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在讲授《师说》对,总觉得课文中的“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主’”一句话的标点很别扭,与作者的思想相去甚远。于是我查阅了有关选本,发现有这样四种情况。①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所收韩愈的《师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隋树森同志编辑 注释的《古代散文选》亦如此),有一处编者是这样标点的: 问之,士大夫之族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 盛则近谀。” 古文是没有标点的,我以为如此标点不符合作者原意,似乎改成这样为好: 问之,士大夫之族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 足羞,官盛则近谀。(去掉删节号也可。) 就是说不把“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这句话看作是士大夫的话,而看作是作者韩愈 的分析评论,所以应该放在引文之外。  相似文献   

3.
新编高中语文第二册《师说》一文中有一段话的标点值得商榷:……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这段文字中的引号范围有误。从文意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两句应该在引号之外,原因是放在引号之内这两句的主语指代不明确。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课本对这两句的注释:  相似文献   

4.
部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二十五课《师说》中有这么几句话: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是羞,官盛则近谀。”我们认为把“位卑则是羞,官盛则近谀”放在引号内是错误的。因为年相若、道相似两句是引述不愿从师人的借口,而位卑、官盛两句则是作者对上述错误认识的概括,不是直接引用,所以后半个引号应移至“道相似也”后面。“也”后的逗号也应相应地改为句号。  相似文献   

5.
高中教材第一册将《师说》第二段中“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四个分句放在一个引号内,作为士大夫们的答话,这样标点值得商榷。后面两个分句是士大夫的话吗?否!理由是:①前后语意不连贯。这里作者引用士大夫的话,是以此说明他们“曰师曰弟子云者,群聚而笑之”的原因的:因为他们彼此间年龄大小相仿,闻道多少相近,这样的人之间的关系不应存在着老师与弟子的关系。到此,问题已经得到了明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6.
干开华《〈师说〉的一处标点商榷》(载《语文知识》1995年第3期)认为,《师说》中“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两句应该放在引号之外,原因是放在引号之内这两句的主语指代不明确。其实,这两句的主语相当明确,即承前省略的第一个“彼”,而这个“彼”指代的是前面提到的“师”。全句的意思是:“老师跟学生年龄相近,闻道相似,[老师]地位低[学生]就足以感到羞耻,[老师]官  相似文献   

7.
<正>在唐代,士大夫之族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士大夫之族的这种错误的观念,写了《师说》。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云:“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不谐流俗的精神。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师说》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  相似文献   

8.
韩愈是中唐“古文运动”的旗手,他倡导,文章要师从先秦两汉,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而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特别主张“言贵创新,词必己出”,“唯陈言之务去”。《师说》一文不仅观点震耳发聩,内容精深厚达,而且语言多彩多姿,富于变化,为当时的文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很能反映出韩愈文章的语言艺术特色。 1.整散变化。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使语言奇偶互现,错落有致。散句有长短之差,长则十一二字,短则二字;整句也有宽严之别,“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体是四字,但又不受刻板的“四字句”限制,而是从文意和语气出发,做了灵活的变通。“住卑则足着,官盛则近谀”。则是比较工整的对偶句。  相似文献   

9.
继《语文知识》2005年4期《标点误用三例》一文指出人教社新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的三处标点误用之后,笔者也发现了几处有待商榷的标点。  相似文献   

10.
《劝学》《师说》作为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具有典范意义。以《劝学》《师说》论证特色为突破口,在比较中寻找论证差异,在聚焦中提升思维深度,在写作中实现思维跃升,以此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教材《谏太宗十思疏》第二段有两处标点值得商榷。教材原及标点是:  相似文献   

12.
中学、中师的语文课本都把元曲《高祖还乡》作为必修课文选入。但教材的注释有几处很值得商榷。(一)[社长排门告示]……社,古代地方区域的单位,或以二十五家为一社,或以六方里的地方为一社,社长相当于村长。按周制,说以二十五家为一社,对。但是说“以六方里的地方为一社”,则不对了。《周礼》:“方六里为社。”《管子·乘马》也说:“方六里,名  相似文献   

13.
张磊 《教学与管理》2014,(10):55-56
正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中的课文《劝学》[1]节选自《荀子·劝学》,课文节选的句子都是脍炙人口的佳句。但是,在教学中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一、《劝学》一文字词补释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中的课文《劝学》为切入点,就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普遍忽略的三大问题与编者商榷。  相似文献   

15.
<正>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劝学》《师说》的“学习提示”部分这样提示:“阅读时,要注意联系作者的思想主张和写作背景来理解文章的观点,分析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这强调了要开掘出荀子《劝学》、韩愈《师说》“议论的现实针对性”。只有全面而非片面、深刻而非肤浅的阐述,才能契合本单元学习任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要求。笔者试着来阐释此问题。  相似文献   

16.
<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人教版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二段有两处标点值得商榷.教材原文及标点是:  相似文献   

17.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传统古文名篇,现选作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今就编选中的几个问题分述如下。首先是原文标点有一处似可商榷。以“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后面的文字断句为“: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见《语文》初中第二册204页)经反  相似文献   

18.
杨猛 《语文知识》2001,(2):F003-F004
《包身工》是三十年代最著名的报告文学之一,是著名戏剧家夏衍先生的代表作,选入高中语文教材时,作者和编者都曾作过一些改动。金无足赤,山东侯振海、邵玉霞二同志在《名篇瑕疵刍议》(《语文知识》2000年第4期)中指出了《包身工》一文的一个病句:“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候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其中“继续”一词宜改为“持续”。今仔细研读该文,发现标点和词句尚有数处值得商榷,特指出以供参考。 1.标点错误①一个“东洋婆”(日本女人)走过来了,“拿摩温”为着要在主子  相似文献   

19.
中等专业学校各类专业通用语文教材(1994年版)第一册认为《师说》的中心论点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我觉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讲的是择师的标准,但从作者写作《师说》的背景、目的和全文内容看,作者主要论述的是“为学必须从师”的观点,提倡的是“尊师重道”的风尚。首先从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和目的来看,这是一篇抨击时弊的文章。当时一些仕禄之家的子弟,可以世袭为官,他们自己不从师学习,还反对别人  相似文献   

20.
张淑芬 《成才之路》2010,(15):47-47
《蒈刿论战》是有口皆颂、千古流传的美文佳篇,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无不进射出璀璨的光辉,许多语文教材都选编了这篇文章,但一些教材对该篇文章的标点断句尚有值得商榷之处。在此,我仅就文章的两外断句错误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