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地球关键带与地表通量野外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黄土高原关键带站”)立足黄土高原,面向黄河中游,开展季风区地球关键带和地表通量的长期定位观测和数据积累,在科学上为世界地球关键带科学作出突出贡献,在服务国家需求上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黄土高原关键带站提出了黄土关键带形成演化的“季风控制论”,重建了地质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植被、温度和降水的变化,查明了黄土关键带形成演化的气候背景;重建了过去500年温度、降水等气候要素序列,揭示了黄土高原干旱、高温等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诱因及特点;系统开展了黄土高原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研究,揭示了黄土高原关键带土地利用格局与生态过程的作用机理,阐明了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与相互作用机制,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黄土高原关键带类型划分的指标体系和方法框架;深入开展了黄土高原多尺度水土过程及其对重大生态工程的响应研究,阐明了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过去60年径流输沙和水沙关系的时空尺度特征与驱动机制,揭示了土壤水分与区域气候、土壤和植被的相互关系,定量评估了黄土高原生物和工程治理措施的环境效应;为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咨询。  相似文献   

2.
重建土壤水库是黄土高原治本之道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黄土高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分析黄土高原成因机理及结构特点基础上,探讨了黄土高原“土壤水库”的功能,研究了地表水库、土壤水库、地下水库三库协防在治理黄土高原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应将重建土壤水库,实现三库协防,作为构建和谐黄土高原,再现秀美山川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针,而地表径流调控与水土资源持续利用技术研究,可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理论实现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黄土高原的SPOT VGT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Sen+Mann-Kendall分析法、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法,对黄土高原1999-2010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过去的12年中黄土高原生长季植被NDVI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其增加速率为0.1497/a,但各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黄土高原东部地区植被NDVI生长情况要明显好于西部地区;同时黄土高原植被覆盖与降水有很好的相关性,降水变化是影响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因素。此外,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建设和破坏作用同时并存,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促进了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的增加,而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草原区的超载放牧、乱采乱伐和过度开垦以及能源区的开采开发等现象导致植被NDVI的减少,但正影响要大于负影响,当前在黄土高原进行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慢慢凸显出它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4.
基于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问题,结合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质地形和气候因素,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提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思路,总结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是古代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 该区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脆弱。土壤水是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与生态恢复的重要资源, 土壤水问题的未来发展趋势对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文章从黄土高原气候变化趋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成效及其引发的土壤干燥化问题等方面, 讨论了当前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中资源与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重点分析了土壤干燥化的概念、特征、环境效应及其调控等研究进展, 在此基础上提出黄土高原土壤干燥化问题的未来研究方向和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土壤水资源管理策略与目标, 以期为国家及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易浪  任志远  张翀  刘雯 《资源科学》2014,36(1):166-174
利用黄土高原的SPOT VGT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Sen+Mann-Kendall分析法、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法,对黄土高原1999-2010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过去的12年中黄土高原生长季植被NDVI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其增加速率为0.1497/a,但各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黄土高原东部地区植被NDVI生长情况要明显好于西部地区;同时黄土高原植被覆盖与降水有很好的相关性,降水变化是影响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因素。此外,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建设和破坏作用同时并存,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促进了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的增加,而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草原区的超载放牧、乱采乱伐和过度开垦以及能源区的开采开发等现象导致植被NDVI的减少,但正影响要大于负影响,当前在黄土高原进行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慢慢凸显出它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综合治理”被列为国家“七五”科技重点(攻关)项目,这是为大规模治理黄土高原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前期准备,对加速黄土高原的治理具有重大意义,已引起国内各方面的关注。所有关切黄土高原以及黄河治理事业的人们无不为主振奋。不少知名的学者、专家出席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新地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贫穷、落后是人们对黄土高原以往的印象。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黄土高原已出现了新的发展契机。文章从粮食的增长、土地潜力的开发和果品产业的建立、能源基地的发展以及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等方面为黄土高原的未来勾画出一幅崭新的蓝图,指出了黄土高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新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生态系统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自1950s以来大规模实施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举措,在减少入黄泥沙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坡面、沟道的水文过程和物质迁移过程等,改变了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的时空分配格局,在土壤保持、粮食供给、水文调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贡献。本文系统综述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发展演变,阐述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对水土过程的作用机制及对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贡献,探讨了新形势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建设面临的问题、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应加强维护和管理,提升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统筹工程措施与植被措施,进行科学的设计与合理的时空配置,以维护黄土高原及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维持和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管理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投资不足和管理不善是目前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文中指出庆处理好点与面,治理与管理,投资与收益,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并建议建立黄土高原治理技术体系与黄土高原治理投资基金,转换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管理。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地区降水资源特征及其对植被分布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选取了黄土高原 4 1个站点 1 96 1年~ 1 990年的月降水资料 ,计算并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年内各个季节的降水分配比例、年降水变率和离差系数等分布特征 ,同时对黄土高原不同地区光热水资源的耦合特征和土壤水分在雨季恢复的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森林地带分布在黄土高原东南部和立地条件好的山地 ;荒漠草原带分布在水热资源缺乏的西北部 ;森林草原过渡带和典型草原带分布在森林带和荒漠草原带之间 ,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植被地带。最后 ,给出了林草适宜分布区域及其受限区域 ,可为当前黄土高原植被生态恢复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黄土高原气候暖干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应用中国黄土高原7省51个代表性气象站1961年~2000年主要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和1956年~2000年黄土高原中部主要河流的年径流量,采用EOF和其他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气候和径流量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黄土高原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以每年0.026℃/年的速度上升,增温速度大于全国同期增温速度;年降水量和植物生长季降水量均呈递减的趋势,年降水量递减率为-2.095mm/年,递减率高于全国同期值;年平均气温和夏季平均气温变率呈增大趋势;黄土高原中部7条主要河流径流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年河流径流量以每年0.4851×108m3/年的速度下降.气候暖干化导致土壤含水量下降,风沙加大,植物存活率降低,植被覆盖率下降,地表土质更趋疏松,是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从理论和试验示范区及重点流域成功治理实践两方面再次论述了作者提出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的可行性,并对黄土高原治理与开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一、黄土高原的生态条件和黄土的特性我国黄土高原位处北纬34°—40°之间,主要属于暖温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地带、暖温带半干旱干草原地带。只有兰州至环县迄榆林一线以北不到1/10的地区,属中温带干旱荒漠带,是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区,以粗放旱作农业、沙田和引黄溉灌为主,在讨论黄土高原旱农问题时,一般均作别论。  相似文献   

15.
改善生态与富民增收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中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土高原发展要以生态建设为核心 ,寓富民增收于生态建设之中 ,把恢复植被作为突破口 ,带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开发替代产业 ,实现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问题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典型试验示范和推广 (RDDE) ,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孟凡治  刘德英 《科学中国人》2009,(7):I0004-I0004
五月的风早已吹绿了古城.当你驱车北上,踏上梦中相遇了千万次的黄土高原.沟壑中笔直穿梭的高速路无法将你的眼神游离,手握着一把黄土.你只感叹着:“肥沃的黄土高原,成亦水.败亦水!”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乡村可持续振兴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局部地区人-地-粮食矛盾日益凸显。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文章结合多年的研究基础,剖析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可持续振兴模式:生态、生产与社会耦合发展,即山顶削峁建盆地,发展果业和药材生态园;山腰构建草灌复合生态系统;山下适当治沟造地发展设施农业;小流域源头科学建设水库,为山上药果园区和设施农业提供滴灌水源,从而构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水林田湖生态景观格局。为建成治理有效、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范式。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是中国生态最为脆弱和经济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并存是制约其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以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榆林市米脂县孟岔村为研究基地,以山地红枣为研究对象与技术示范平台.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技术创新与集成、技术示范与培训,构建了以山地红枣矮化密植栽培技术和山地红枣微灌节水技术为核心,山地雨水就地集蓄利用技术、山地枣园土壤保墒技术和山地果园高效施肥技术为配套的陕北山地红枣集雨微灌工程技术体系,形成了“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创建与实施,实现了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统一,为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干旱缺水两大瓶颈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为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陈默 《百科知识》2012,(7):30-31
黄沙滚滚漫天飞舞,黄土高原在现代人眼中,是物产匮乏、土地贫瘠的代名词。黄土高原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曾居重要地位,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土高原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不是偶然的,是因为那里有着较好的自然环  相似文献   

20.
陇东位于黄土高原的中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黄土残塬及沟壑发育,为典型的黄土梁峁状丘陵地貌特征。本文从该地区黄土地貌特征入手,简单分析了该区黄土滑坡的类型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