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红楼梦》中的伏笔与众不同,颇具特色,是其艺术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角度,这些伏笔又可分为预示、预铺、预设。《红楼梦》之第五回用《红楼梦》曲、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画像及判词对小说主要人物之命运遭际、小说故事情节及结局做了非常集中的预示;刘姥姥一进、二进大观园是其三进大观园见证贾府衰败的预先铺垫;贾芸、小红则是作者预先设置的八十回后的重要人物。这些伏笔各有特色,共同作用,与其他艺术手法一道,使《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煌煌之作。  相似文献   

2.
伏笔是一常用写作技巧。在《逾矩的罪人》中劳伦斯用物品、色彩、形容词作伏笔 ,用自然界的景、物做伏笔 ;此外 ,人物的对话、行为甚至下意识都被他用作伏笔。劳伦斯的伏笔强化了主题、加深了人物性格的刻划 ,更为小说人物的悲剧结局增添了色彩。  相似文献   

3.
4.
铺垫与伏笔是文学作品中结构情节的两种表现手法。铺垫是对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伏笔是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可以说是"显性"的;而伏笔言语不多且有隐含性,可以说是"隐性"的。  相似文献   

5.
伏笔是叙事类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但是要运用得巧妙并不容易。本文从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取几个伏笔妙用的例子,略知赏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莫泊桑是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项链》以其出人意料的结局安排而令读者欷歔不已,欷歔之余我们不能不叹服作家伏笔艺术手法的娴熟运用。  相似文献   

7.
8.
对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来说,最值得欣赏的点在哪里呢?有人说是杀陆虞侯时的痛快,有人说是情节的曲折和巧合。两者都有道理,但又没说到点子上。笔者认为,还是其伏笔最值得咀嚼和回味。因为痛快和巧合,都只是伏笔的效果,都是伏笔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张翅 《学语文》2002,(3):14-14
伏笔作为一种写作技法,是指作者在文章的前面为后面要讲的内容预先提示或暗示一下,是一种有计划的“埋伏”,目的是使读者对下文出现的内容不感到突然。《左传》的作者在谋篇布局时,主要通过蕴伏笔于记言和叙事之中,前伏后应,既渗透了自己的主观意图,也融入了自己的写作风格,使得整部作品结构谨严,脉络清晰。《(肴殳)之战》就是其中的显例。  相似文献   

10.
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本文多次地重复推出林冲“把花枪挑着酒葫芦”的特写镜头。作者用意何在?几经揣摩,笔者认为这只橘黄葫芦的屡屡点染,是为故事的高潮——林冲奋起杀敌作铺垫的伏笔。其铺垫作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11.
外国文学鉴赏中,小说的鉴赏是关键的部分,而小说的三要素中情节尤其需要巧妙安排。莫泊桑的《项链》是经典短篇小说,其故事情节波澜起伏,铺垫伏笔暗藏,尤其是结尾出人意料,悬念顿生,余味无穷,引发读者节节赞叹。  相似文献   

12.
谢仁敏 《柳州师专学报》2004,19(2):19-20,37
《左传》中的伏笔大多以一些不大起眼的小事件为契机,揭示出大事件发生的根源或背景。其中预言、梦境、灾异、卜筮等都是伏笔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伏笔在结构文章、推进情节、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陈敏 《初中生辅导》2009,(35):13-15
"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例如,冰心的作品《小桔灯》的第一自然段,特意交代竹凳、墙上的  相似文献   

14.
倪丽霞 《文教资料》2009,(27):20-21
文中所说的"伏笔",是篇章修辞的一种,是情节性作品中常用的一种结构技巧,伏笔宜轻、宜隐、宜淡.即不动声色、不露痕迹.文章结合多个颇有说服力的例子,提出了运用"伏笔"的具体的技巧方法.  相似文献   

15.
因事明理的文章,理由事发,事为理叙。它讲究事与理、叙与议的浑然一体,不着斧痕。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正是这样的一篇妙文。作者在简明平实的叙事中为议论巧设埋伏,看似闲笔处却尽显匠心,真正做到了事理、叙议的  相似文献   

16.
马志伦 《学语文》2014,(2):14-16
正司马迁在写人物传记时善用伏笔与照应,故而使文章能首尾圆和、条贯统序,收入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便是很好的一例。  相似文献   

17.
铺垫和伏笔都是记叙文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在某种程度上两者有相同之处,都有为下文服务的目的。所以经常有教师在教学时把两者混为一谈。但是笔者认为,两者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还是略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有“草蛇灰线,浮脉千里”的说法,它是指文章处处埋伏笔,使前后照应、环环相扣的写作技巧。《斑羚飞渡》是一篇动物小说,虽然精短,却能巧用“草蛇灰线”,前呼而后应,使文势曲折而有波澜,成功刻画了镰刀头羊这个充满魅力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中的名篇 ,文章以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以叙事来展示人物性格。通过描写郑庄公与其弟为争夺权利而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 ,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性。  相似文献   

20.
世界文学长廊里,文学大师层出不穷,各有各的风格,写文章的技巧却是共通的。欧·亨利以擅长小说结尾闻名遐迩,美国文学界称之为“欧·亨利式的结尾”。他的文章结尾之所以能有这样的魅力,其中一个重要技巧是他善于戏剧性地设计情节,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勾勒矛盾,最后在结尾处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令人拍案称奇。这主要得力于伏笔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