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孙传胜 《山东教育》2002,(29):33-34
高三年级《中国古代史》试验本(以下简称新教材)第六章元明清部分中的元朝历史与1992-2001年起用的《中国古代史》选修本(以下简称旧教材)第22章“元朝的政治和经济”相比,不论在内容还是在章节结构上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大大增加了历史知识的科学性、严密性,更加系统地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更有利于学生对元朝历史的深入了解,有利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一、教材内容的变化1.调整章节结构,便于师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1)旧教材中第22章用了四节内容专题讲述了元朝历史,而新教材则在第六章中前三节讲述…  相似文献   

2.
粱燕 《教学随笔》2007,(11):31-31
任何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发生和生活在一定的地点,都有其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历史地图的作用就在于表现历史现象的空间位置和地理环境,再现历史发展中的一定空间变迁。历史课中(特别是初中历史课),注重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读图训练,是加深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提高观察认识能力的有效手段。[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数字     
《江苏教育》2007,(1):62-62
由南开大学学生开展的一项《社会大众历史知识调查报告》显示,公众对历史人物偏好程度最高。71.5%的受访者从历史剧中获得历史知识(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已成为大众获取历史知识的“第二课堂”,仅次于历史教科书和教师),44%的被调查者认为历史教科书并不理想——只有1.7%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历史教育“很成功”。八成以上的中学生受访者则明确表示。自己将来不会选择历史或相关专业。但是调查也显示,八成以上的被访者承认当今社会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历史教育被大众误解。  相似文献   

4.
关于地图素养,《中学生地图素养的培养研究》认为有四个方面:一是地图知识,二是地图技能,三是地图思维方式,四是地图意识。笔者认为历史地图素养可于四个方面各冠以“历史”,二字。2005年上海历史卷的第32题(图略),是考查学生历史地图素养的一个经典题。  相似文献   

5.
历史教科书目录,是对历史教材的高度概括和提炼,是某一历史阶段知识的浓缩,是历史教科书的“浓缩版”,是学生回顾已学历史知识,拓展联想思维的阵地。那么,如何科学使用“目录”,使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  相似文献   

6.
王宗彬 《山东教育》2002,(29):31-3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级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华师大版)给人的第一个感觉是“薄”了,教学内容删减下来以后,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有了选择教育的机会和权力,他们的特长和个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一、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标准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新教材中处处留下空白和悬念,以引导学生去深入研究,有兴趣的同学…  相似文献   

7.
一、案例背景 我曾经面向南京市玄武区全体历史教师开设一节公开课,课题足“伐无道,诛暴秦”。本课内容在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重点课。上承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建立,下启民富国强的西汉王朝,在教学内容中起衔接作用。教材讲述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的历史,展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迅速灭亡的历史过程。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相似文献   

8.
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选修)第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共有历史地图7幅、历史图片22幅(其中彩图5幅)、文字史料4则(其中图表1则)。  相似文献   

9.
吴自兴 《中学文科》2007,(12):120-120
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迫切任务。新课程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旨在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模式。互动学习则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有效的学习形式,而多媒体课件可以凭借其强大的互动功能实现学生对知识学习的选择,进行互动学习。在讲授《中国历史》《科举制的创立》一课(以下简称本课)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学生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学起来无用,因为他们从书本上获取的知识都是离我们的现实生活非常久远的事情.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新课改以来,如何改变这种局而,成为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历史,这样才会让他们自己体会历史知识的实际作用。上个学期,我讲了一堂公开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这一课中,针对以上问题我做了一些初步的尝试,效果还不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培养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知识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历史教学的根本宗旨,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我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浅探。  相似文献   

12.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历史学习中,学生不应只学习“陈述性知识”,还要学习“程序性知识”。所谓“陈述性知识”,是“知什么”的知识。历史学科的陈述性知识,是关于过去发生了什么的知识,它包括史实性知识(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加工过的历史知识(如历史概念、历史结论)。所谓“程序性知识”,是“知如何”的知识。  相似文献   

13.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历史学习中,学生不应只学习“陈述性知识”,还要学习“程序性知识”。所谓“陈述性知识”,是“知什么”的知识。历史学科的陈述性知识,是关于过去发生了什么的知识,它包括史实性知识(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加工过的历史知识(如历史概念、历史结论)。所谓“程序性知识”,是“知如何”的知识。  相似文献   

14.
历史地图中含有大量的隐性知识,在近几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中有所涉及,这些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容易被教师、学生忽视。历史地图有的与教材正文相互印证,有的则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延伸和扩展,认真解读历史地图可以挖掘出许多隐性知识。在此,以高中《中国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为例,其中共有30幅历史地图,在挖掘其隐性知识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高考试题对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具有指挥棒的作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材料解析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评价高中教学的标准。其中,考查学生有无知识迁移能力尤为突出。现代教育专家研究证明:“有效知识越多越聪明,无效知识越多越笨。”有效性就是让学生能进行知识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2001年高考文综卷第38题第(2)小题中第②问:“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应如何调整产业结构?”此问考查考生在掌握发达国家应用科技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办法与措施。“成功经验”是“触类”,…  相似文献   

16.
在历史教学中适时、适度引用历史漫画,不仅可使抽象的历史概念形象化、直观化,激发学生兴趣,掌握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本文以人教版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三章第一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为例,谈谈历史漫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17.
视觉效果和音画组合,使历史影视成为历史教育优秀的资源宝库,它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享受视听愉悦、培养历史素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怎样才能更合理地使用历史影视为教学服务,是教学要长期探究的话题,本文笔者将就这一话题呈一管之见,祈请大家斧正.  相似文献   

18.
钟兴国 《甘肃教育》2007,(9X):35-35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旧的教学观将教师视为知识的传递者、能力的培养者、思想认识的教育者,其功能则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只是单纯追求学生认知的发展。在这种观念下,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或是缺乏设计,或是停留在一问一答的浅层次的认知活动上。这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化,也造成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相似文献   

19.
一、历史高考对信息解读能力的要求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高中)对学生学科能力提出的要求是“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标准,2004年高考历史科考试大纲将要求进一步细化:“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相似文献   

20.
培育公民素养和传播人文精神是历史教育的主要目标。公民素养主要由公民知识、公民能力、公民方法和公民思想四部分组成。而这四者之中.公民思想尤为重要.其是历史课堂的筋骨,具有穿越时空、照亮古今、启智“立人”的作用,并能真正持续地促进学生自身成长。因而,一个负责任的历史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体验方法之时,更重要的工作是向学生传递有价值的思想。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历史教师.培育学生成为理性公民呢?近期通过阅读历史特级教师魏勇所著的《用思想点燃课堂——历史教师魏勇的教育教学》(漓江出版社2008年版)一书,我找到了一些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