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两组人员分别给一位女士打电话。告诉第一组的人说,对方是一个冷酷、呆板、枯燥、乏味的女人;告诉第二组的人说,对方是一个热情、活泼、开朗、有趣的人。结果发现:第二组的人与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把别人想象成天使,你就不会遇到魔鬼。这个经验决不是随口说说的,而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巧妙的实验:实验人员让两组参加者给同一位女士打电话,其中对第一组说,对方是一位冷酷、呆板、枯燥、乏味的女人;而对第二组说,对方是一位热情、活泼、开朗、有趣的女人。结果发现,第二组与那位女士的交谈非常投机,通话时间也明显比第一组长,而第一组却很难与那位女士顺利地交谈下去。这是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第二组接受了“热情、活泼、开朗、有趣”的暗示,把那位女士想象成一个“天使”,并以同样的态度与…  相似文献   

3.
体育爱好     
庄再迪 《高中生》2014,(1):63-63
有4个人在一起谈论体育爱好问题。第一位是男士,他说:“我知道白小姐不喜欢羽毛球。”第二位也是男士,他说:“我喜欢足球,但我不是何先生。”第三位是女士,她说:“有一位男士喜欢排球,但他不是李先生。”第四位也是女士,她说:“我喜欢网球,可惜赵小姐不喜欢。”  相似文献   

4.
英语幽默     
天气预报一个电影摄制组在沙漠深处工作。一天,一个印度老人走到导演跟前对导演说:"明天下雨。"第二天果然下雨了。一周后,印度人又来告诉导演:"明天有雹暴。"果然,第二天下了雹暴。"印度人真神!"导演说。他告诉秘书雇佣该印度人来预报天气。  相似文献   

5.
《家长》2013,(6):5-5
“不论是跳舞、游戏,还是考试,我女儿都要争第一,甚至每天上学都要第一个到班上……”近日,福州的刘女士称,7岁的女儿佳佳处处要强,成绩稍有下降,她就大哭大闹。刘女士说,她有时在家里和女儿一起比赛吃饭、整理衣物,佳佳连这些小游戏也输不得,刘女士教育女儿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可佳佳却反问:“既然都比赛第二了,为什么还要比?”刘女士担心地说:“这么小的孩子,却这么好胜,会不会有问题?”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的许多研究成果对教育教学都有着很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其中关于反馈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罗斯(D.Ross)等做过一个很有趣实验。他们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三组,每组给予不同的反馈。对第一组,每天告诉其学习结果;对第二组,每周告诉其学习结果;对第三组,则不告诉其学习结果。如此进行8周后,改换条件,即将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反馈方式对调,第二组反馈方式不变,实验也进行了8周。实验结果表明:第二组学生显示出稳步的进步,而第一组与第三组情况则变化很大,即第一组成绩逐步下降,而第三组成绩则迅速上升。  相似文献   

7.
同学们在初一下册学到be from和come from。它们都表示“从……来,是……人”。如Jim is from England.The twins come from the USA.若问对方是哪儿人,有的同学会说:“Where are you from?”有的同学会说:“Where are you come from?”前者是对的;后者是错的,应说成:Where do you come from?  相似文献   

8.
近日,笔者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这样一件事:一位年轻女士和她的儿子并排坐在一个长座上,孩子约四五岁。汽车每停靠一个站点,那位女士就指着路边店铺招牌上的字教儿子认读,小男孩识的字还真不少,引来周围乘客赞许的目光。后来,车上的人越来越多,售票员请那位女士抱起小孩,把座位让给其他乘客,小男孩却哭闹着,无论如何不肯让座。那位女士无奈,红着脸对售票员说:“这孩子脑袋挺灵,就是不听话,真拿他没有办法……”  相似文献   

9.
谣言的威力     
译文 曾参以前住在费地。费地有个和曾参同名同姓的人.杀死一个人。有人跑到曾家,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绝对不会杀人。”她泰然自若地照常织布。不久,又来了一个人,说:“曾参杀了人了!”他的母亲还是泰然自若地照常织布。一会儿,又有一个人跑来,对她说:“曾参杀了人了!”他的母亲害怕起来,把梭子一扔,便爬墙头逃走了。  相似文献   

10.
三种人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3组人分别沿公路步行前往一个从未去过的村庄。第一组:实验者不告诉实验对象距离目的地有多远,只要求他们跟着向导走就是。第二组:实验者只让实验对象知道距离目的地有40公里。第三组:实验者不仅让实验对象知道距离,还让他们知道路边每隔1公里就有一块里程显示牌。实验的结果是:第一组人越走情绪越低落,大部分人难以坚持到底;第二组人走到一半后开始叫苦,最后只有一部分人到达终点;而第三组人一直充满信心,精神饱满,大多走到了目的地。一个简单的实验,把目标在成功中的重要性演绎得浅显易懂。…  相似文献   

11.
亲爱的庭芳:你好!知道吗,我受到老师的表扬了,真开心。让我详细地告诉你事情的经过吧。这学期的一天,我早早来到学校,开始执行日常任务——检查我们组同学的作业。当我检查到王东时,他面带难色,支支吾吾地说:“我、我、我……”我不耐烦地说:“快点。整组就剩你一个人还没检查了!”  相似文献   

12.
难忘的夜晚     
<正>我五岁那年的一个晚上,爸爸突然把我叫到跟前,告诉我,从今天开始必须一个人睡。我不高兴地说:“我不要!”爸爸解释(jiěshì)说:“三个人睡一张床,很挤(jǐ)的,而且你已经是个大孩子了。”我着急地说:“一个人睡,我会害怕。”爸爸说:“爸爸妈  相似文献   

13.
心理学家沙赫特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他把大学生分为三组,分别给他们注射肾上腺素,给第一组以药物效应的正确资料,告诉他们会产生心悸、手颤、脸面发热等现象;给第二组以错误的资料,告诉他们注射后身上稍有些发麻,此外无兴奋作用;对第三组不做任何说明。然后三组被试分别进入两种实验性的休息情景:一是惹人发笑的情景,有人做滑稽表演;另一组是惹人发怒的情景,强迫回答一些繁琐的问题,加上吹毛求疵地横加指责。结果发现,虽然三组被试都因药物激起同样的生理变化,并处于同样的两种刺激情景中,但第二组与第三组大多感到并表现出更加愉快或愤怒,而第一组由于已经预测知药物的效应而不表现出过分的愉快或愤怒。所以说,人的情绪虽然受到外界环境和生理变化的影响,但人对自己状态的认知则起着更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 曾经有人做了这么一个实验: 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三组,学习相同的内容。每天学后,都要测验,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对测验的结果,第一组的学生当天就告诉;第二组的学生一周告诉一次;第三组的学生不告诉。学习八周后,经过统一考试。三组学生的学习成绩差距很显著,第一组最好,第二组中等,第三组最差。然后再进行八周的实验。这次第一组不告诉每天测验的结果,第二组每周告诉一次,第三组当天测验,当天告诉。结果考试后三组的学习成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组由最好的变成了最差的,第二组仍然是中等,第三组由最差的,上升为最好的。产生差别,发生变化的奥秘在哪里?——反馈。完整的学习活动,必须包括反馈。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的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感受  相似文献   

15.
一、鼓励性评价的效用。我曾以两组学生被试进行笔算作业实验,对第一组学生只告诉他们尽量做好;对第二组学生则不断地对他们做的结果作出鼓励性评价。结果表明第二组比第一组正确率高了165%,完成作业速度也相对快些。这告诉我们:鼓励性评价作为一种信息反馈,对...  相似文献   

16.
人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会出现“定势效应”,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会受心理定势的影响。前苏联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经典实验:出示同一张照片,但在出示照片前,分别向第一组学生说:此人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对第二组学生说:此人是一位大科学家。然后让两组学生各自用字描述照片上这个人的相貌特征。第一组学生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他内心充满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他沿着犯罪道路顽固到底的决心……第二组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人生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对一个人的评价仅仅因为先前得到的提示不同,描述的结果竟然有如此戏剧性的差距,这就是“定势效应”。定势效应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薛莉 《八小时以外》2013,(1):110-111
这部电影说的是现实。现实里的扎扎是一个哲学博士,对人生、信仰和爱情有着超乎常人的理解。 31岁、已自立门户的博士生帅哥扎扎是这个家庭的独生子,被父母和一群亲戚押送着去女方家相亲。对方是一位相当美艳的年轻女子——和咱们这儿相亲的场景大同小异。两家人会晤后,留出两人单独相处的时间。扎扎在美貌的诱惑下已经露出垂涎的神情,不糊扑女孩儿说:“我要嫁个有钱人,你有钱吗?”  相似文献   

18.
第二节课,我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寻隐不遇》。一个孩子漫不经心地说:“隐是谁?”我一愣,大家都看着那个孩子,露出不解。我笑笑说:“是呀,我怎么没想过。诗人也没有告诉我们,不过,也许诗中会告诉我们答案的。我们一起去找找隐吧!”大家都兴致盎然地开始寻找隐。  相似文献   

19.
《学语文文丛》2004,(11):94-95
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一位哲人那儿,说:“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  相似文献   

20.
耿银平 《天津教育》2009,(10):35-35
2009年1月6日《燕赵都市报》报道:一位姓张的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儿子小浩是某重点中学的学生。他在学校跟一个女同学的关系很好,女同学经常叮嘱他要好好读书。张女士告诫儿子升入大学之前不许谈恋爱,也对儿子与同学之间互相勉励、共同进步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