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耻感文化发端于传统儒家思想,作为一种道德评价促进手段,通过社会舆论的影响,引导人们内在自省,提高改过迁善、见贤思齐的道德修养。日本文化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耻感"强调外界力量对个人的约束,虽含有中国传统耻感文化评价手段,但受岛国文化的扭曲,缺失促进道德修养的要义,在内容上产生异化。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我国耻感教育的研究取向有耻感教育与伦理道德关系的研究、耻感教育与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耻感教育与德育教育关系的研究和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比较研究四个方面,在耻感教育机制的构建、耻感教育的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存在着严重不足的问题。如何构建耻感教育机制、改善耻感教育方法将是未来大学生耻感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尼迪克特在她的《菊与刀》中指出日本文化是不同于欧美"罪感文化"的"耻感文化"。Verschueren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本文在顺应论理论框架下对《菊与刀》中的"耻感文化"进行了语境顺应性的分析。通过分析耻感文化背景下的日本人在交际过程中是如何对交际语境进行动态顺应并作出相应的语言选择,进一步探讨了语言的选择与文化语境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美国女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其文化名著《菊与刀》中把日本社会的文化定义为一种"耻感文化",把西方社会的文化定义为"罪感文化"。两者主要的区别在于"罪感文化"强调自律,"耻感文化"强调他律。实际上这是由于东西方文化对"罪"的概念认识的不同,而造成的理解误区。把日本文化定性为"耻感文化",否定了日本人的罪感意识。确切地说日本文化兼具"耻"与"罪"文化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5.
耻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感心理,也是中国人的一种典型的社会文化形态。从耻感的个体心理过程、社会心理机制两个视角出发,剖析了公共管理者耻感心理中的"角色本我"、"角色自我"、"角色超我",阐释了耻感的两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公共管理伦理建构的实现途径及几个着力点。  相似文献   

6.
腐败反映出党员干部耻感伦理道德的缺失,而耻感是通过否定的方式表达出对善的向往与追求,是党员干部通往廉政、勤政、善政的必由之径。可以说,耻感规范与党风廉政建设关系密切。从耻感的属性分析入手,细细梳理中华民族耻感文化的发轫与形成,透析耻感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功能与作用,试图构建一条基于"耻感"的反腐倡廉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它渗透在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和行为规范中。耻感文化具有深刻而丰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耻感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它以否定性的方式把握善。吸收耻感文化的精华,加强耻感教育,对当代技工学校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耻感文化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它渗透在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和行为规范中.耻感文化具有深刻而丰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耻感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它以否定性的方式把握善.吸收耻感文化的精华,加强耻感教育,对当代技工学校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耻感文化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焦旭伟  王磊 《文教资料》2008,(33):70-71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它渗透在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和行为规范中.耻感文化具有深刻而丰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耻感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它以否定性的方式把握善.吸收耻感文化的精华,加强耻感教育,对当代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东西方文化冲突愈加明显。东西方文化矛盾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东方推崇的"耻感文化"以及西方信仰的"罪感文化"之间的差异:前者根源于儒家思想,而后者则深受基督教的影响。鉴于此,从文化起源、强制力以及解脱方式三个方面,浅析"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之争,并且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对于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荣辱观教育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大学生荣辱观在总体上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是一致的.但不可否认的是,部分大学生在荣辱观上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甚至比较突出的负面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耻感"缺失和道德自觉意识缺乏是导致大学生荣辱观负面现象的主要因素.因此,借助传统"耻感文化"的重"耻"特征,培育大学生的"耻感意识",接续传统"耻感文化"的道德自觉倾向,培育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意识,应该成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耻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在当今社会,耻感依然是人之为人的底线,因此加强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耻感教育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当代大学生耻感现状的剖析,思考造成耻感淡化的原因,并探索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耻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耻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特色之一。搞清耻感文化的形成,有助于我们从更深的层次上了解耻感文化的功能与机制。探讨耻感文化的形成,应当从中华文明形成早期的生产方式入手。耻感文化产生于集体主义的农耕文明之中,它发端于古老的祖先崇拜,由祖先崇拜形成的宗法制度和宗法意识使耻感政治化、社会化、伦理化,而儒家的推崇、传承、传播,最终形成了耻感文化,并使之成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符号,广泛影响到周边各国。  相似文献   

14.
羞、耻、辱、愧是四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情感,其内含的基础情感有交叉关系。愧感来源于自我评价,辱感来源于他人评价,耻感是愧感和辱感的综合,羞感是对被叙述为耻的恐惧感。羞感与耻感的区别是:面对积极的或不确定的评价只能产生羞感而不是耻感;耻感中的愧感和辱感清晰可感,而羞感不是;羞感多发生在童年时期,而耻感多发生于成年时期;羞感有表情或身体反应而耻感没有;让人感觉耻可以作为惩罚手段而让人感觉羞则不能。耻感在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个文化只有具备了有关耻感系统价值体系,才意味着它步入了成熟。  相似文献   

15.
从《雪国》看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罪感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给日本文化贴上了"耻感文化"的标签,但这也可能是由于日本与西方在"罪感意识"的理解上存在差异。想要真正了解日本文化中的"罪感意识",必须从日本文化的土壤出发。川端康成是一位很好地继承了日本传统文化的作家,他的代表作《雪国》或许可以展现出日本传统文化中对"罪"观念的界定。  相似文献   

16.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它渗透在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和行为规范中.耻感文化具有深刻而丰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耻感文化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下,加强耻感教育面临着许多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儒家道德哲学体系中的耻感具有他律与自律相统一的道德品性。得出这一结论的文化依据是:当耻感与"礼"相联系时,它注重的是社会的道德评价,以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为条件,具体表现为道德他律;当耻感与"仁"相关照时,它注重的是主体的道德自觉,以自我行为与道德要求的关系为条件,具体表现为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为亚太大国,两国关系互为双方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但近年来,双方冲突频生,关系大幅下滑,直接影响了地区的稳定。对日本文化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日本文化中有四方面因素对当前的中日冲突应负起责任:一是武士道精神的深刻影响;二是耻感文化与历史;三是义理观与对华贷款;四是重视等级与依附强权。  相似文献   

19.
耻感文化具有丰富的意蕴,它为深入开展荣辱观教育、实现德育变革提供了文化资源。耻感文化对于当代道德教育的价值在于:吸收耻感文化,化解当代道德教育困难;培养耻感意识,提升个体道德自觉;增强生活耻感体验,变革道德教育模式。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当代道德教育的意义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20.
耻感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学生传播我国传统耻感文化,增强学生耻感意识,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依旧存在很大的问题,为了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加强耻感教育尤为重要。因此,就耻感教育的具体内涵及其作用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切实加强耻感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