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高校“民汉双语翻译人才培养计划”是新疆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挥现代文化引领作用、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而实施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促进新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建构的一门小学综合课程,目前《品德与社会》存在多个版本。研究以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为例,从整体组织和单元——课的组织两个角度对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作详细的文本结构分析,并作出评价,为《品德与社会》再开发提供思路和帮助。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它会使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如鱼得水,也会使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育人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4.
董永钰 《广西教育》2007,(10A):13-14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美称,孔夫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养成的教育,是当前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重要内容之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学校礼仪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荣荣 《考试周刊》2015,(11):187-188
新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教育上自2006年开始全面实施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这里的双语主要指民族母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如何让民汉幼儿更好地交往,是双语幼儿园中一个重要话题。本文通过实例分析新疆双语幼儿园中小班民、汉幼儿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从幼儿园环境创设、游戏及家园合作等方面促进民、汉幼儿的交往。  相似文献   

6.
<正>一、认识教材中蕴含的传统美德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特征。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甲午战争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反对外来侵略浴血奋战。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一美德的本质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刚正不阿的包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无私精神。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课在我国负有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任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是我国的国情,基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视角分析人教版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中的民族团结教育,发现该教科书立足于国家认同、中华民族及文化认同的一体,展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存在汉族文化视角为主,缺乏中华民族多元起源与融合发展的描述。《品德与社会》应在更高水平的"现代中华民族文化"上构建民族团结教育。  相似文献   

8.
9.
金玲 《福建教育》2005,(4A):62-62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特征、内容标准及有关规定.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地图出版社组织全国德育权威专家鲁洁教授和四省有关教研部门联合编写的《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己全部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并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10.
11.
为了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使广大实验区的教师使用好新编人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实验教材,人教社综合文科室于2004年4月22日至23日在重庆市召开了本学科全国各实验区课改实验工作研讨会,全国23个省市地区的教研员、实验区教师近  相似文献   

12.
王晓香 《河北教育》2006,(12):23-24
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中,参赛教师对课程的综合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多数课改变了过去品德教学中盲目拔高或出现“空心人”的现象。品德教学越来越趋于常态,真实、自然、生活气息浓厚、充满了人文关怀。当然活动中也反映出一些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共性的问题。总之,此次活动,既给我们提供了经验也反映了问题,既看到了老师的进步也看到了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是连接欧亚大陆的独特交通要塞,是多种文化的汇集地。各种文化的载体——语言,不可避免地发生相互的交流、影响和学习。双语现象、双语人、双语教育从古至今绵延不绝。文章追溯了新中国成立至2002年期间,新疆双语教育经历的体系建立、停滞、恢复、改革试验的各个阶段,揭示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新疆的双语教育。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遇坎坷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双语教育不断得到加强并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对青少年的荣辱观教育。要结合青少年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青少年在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正是以“培养学生学习做人”为核心。所以笔认为“荣辱观教育”的提出,更加凸显《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性、艰巨性。应把荣辱观教育融人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各个环节,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5.
王贵 《中小学电教》2009,(1):153-153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的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  相似文献   

16.
韩立勋 《双语学习》2007,(11M):144-144,146
品德与社会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相似文献   

17.
2005年11月中旬,人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选展示暨表彰大会在云省省昆明市召开。来自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二百多位教研员、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大会进行了优质课教学展示、说课、评课、研讨交流、专家讲座、颁奖等一系列活动。评出一等奖13名,二等奖21名,三等奖6名。  相似文献   

18.
邓永鸿 《教师》2010,(19):83-84
自开展《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实验以来,我们以校训“博学、明理、厚德、求真”为指导,深入开展“开放品德课程.进行明理教育”的实验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实施策略是:以构建宽松的课堂环境.培养乐于学习的学生为实验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小学3-6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决不是换一本教科书了事,重要的是课程理念的更新。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把握课程性质的融合性、综合性;强调学习背景的生活化;突出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宗旨的公民性。上述三方面的基本理念可以说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三块基石,正确把握和理解这三方面基本理念对于我们全面领会《课程标准》精神、组织编写好《品德与社会》教材和今后教育教学改革实验都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及时发现和捕捉教育契机,生成有价值的探究内容,是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的良好途径。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教学尝试:一、尊重兴趣爱好。教师若能关注和尊重学生的兴趣,就能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在教学《学校里的发现》时,为了让学生更了解我们的学校,我让他们在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去寻找自己的发现。下课时,一位同学来到我面前说:“侯老师,我们学校环境优美,但缺少一些特色,让我来设计一下,一定会更棒!”我反问:“你行吗?”没想到,他更来劲了,另一些同学也叽叽喳喳提议附和,看来他们对这个问题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