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徽州古村落人居环境的选择与营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居环境的选择和营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准则。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师法自然、崇尚和谐、趋吉避凶和唯变所适的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观。人居环境观一直指导着人们选择与营造人之居处与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其二,改造完善非理想的人居环境。理想的人居环境可概括为“枕山、环水、面屏”的模式。古徽州许多村落选址符合这一要求,“枕山、环水、面屏”也因此成为古徽州村落人居环境的基本格局和模式。但也有不少村落的人居环境并非完全符合理想模式,对于非理想的村落环境,古时徽州人在遵从自然的同时。进行积极改造使之趋于理想。非理想人居环境改善与营造有许多方法,修建水利设施,改造自然水系是最常见的措施.最负盛名的范例当属世界文化遗产—黟县宏村。植树造林是改善非理想人居环境的又一重要措施。水口是徽州古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落的门户,也是村落人居环境营造的重点所在,常形成自然和谐、文化寓意深刻的水口环境。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居环境领域的研究和建设得到不断发展.综合中西人居环境理论,理想的人居环境应该具有安全、健康、方便和舒适等特征.对人居环境特征的量化评价具有测量、评估、比较和预警等功能.当前,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健全,农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研究相对薄弱.必须注重对人居环境理论和评价方法的创新研究,在研究和建设城市人居环境的同...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与工业文明的进步,为人们带来物质的丰裕,也为城市建设规避了诸多设计缺憾。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过度追求理性思维,会造成民族文化维度思考的缺失,出现物质现代性与精神现代性的失衡,从而引发城市特色危机。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出发,对当代城市人居环境进行现代性反思,由艺术认知视角从情感补偿、理想价值、体验诉求三方面分析中国画论的现代价值;就格物致知、迁想妙得、明体达用三方面阐释中国画论艺术探索对城市人居环境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人居环境与建筑风水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场所,人居环境离不开建筑风水理论的指导,而传统建筑风水学“天地人合一”的原则,至今仍然是建设人居环境的指导理论。它关系到尊重自然生态构建和谐社会和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5.
从可持续发展观点出发,理想的人居生活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要做到人居环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应在建设中遵循五个原则,它们是: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地域性、合理利用资源、运用高科技。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屏风与人居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屏风来理解中国传统人居文化。屏风是中国人居环境设计中一种极为活跃的元素,通过对它的研究透射出中国传统人居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7.
刘森林教授的人居环境文化研究系列著作致广大而尽精微,分别从传统村落市镇景观、民居住宅分析、传统民居室内设计、传统民居室内装饰意匠四个维度进行了具体而微的深入的考察研究和创新诠发,四部专著自成体系又相互辅彰为有机的人居环境文化研究系列所营建的整体架构,这在中国传统民居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是前所未有的,具有不可取代的学术地位、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首先阐述了人居环境的内涵及组成,强调了人居环境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然后对哈尔滨市的人居环境数据指标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哈尔滨市的人居环境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最后针对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有关优化哈尔滨市人居环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西安市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优化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城市人居环境系统构成的基础上,构建了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西安市区1998-2003年人居环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998年以来西安市区人居环境质量有较大的改善,但改善速度仍稍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并且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更为缓慢.针对这些问题,从城市规划、城市居住环境、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优化西安市区人居环境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城市人居环境内涵,界定城市人居环境概念及构成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发展中的问题构建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我国主要省会城市2015年的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别对各城市人居环境进行综合比较和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四方面的分项比较并据此将城市分类,得出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发展不平衡,内部差异明显等结论.最后,针对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分两个大的历史时期即唐至北宋初年、北宋中期至南宋来论述西部自然环境变迁,以及由其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变迁,认为唐至宋这个历史时期的气候由暖转寒起到很关键的作用.这一重大变化,对西部当时以及现在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宋人好语前世,唐人喜言来生.佛教因果观在唐宋间的这种变化形成的原因及其进步意义何在?宋人之语前世,常常安排一个得道高僧.以苏轼为例,重点分析从唐到宋文人士大夫这种心态的变化.认为唐代的来生说是对现实生活的丧失信心,而宋代前世说则较前代更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3.
纵囚新论     
比较唐宋两代录囚制度和赦免制度 ,可知 :唐太宗贞观六年的录囚尚存理狱之意 ,还是不同于宋代类似纵囚的录囚的 ,太宗此举也不是为邀名 ;欧阳修《纵囚论》一文只是欲借太宗录囚之题来反对宋代的大赦而已  相似文献   

14.
“红”、“绿”色系词组在唐宋词中大量出现.词人借鉴绘画的点染手法,抒写自己的恋情、忧患意识.达到了物、情、意妙合无痕的审美境界。文章就“红”“绿”系词组在唐宋婉约词中的内涵以及所反映的唐宋文人的女性审美意识,作一个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阐述唐宋法律条文、皇帝诏令、具体案例中对女子离婚再嫁问题的规定,从而得出结论,唐宋法律都未禁止女子再嫁,宋代女子离婚再嫁的自主权更多一些,法律更为完备。  相似文献   

16.
唐宋词人喜爱以春天为背景描写"落花",表现出一种浓厚的伤春情绪。其原因首先在于唐宋词具有应歌的功能,其次在于承袭自古已有的"春女善怀"的传统。选择象征春天离去的"落花"意象表现女性化的伤春情思.成为唐宋婉约词典型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7.
唐宋转型理论是近年中国古代史学与诗学研究中一个流行的学术话语。在唐宋文学研究领域,借鉴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的唐宋史学观,并整合传统诗学理论,经王水照等诸多学者推阐发扬,深化了唐宋诗歌转型问题的研究,开拓了唐宋文学研究的学术理路。  相似文献   

18.
耿元骊博士所著《唐宋土地制度与政策演变研究》,对唐宋土地制度与政策的演变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作者对唐代"均田制"和宋代"田制不立"两个旧问题做了新的研究,不仅使用经济学的理论对概念进行剖析,而且还贯彻了历史学的精神。作者通过对唐宋土地制度,以及相应的农民身份问题的分析,最后认为"唐宋变革"没有发生。该书虽然立足唐宋,但却是将唐宋放在中国古史的这一个范围内来思考,体现出作者的开阔视野和宏大的学术胸怀。因此,说该书是一部高水平的经济史及唐宋史著作,当实至名归。  相似文献   

19.
唐宋主流文学风格的演变的原因是本文考察的核心问题,从文学与文化贯通的角度探求其深层文化底蕴,故提出了新的观点,从唐之蓬郁发到宋之英华内敛,梳理出唐风宋韵流变的脉络,并放在文化型政治的大背景下做了剖析。  相似文献   

20.
论宋代小说的“由虚入实”之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虚”而宋“实”是后人对唐宋小说实际现象及各自特质的揭示和评价。造成宋代小说“实”之状况的原因有这样几点:晚唐小说由虚构铺衍向征实补史演变给宋代小说发展定下基调;宋人小说观念有浓重的求实意识,唐代小说“假小说以施诬蔑之风”助长了宋对前代小说盛行的考据求实之风,在对唐小说虚构成就认识不足的情况下,以偏概全,误将虚构当做虑幻加以攻击;宋代统治者对小说既以之消遣,又斥其不实;宋代史学发达,取小说入史,宋人更强调了小说以补史为标准,以纪实为手段,以鉴诚为目的;宋代党争激烈,文网日张,给小说的虚构以沉重打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