它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综合以上观点,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