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莫泊桑的名篇《守财奴》历来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保留课文,其中写到葛朗台意外发现梳妆匣时,有这么一句:“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关于此句,“教参”特意作了补充注释:“用金子来形容葛朗台的眼睛,既是写实,又有寓意。因为西方人的眼睛多半是黄色的,所以用金子来修饰;又因为葛朗台是个黄金迷,所以说他的眼睛也变成了黄澄澄的颜色。”对此,笔者实在不敢苟同,反觉有画蛇添足之嫌,弄巧成拙之憾。窃以为,“金子”乃“瞪”之所及,而非眼睛之色。首先,正因为葛朗台是个“黄金迷”,那镶金的梳妆匣才会像磁石一样死死吸住他…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守财奴》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上帝呀救救我们!’”这句话并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所以课本未加注释;而在与课本配套使用的教学参考书(人教社版)中却煞有介事地出现了一条“补充注释”.这条补充注释是这样的:“〔丈夫瞪着金子的眼睛〕用金子来形容葛朗台的眼睛,既是写实,又是寓意.因为西方人的眼睛多半是黄色的,所以用金子来修饰;又因为葛朗台是个黄金迷,所以说他的眼睛也变成了  相似文献   

3.
传统教学法分析葛朗台(高语第三册《守财奴》中的主人公)这一人物形象,总是从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两方面人手,其实,葛朗台的眼睛更能揭示这个“守财奴”的“奴”性。鲁迅先生说过:“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因此人们分析《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时,总是透过祥林嫂眼神的变化揭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精神上所受的摧残。其实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的眼睛一样可见人物的灵魂,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相似文献   

4.
丁一景同学问:《守财奴》的末句“这最后一句证明基督教是守财奴的宗教”该怎么理解? 要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葛朗台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巴尔扎克的宗教思想。读过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的人都知道,《外省的爱情》一章就写到,葛朗台虽然是个基督徒,但他不相信基督教的什么教义,对祷告不感兴趣,连基督教义的核心“对来世的信仰”也置之不顾。凡是守财奴都只相信“金钱控制法律,控制政治,控制风俗,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为了金子,葛朗台自私、贪婪、狡诈、不惜一切代价。他不相信死会降到他的头  相似文献   

5.
一、“有”构成的连谓句现代汉语中有一种连谓句是第一个谓词用“有”,第二个谓词表示具体动作.如:①我有办法修好这台机器.②中国有信心收回澳门.③我们有责任提出意见.④小二黑有资格谈恋爱.这种连谓句有如下特点:第一,第二个谓词(V_2O_2)与前面的“有 名词性成分”(有O_1)有因果关系.因为“有办法”,所以能“修好这台机器”;因为“有责任”,所以才“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6.
汉语的“用”字是一个常见的“中介”动词(Vm),也是个有灵动词。但是并非凡是“用字句”都出现“用”字,因为“用”字在汉语句子中是时隐时现的。文章首先对“用”字在句中的隐现问题作了详细的讨论。然后又指出,由于汉语“用”字有复杂的语义内涵,所以不同句中“用”字的翻译方法也不同。  相似文献   

7.
<正>在记叙文写作中,对主要人物的言行、神态等方面进行描写是检验考生写作能力的主要评价标准。那么,如何强化对主要人物的描写?我从侧面描写的角度给同学们介绍几点技巧。一、侧面描写的空间更广阔,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清代学者刘熙载在所著《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一论述形象地指出了侧面描写的重要意义及具体操作方法—将主要人物虚化的精神品质落实到周围人物和事物的具体反应。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上帝呀,救救我们!”这是世界名作《守财奴》中的精彩描写。作家巴尔扎克在刻画“葛朗台”这个人物形象时,先采用正面描写,即“瞪着金子的眼光”来突出他对金子特有的敏感和强烈的占有欲。之后有一个侧面描写,即葛朗台太太的“叫”。这一“叫”其实非同寻常。葛朗台太太对丈夫的贪婪成性是十分清楚的,如果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不是特别骇人,她是不可能如此惊呼“上帝呀,救救我们!”这一侧面描写使读者能想象出葛朗台的眼睛里燃烧着多么疯狂的贪欲之火。  相似文献   

8.
一、“真金”和“两斤重” 葛朗台把女儿爱情的信物——镶金的梳妆匣抢到手后,一看匣上的装饰物,马上欣喜若狂地喊道,“噢,是真金!”并连声叫嚷:“这么多金子!有两斤重!”葛朗台怎么知道这是“真金”?又怎么知道有“两斤重”?按常规,鉴别金子的真假要靠化验,衡量金子的轻重要用秤称,而葛朗台在这一瞬间却只靠他的两只眼,便立刻看出是“真金”,且有“两斤重”,足见其眼力不凡。  相似文献   

9.
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三选文《欧也妮·葛朗台》(张冠尧译)中有这样一句话:“尽管女儿对母亲悉心照顾,曲尽孝道;但葛朗台太太的病情仍然急转直下,一天天衰弱下去.”  相似文献   

10.
巴尔扎克一开始将他的91部长、中、短篇小说命名为《社会研究》,但后来受了但丁《神曲》的启示,才改为《人间喜剧》。这一名称的改变,真实地反映了巴尔扎克创作思想的矛盾。即一方面要如实地反映和批判现实生活,一方面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现实办法,只能借助于宗教的力量。《守财奴》中葛朗台太太便是这种宗教力量的产物。葛朗台太太无疑是作者为表达他的思想而创造的与葛朗台相对照的一个人物形象。在贪婪、冷酷而又极端吝啬的守财奴面前,葛朗台太太表现得是如此的忍让、善良和超脱。小说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道:“天国的光辉…  相似文献   

11.
眼睛     
郭敏  赵桂珠 《初中生》2009,(3):48-48
每个人都长了一双眼睛。有人这样描述:“XX有双漂亮的眼睛,长睫毛,双眼皮,眼仁又黑叉圆,水汪汪的。”在他们看来,眼睛是美的标志。有人见解不同。说:“好看有啥用?你能从他的眼里读出他的奥秘吗?”在他们看来,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我觉得这话确实有道理,所以注意去细读每一双眼睛。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课文《守财奴》一课结尾,写葛朗台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他的钱财,叮嘱女儿欧也妮要“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接着是作者的一句议论结束课文:“这最后一句证明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这一句议论给读者留下一连串的疑问。  相似文献   

13.
中师文选第六册《守财奴》一文中有这么一句:“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上帝呀,救救我们!’”这个句子的表达不很妥贴,特此商榷。  相似文献   

14.
一教师上《守财奴》一课,在认真分析了葛朗台心理畸变的原因、时代特点、社会因素和阶级本质后,他又从主人公生活经历的角度去分析,认为葛朗台曾经当过箍桶匠,生活在社会底层,体验过艰苦的生活,尽管囤积居奇使他发了家,但跟那些继承万贯家财的纨(?)子弟毕竟不同。正因为如此,葛朗台才最了解金钱的价值,懂得珍惜财富。因此他的贪婪吝啬乃至对金子的狂热追求,都是自然而然的、可以理解的。教师启发学生从两个不同角度去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结果,葛朗台变得不像先前那么面目可憎了,作为一个有  相似文献   

15.
莫里哀塑造的阿尔巴贡的形象,是法国文学中最著名的典型形象之一。几个世纪以来,这个名字在全世界人民心目中已成为“悭吝”的同义语和代名词。阿尔巴贡和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老头,都是“爱钱如命”的人,他们身上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但又具有不同的个性。阿尔巴贡出现在十七世纪六十年代,他是一个只知道放高利贷、“用积累商品的办法贮藏贷币”(马克思语),而不懂得把商品当作资本来增殖的旧式守财奴。葛朗台“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叶,他懂得钱币  相似文献   

16.
我一直喊他“小葛朗台”。 如果不是确定他是我亡夫的亲生儿子,我真怀疑他是葛朗台的N世玄孙,否则,小小年纪的他怎么会那么吝啬?  相似文献   

17.
在《守财奴》这篇节选自《欧也妮·葛朗台》的小说中,作家巴尔扎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贪婪、吝啬、凶狠、虚伪、狡诈的守财奴形象——葛朗台。“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著狂”,为了获得金子,他可以进行任何肮脏的交易。在他看来,“人生就是一件交易”。本文写了他人生最后的四笔交易。第一笔交易:用一百金路易换取妻子的原谅和女儿的信任。当葛朗台知道妻子死后,女儿将继承部分财产时,他感到“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于是,他决意巴结、诱哄女儿,使她放弃继承权。然而“看到金子,占有金子”的执著与狂热,使老葛朗台在上楼看到金梳妆…  相似文献   

18.
赵群 《文学教育(上)》2008,(16):126-127
我在教授《守财奴》课后练习第一题时(“有人说,葛朗台为了金钱,逼死了妻子,葬送了女儿的一生,是可恶的;又有人说,葛朗台做了一辈子金钱的奴隶,是可悲的。对此,你怎么看?”),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体现出市场经济发达、开放的特区孩子们的独到视角。作为同为市场经济环境中产生的人物,欧也妮·葛朗台这一先前备受诟病的人物形象现在得到了学生较多的同情和理解。  相似文献   

19.
何建军 《福建教育》2006,(11A):21-22
在一次小学毕业生语文素质测试中,有这样一道题:用“心急如焚、心满意足、因为……所以……”各写一个句子。相当一部分学生围绕“学习、考试、成绩”来答题,如,“上次,我的语文测试成绩不理想,我爸爸心急如焚。”“每次考试我只要能达到85分,我妈妈就心满意足了。”“因为我平时学习不够认真,所以这次考试我没有把握。”造句教学本应流光溢彩,答案本应丰富多彩,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造句的答案“清一色”、“千句一律”?  相似文献   

20.
刘刚建 《求学》2004,(6):63-64
在足球场上,“乌龙”是一个很让人伤心欲绝的词,因为,使力气的是自个,得分的却是别人,因此施大爷的那句经典名言可能还要加上一句:“看清楚再踢。”高考也就是一场足球赛,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雪亮的眼睛和平和的心态,下面就教你几招,摆平考场“乌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