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语文学科在中职学校是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古今中外优秀的传统文化都蕴含其中.在语文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重要意义.本文从语文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意义、现状以及实施策略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努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大思政"育人格局,为夯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  相似文献   

2.
黄国珍 《教师》2022,(33):21-23
社会的发展需要职业院校培养懂技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在现有中职教学中,存在教学效率低、思政内容不丰富、教学方法与考评形式单一等问题。为此,文章作者构建了基于课程思政的中职语文教学新模式,结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要求,从文本内容、思政元素、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多方面提出改革路径,以期提高教学改革效率及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课程思政导向下中职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对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有针对性、实效性地抓好语文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工作,把思政元素融入中职语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终使学生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在中职语文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以课程思政导向为教学依据,有效地将思政知识渗透在语文课堂上,帮助学生提升其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形成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念。教师在推动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避免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脱节或是语文课堂被异化为德育课堂等现象。在课程思政导向下,教师应注重挖掘中职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政知识,实现课程思政导向下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改革。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职业学校全面开展课程思政的背景,论述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提出中职语文教师应立足教材分析,对教育教学内容和步骤做整体设计,并在阅读与欣赏中开展思政教育、在表达与交流中夯实思政教育、在综合实践中巩固思政教育,旨在探索中职语文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途径,发挥中职语文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6.
中职教育是国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育组成部分。“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为中职教育指明了方向,中职学生处于青春期和思想性格形成期,在课程教学中充分融入思政元素尤为重要。中职语文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决定了其作为中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践行的重要阵地的地位。结合中职语文教学实际,提炼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分析海南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所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完善思政元素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包丽群 《广西教育》2023,(26):116-119+136
本文基于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现状的分析,论述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思政观念的方法,阐述中职语文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中小说篇目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以《项链》为例具体分析采用“一点二线三阶段六环节”教学方式在小说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的策略,并反思教学过程,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8.
教书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思政教育融入教学过程,潜移默化地实现育人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中职生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意义重大。中职语文课堂在思政教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章探究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试图摸索出学科知识教学和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是努力提高语文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专业素养;发挥教材“文以载道”的思想启迪作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寓教于学”性;借助新媒体,传播语文课堂教学的正能量;真实有效地开展思政教育类的语文教学活动;结合时事,利用社会新闻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是指以建立全员、全程、育人格局的方 式,将各种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同行,形成一种协同作用,把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我国 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数以亿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 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更要增强实施课程思政的 自觉性和主动性。对中职学生实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一个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邝雯怡 《教师》2022,(31):21-23
教育事业是党的重要事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存的特性,为其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便利。为更好地满足国家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文章作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思维等方面分析了目前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所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改革措施和实施策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改变“学科教学”与“思政教学”分离的观念,通过精研教材文本、开展实践活动、拓宽教学思路等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发掘教材中的思政资源,实现“教学”与“思政”同向同行,最终形成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对相关研究进行了述评,然后分析了中职音乐教学中课程思政融入的必要条件和中职音乐教学中课程思政融入面临的挑战,接着提出了中职音乐教学中课程思政融入的实践路径,最后论述了中职音乐教学中课程思政融入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徐蔚 《广西教育》2020,(6):30-32
本文分析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优势,针对中职语文教学中没有充足时间进行思政渗透、缺乏"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导、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教育需求等问题,提出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措施:构建"1+N"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教师团队、挖掘中职语文蕴含的思政"触点"、构建"课前、课中、课后"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王青 《成才之路》2012,(13):96-96
文章依据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口语教学、注重应用文教学、加强礼仪教育等方面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4.
王欣 《教师》2023,(1):21-23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的方向和方法应发生转变,教师应将思政教育和语文教学融合起来,培养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和优秀道德品质。文章作者以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素材为例,从反复诵读、文本细读、知人论世和精选主题四个主要角度,对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设计展开分析,以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于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诗人的饱满情感产生共鸣,进而形成强烈的家国情怀,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树立远大抱负,最终体现课程思政理念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是中职教育构建“三全育人”教育格局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引领价值观念。本文围绕将思政教育渗透于中职语文教学的主题展开研究,分析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价值,基于实践层面结合教学案例提出具体的教学措施。希望通过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意识、精选思政教育元素、转变课程教学模式和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在中职语文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同步发展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语文课教师应将语文教学与课程思政紧密融合,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高职语文课内容与思政理论具有共通性,语文课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中国文学历来有文以载道的传统,高职语文融入课程思政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为加强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课程思政的理论水平,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采用多元灵活的教学手段,院校也需要完善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李瑛 《教师》2022,(27):27-29
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各学科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政教育。中职语文课程历来就承担着重要的“寓德于教”的任务,在当前课程思政改革的要求下,中职语文课程教师更要将思政教学有效渗透到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此,文章主要阐释了当前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可行性,针对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着重提出了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有效教学的策略,以期提高中职语文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度。  相似文献   

18.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作为中职阶段二年级教学内容,具有容量大、主题宽、人文性和思辨性强的特点,侧重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是实践大思政课的沃土,但其课程思政的教学现状并不令人满意.该模块的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设计应基于学情进行调整,遵循学科教学规律,并围绕思政主题,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重构学习资源.通过此类教学改革,语文课程...  相似文献   

19.
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树立立德树人育人理念,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让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提升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鉴于此,本文基于课程思政视阈,对如何开展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宋海燕 《亚太教育》2023,(3):122-125
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在中职语文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势在必行。中职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技能,还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借助信息化平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于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