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2幂的自然数分拆成若干个连续自然数之和的问题已被文[1]解决,本文经过类比研究。得到了自然数分拆成若干个连续奇数之和的充要条件及与此分拆问题相关的一些主要结果。  相似文献   

2.
平面内 ,如果用若干个边长相等且有一个公共顶点的正多边形将公共顶点周围既无缝隙 ,又不重叠地全部覆盖 ,那么所得到的图形叫做以这个公共点为顶点的基本镶嵌 .若k个正多边形组成一个基本镶嵌 ,则它们的内角之和必须等于一个周角 .假定它们的边数分别为n1 、n2 、…、nk,则(n1 -2 ) 180n1 + (n2 -2 ) 180n2 +… +(nk -2 ) 180nk =3 60 .整理 ,得1n1 + 1n2 +… + 1nk =k-22 .不妨设n1 ≤n2 ≤…≤nk.由于正多边形最少有 3条边 ,所以n1 ≥ 3 ;由于正多边形的内角α满足 60°≤a <180° ,3 60°60° ≥ 3 60°α>3 60…  相似文献   

3.
1 数学归纳法所谓“数学归纳法”是证明一个与自然数n有关的数学命题时 ,所采取的一种证明方法。其具体步骤 :( 1)验证n取第一个值n0 时 (如n0 =1、2或 3)命题成立 ;( 2 )假设n =k(k∈N且k≥n0 )时结论正确 ,并且在此假设条件下 ,当n =k +1时结论也正确。则原命题正确。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数学归纳法。如证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 - 1)d证明 :( 1)当n =1时左边 =a1右边 =a1+( 1- 1)d =a1等式成立( 2 )假设当n =k(k∈N且k≥ 1)时an=a1+(k - 1)d则当n =k +1时ak +1=ak+d =a1+(k - 1)d +d=…  相似文献   

4.
自然数分拆成若干个连续奇数之和的分拆种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给出了自然数分拆成若干个连续奇数之和的分拆种数的计算公式 ,并就其应用进行了举例  相似文献   

5.
自然数的平方和∑nk =1k2 =16 n(n 1) ( 2n 1)有多种证明方法 ,除了用数学归纳法、变换数学公式、组合恒等式等证明外 ,还可以构造模型来证明 .模型 1 分析求和数 ,k2 (k =1,2 ,… ,n)表示k个k之和 .12 2 2 … n2 形式整齐 .作一等边三角形 ,将各边分成n - 1等份 ,过分点作另两边的平行线 ,可以得到 1 2 … n =12 n(n 1)个分点 .将求和数摆到三角形各交点上 ,k2 摆在第k行的k个位置上 ,表示k个k之和 (图 1( 1) ) .旋转此三角形数阵得到另两个三角形数阵 (图 1( 2 )、1( 3) ) ,每一线段上的数字顺序成等…  相似文献   

6.
第 3 0届IMO训练题中有一道试题 :对满足x2 +y2 +z2 =1的正数x、y、z,求x1 -x2 +y1 -y2 +z1 -z2 的最小值 .安振平先生将其推广为[1] :已知ai ∈R+(i =1 ,2 ,… ,n ,n≥ 3 ) ,∑ni=1an - 1i =1 .则 ∑ni=1an - 2i1 -an- 1i≥ nn -1n - 1n .受其启发 ,笔者发现可将其进一步推广为 :已知ai∈R+(i=1 ,2 ,… ,n ,n≥ 3 ) ,α1、α2 、k∈N ,c>akα2i ,且∑ni=1aα1+α2i =n ck +1α1+α2kα2 .则∑ni=1aα1ic-akα2i≥ nkck +1α1-kα2kα2 .证明 :令xi=aα2i(c …  相似文献   

7.
文 [1 ]中的定理 1推广了印度数学家J·V·chaud hari和M·N·Deshpande在 1 996年 2月发现的“漏网之鱼”这一规律 ,回答了戴宏图先生提出的问题[2 ] ,也推广了美国俄亥俄州数学家OwenThomas在 1 996年 9月所获得的结论[3] ,定理 2和定理 3各自又得到了一类有趣的连续数组 .本文通过两个定理将文 [1 ]中k2 的有关性质推广到kn.设k是一个t位自然数 ,即 1 0 t- 1≤k <1 0 t,若n∈N ,那么 1 0 n(t- 1) ≤kn<1 0 nt,kn=m1·1 0 (n- 1)t m2·1 0 (n - 2 )t m3·1 0 (n- 3)t … m…  相似文献   

8.
引理[1]  设整数X≥ 2的标准分解式为X =x1t1·…·xntn,则对k∈N :(1 )Xk 互异因数恰有 (kt1 1 )·…·(ktn 1 )个 ;(2 )其中 ,满足X′|Xk,且 (X′,XkX′) =1的为 2 n个 ,且X′ =Xk1,XkX′=Xk2 (X1X2 =X ,(X1,X2 ) =1 ) .定理 1 对奇数X≥ 3 ,(1 )Xk 恰有 [12 Πni=1(kti 1 ) ]([x]表示x的整数部分 )组平方差分拆数 :y =12 | XkX′-X′| ,z =12 (XkX′ X′) ,(X′|Xk) ,即Xk=z2 -y2 ;(2 ) (1 )中满足 (x ,y ,z) =1的 y、z恰有 2 n - 1组 ,且可表示为 y =12 …  相似文献   

9.
几个连续自然数所构成的数列,是一个以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根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知,最小数为m(m≠0,下同)的n个连续自然数的和为Sn=nm+n(n-1)2.(1)最小数为m的n个连续自然数的积记为Tn=m(m+1)(m+2)…(m+n-1).(2)本文对几个连续自然数的和与积的一些性质做一点探讨.关于这些性质,我们或者给出证明思路,或者只给出结论,其详细的证明留给有兴趣的读者去完成.1连续自然数之和的性质性质1两个连续自然数之和是奇数.性质1显然成立.由性质1不难推出:任意四个连续自然数之和(两个奇数之和)一定是偶数.进一步有:任意4n(n∈N+)个连续自然数之和一定是偶数.  相似文献   

10.
[1]中介绍了自然数的连续分拆的概念(即将一个自然数分拆成若干个连续自然数的和),并给出了自然数可连续分拆的充要条件.本文再讨论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对每一个确定的自然数n,它有多少个不同的分拆方式?如何求出所有不同的分拆? 2.对于给定的自然数r,怎样判断自然数n是否可分拆成r个连续自然数的和? 为了讨论问题方便,我们先将[1]中的充要条件改述成如下的定理1,并给出一个新的简单证明.  相似文献   

11.
正一、利用公式C0n+C1n+C2n+C3n+…+Cn n=2n求和1.直接利用公式例1求和C1n+C3n+C5n+…解由于奇数项之和与偶数项之和相等,因此奇数项之和等于所有项之和的一半.所以C1n+C3n+C5n+…=1/2×2n=2n-1.2.由公式Cr n=Cn-r n进行转化例2求和1+2C1n+3C2n+…+(n+1)Cn n.解设S=1+2C1n+3C2n+…+(n+1)Cn n,其倒序和为S=(n+1)Cn n+nCn-1n+…+2C1n+1.考虑到Cr n=Cn-r n(0≤r≤n),将以上两式相加得2S=(n+2)C0n+(n+2)C1n+…+(n+2)Cn n=(n+2)·2n,所以S=(n+2)·2n-1  相似文献   

12.
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不等式问题 ,数学归纳法是首选 ,但完成 p(k+ 1 )的证明却是难点 .笔者收集了部分以证明不等式为出发点的高考题 ,发现它们均可以用数学归纳法完成 ,而且用分析法完成 p(k+ 1 )的证明 ,方法朴实简单 ,易于掌握 ,堪称通法 .例 1  (1 992年“三南”高考题 )求证 :1 + 12 + 13 +… + 1n<2n(n∈N ) .证明  (1 )当n=1时 ,左边 =1 <2 =右边 .不等式成立 .(2 )假设当n=k时 ,不等式成立 ,即1 + 12 + 13 +… + 1k <2 k ,那么  1 + 12 + 13 +… + 1k+ 1k + 1  <2 k+ 1k + 1 .现在只需证明2k+ 1k+ 1 <2 k+ 1…  相似文献   

13.
我们把 1的任何一个n次方根叫n次单位根或单位根 (n∈N) .以单位根为背景的题目是数学竞赛的热点内容 .1 n次单位根的常用性质设n个单位根为ε0 ,ε1,ε2 ,… ,εn-1,其中ε0 =1,εk =cos2kπn +isin2kπn =εk1(k∈N)则有(1) |εk| =1;(2 )εk·εj =εk+ j(k、j∈Z) ;(3) (εk) m =εmk(m∈Z) ;(4) εk =εn-k;(5 ) 1+ε1+ε2 +… +εn-1=0 ;(6 ) 1+εm1+εm2 +… +εmn-1=n (n|m)0 (n m) .2 应用例 1  (2 0 0 1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题 )若 (1+x+x2 ) 10 0 0 的展开式为a0 +a…  相似文献   

14.
对于数列型恒等式和不等式的证明 ,通常都采用数学归纳法 ,但如果用构造数列的方法来证明 ,往往更简洁 ,并且也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1 “a1 a2 a3 … an ≤Sn(或≥Sn)”型对这种类型的恒等式和不等式 ,可以构造数列{bk} ,使得bk =Sk-Sk- 1(规定S0 =0 ) ,这样 ,b1 b2 b3 … bn =(S1-S0 ) (S2 -S1) (S3-S2 ) … (Sn-Sn- 1) =Sn.对k∈N ,如果有ak ≤bk(或ak ≥bk) ,那么a1 a2 a3 … an ≤Sn(或≥Sn)成立 .例 1  (1993年全国高考题改编 )证明 8· 112 · 32 8· 232 · 52 …  相似文献   

15.
《数学方法与解题方法论》第 130页有这样一个命题 :形如 aa…aan个bb…bbn个(a≠ 0 ,a,b∈ { 0 ,1,2 ,3,… ,8,9} ,n∈ N* )能够表示成两个连续自然数的乘积的充要条件是 a=1,b=2 .笔者经过仔细的证明 ,发现此命题是错误的 ,应修正为 :形如 aa… aan个bb… bbn个的自然数 (a≠ 0 ,a,b∈ { 0 ,1,2 ,3,… ,8,9} ,n∈N* )能够表示成两个连续自然数的乘积的充要条件是 a=1,b= 2或 a=4 ,b=2或 a=9,b=0 .证明  (必要性 ) :aa…aan个bb…bbn个(n∈N* )=(1+10 1 +10 2 +… +10 n-1 )× 10 na+(1+10 1 +10 2 +… +10 n-1 ) b=(1+10 1 +10 2 +… +…  相似文献   

16.
成果集锦     
一个有趣的同期数阵设n1 为自然数n的各位数字之和 ,nk 为nk -1 的各位数字之和 ,k =2 ,3,… .若 0 <nk<9,则记T (n)=nk,于是有n≡T (n) (mod9) ,0 <T (n) <9,易证[1 ] :引理 1 若m≡n(mod9) ,则T(m) =T(n) .引理 2 设k ,l∈Z-,u ,v∈N ,v≥ 2 ,则T( ( 9k u) 6l v) =T(uv) .记T(nm 1 ) =xmn(m ,n =1,2 ,3,4 ,… ) ,则称{xmn}为“自然数方幂的数码和数阵 ,它有如下有趣的性质 (请读者自行写出观察 ) :定理 1 数阵 {xmn}的行、列数列都是周期数列 ,周期分别是 9和 6 .由此 …  相似文献   

17.
有这样一道习题 (新编高中数学配套练习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用书 6 4页 ) :一个等差数列共有 2n + 1项 ,其中奇数项之和为 30 5 ,偶数项之和为 2 76 ,则n + 1项是 (   ) .(A) 31   (B) 30   (C) 2 9   (D) 2 8.咋一看 ,答案选 (C) ,似乎正确 !因为该等差数列共有 2n+ 1项 ,设其奇数项之和为S奇 ,偶数项之和为S偶 ,则a2 +a4 +a6 +… +a2n- 2 +a2n =S偶 ,①a1+a3+a5+… +a2n- 1+a2n+1=S奇 .②① -②得  (a2 -a1) + (a4 -a3) + (a6 -a5) +…+ (a2n -a2n- 1) -a2n+1=S偶 -S奇 ,即  nd-a2…  相似文献   

18.
设n个数据x1,x2 ,… ,xn 的平均数为x ,则其方差为s2 =1n[(x1-x) 2 +(x2 -x) 2 +… +(xn-x) 2 ]=1n[(x21+x22 +… +x2 n) -1n(x1+x2 +… +xn) 2 ]显然s2 ≥ 0 (当且仅当x1=x2 =… =xn=x时取等号 )。应用这一公式 ,可简捷、巧妙地解决一些竞赛试题中的最值问题 ,例说如下 :1 求函数的最值例 1 求函数 y=3x+1 -3x的最大值。(1 984年上海市中学生数学竞赛试题 )解 ∵ 3x、 1 -3x的方差是s2 =12 [(3x) 2 +(1 -3x) 2 -12 (3x +1 -3x) 2 ]=12 (1 -12 y2 )≥ 0 ,∴ y2 ≤ 2 ,故ymax=2。例 2 求…  相似文献   

19.
一、选择题 :1.已知函数f(x) =x2 - 2mx +4 +2m的定义域是R ,值域是 [1,+∞ ) ,则实数m的集合为 (   ) .A .{m|- 1≤m≤ 3}  B .{m|1- 5<m <5}C .{- 1,3}  D .{m|m <1或m >3}2 .要使函数 f(x) =ax2 +(a - 6 )x +2对一切正整数x都取正值 ,其充要条件是 (   ) .A .a =3  B .2 <a <18  C .a >2  D .以上都不对3.对每一对实数x ,y,函数 f(x)满足 f(x +y) - f(x) -f( y) =xy +1,且f( 1) =1,那么满足f(n) =n(n≠ 1)的整数n的个数共有 (   )个 .A .0  B .1  C .2  …  相似文献   

20.
关于自然数的命题大都可以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 ,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恰当地运用归纳假设 ,证明n =k+ 1时命题的正确性 ,即由n=k时成立的命题过渡到n =k+ 1时也成立 ,这也正是证题的难点所在 .所以在具体证题时应强化目标意识 ,运用技巧进行有效的过渡和转化 ,达到证题的目标 .本文就此问题谈谈几种常用的过渡策略 .1 思前想后找联系我们既要盯着目标 ,即n =k+ 1时的结论 ,也要顾及n =k时的假设 ,打通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后就容易过渡了 .例 1 已知 f(n) =1+ 12 + 13+… + 1n  (n≥ 2且n∈N) ,求证 :n+ f(1) +… + 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