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125份柑桔属、枳属、金柑属和指来檬属种质资源的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同工 酶(GOT)。新发现了GOT-1的两个等位基因B和C。宽皮柑桔的GOT同工酶颇为一致(仅两个例 外),表明可能有共同的起源。酸橙的GOT同工酶较复杂,可能有多种起源,其中朱栾和小红橙的起 源可能与宜昌橙或香橙有关。在单胚种柚中发现了6种GOT基因组合。宜昌橙存在着两种GOT同工酶类型。本文讨论了甜橙、酸橙、葡萄柚、香橙、柠檬等种类的可能起源。  相似文献   

2.
达赉湖野生东北雅罗鱼LDH、MDH和SOD同工酶酶谱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了雅罗鱼的脑、肝、心、肌、眼等五种组织器官的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和超氧化岐化酶(SOD)同工酶的酶谱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组织中同工酶带各不相同,存在着较明显的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翁醒华  周姚宇 《科技通报》1995,11(2):102-106
以二叶期水稻的两个不育系和相应保持系以及由三个恢复产生的6个组合的杂种F1代共13个品种的叶绿体为材料,采用聚丙烯酰胺薄层等电聚焦电泳法,分析了酯酶(Est),过氧化物酶POD,细胞色素氧化酶Cyt的同工酶谱,结果如下:(1)酯酶同工酶出现19条酶带,基本酶带6条,F1中出现了偏父本杂交型,完全互补型,父本显性型和父本部分显性型四种类型酶谱。(2)过氧物酶同工酶显示30余条酶带。A区有5条酶带仅见  相似文献   

4.
对成熟后的龙葵鲜果及冻果中保护酶系进行测定分析,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的酶活力,进而对成熟后的龙葵鲜果及冻果中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比较了鲜果与冻果抗氧化酶系的抗氧化能力的差别,从而更全面地研究了龙葵果实,为其他植物体内保护酶系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用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了胡桃属Juglans L.10种植物80份材料的过氧化物同工   酶,共出现16种酶谱。  种内酶谱多态,但酶带间的差异小于种间酶带差异。用“酶谱距离”   及特异酶带可将10个种分成4组,与胡桃属分类基本吻合。  黑核桃组的酶带最多。胡桃楸   次之,核桃及灰核桃最少。根据同工酶的产生与进化的关系,可认为黑核桃与胡桃楸比核桃、  灰核桃进化。胡桃属内平均“酶谱距离”为0.52,推测该属应发生在晚白垩纪到古新世。  相似文献   

6.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了柑桔属及其5个近缘属108个生物型的过氧化物酶、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四唑氧化酶,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6一磷酸葡萄糖变位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苹果酸酶以及酯酶等8种酶系统同工酶。  比较了属间,种间的酶谱差异。 运用数量分类学的原理及方法,对柑桔属、金柑属,枳属的同工酶资料进行了相异性类平均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属之间,酶谱差异十分明显,各属都有独特的酶带。根据同工酶及形态分析结果,提出将柑桔属分为大翼橙亚属,宜昌橙亚属和柑桔亚属共包含七大类的观点。 富民枳可作为枳属一新种看待,它是联结枳属与柑桔属的桥梁。小果类桔是宽皮柑桔的原生类型;中国原产宽皮柑桔的代表以马鼻桔或细皮狗屎柑为佳。柑的来缘中有两条途径,即桔与甜橙的杂种以及桔的单元演化。依据同工酶研究结果,认为长寿金柑是金柑属与柑桔属的属间杂种;温州蜜柑来源于黄岩本地广桔的实生变异;香橙系宽皮桔与宜昌橙的杂种;酸橙则可能是柚与宽皮柑桔的杂交后代;枸橼和宽皮柑桔参与了红(木+黎)檬的起源。最后推测了柑桔类植物的系统发育趋势,初步绘出了演化图。  相似文献   

7.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柏木属9个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表明:属内种 间具有明显的酶谱差异,每个种都有其特征酶谱。并用排序的方法对柏木属9个种酶谱的相 似程度进行了研究,据酶谱的排序结果把9个种分为5个类群。其中:巨柏、西藏柏木、干香 柏、岷江柏木和剑阁柏木为一类群; 地中海柏木、柏木、墨西哥柏木和绿干柏各为一类群,从分 子水平上论证了前人对于柏木属各种间亲缘关系的论述。研究结果还表明,柏木属植物近缘 种间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相似程度的替代与近缘种间的地理替代表现出强烈的映射关系,这 种关系可以用来揭示植物地理替代的规律。柏木属内种间平均酶谱距离为0.75,推测其地质 发生年代为侏罗纪。本文还发现用排序的方法研究同工酶谱可以达到定量比较的水平,在实践中有较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对几种沙生植物 ,亦即羊柴 (HedysarumLaeveF)、柠条 (CaraganaKorshinskiik)、花棒 (HedysarumScopariumF)、沙拐枣 (Calligon ummongoliccumT)、梭梭 (HaloxylonammodendronB)的干种子 (吸涨 2 4小时 )、芽期和苗期进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酶谱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种在同一生长期或同一种在不同生长期的同功酶酶谱均存在明显差异 ;不同种源区的同种或同一品种在同一生长期或不同生长期其酶谱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采用盆栽法考察不同质量浓度的Cd、Zn、Cu、Pb、As 5种重金属复合胁迫对酢酱草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重金属处理浓度梯度的增加,酢酱草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脯氨酸(PRO)含量及谷胱甘肽(GSH)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酶活性逐渐下降。结果表明酢酱草在重金属复合胁迫下能防御性的增加POD酶活性、SOD酶活性、PRO含量及GSH含量以减少逆环境的伤害,而重金属复合胁迫浓度过高则会导致酢酱草抗氧化酶系统受到明显损害,生长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狭叶沙参复合体进行居群(共46个)采样、引种、栽培实验,生物学特性观察,染色体观察 (已发表),杂交、同工酶比较、形态性状的定性定量分析、茎解剖和花粉形态的观察,发现:(1)该 复合体主要进行异花授粉,实生苗第二年才抽茎生花;(2)32个居群的染色体计数表明,在辽宁东部、 辽宁西部(绝大部分地区)和山西霍县的居群都为二倍体(2n=34),而其它地方的居群为四倍体(2n 68);(3)叶的酯酶同工酶的变异大,和一些形态特征,尤其是叶的形态和大小的变异相似,而种子的酯 酶同工酶则相当稳定;(4)通过9个居群的杂交试验,在狭叶沙参和石沙参四倍体居群间得到了一 些F1种子,而辽宁西部二倍体与上述的四倍体居群间的杂交未产生任何F1种子;(5)性状分析(包括 聚类分析与主成份分析)和茎解剖的研究,揭示了它们在叶、果实、花和种子的形态、髓纤维组织的有无、 叶锯齿和花萼裂片齿的有无和多少等形状上的变异幅度,并据此分辨出8个宗。其中辽宁西部的二倍 体宗形态上相当独特,被提升为种的等级。  其余7个宗,根据不同的分化程度被处理为三个种和5个 亚种;(6)运用杂交指数法分析了石沙参和狭叶沙参在太行山一带杂交的可能性;(7)分析讨论了复合体内各类群的起源和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11.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板电泳分析了杨属全部5个组26种又3变种,及其他欧 美杨无性系、人工种间杂种的阳极同工过氧化物酶。实验表明,叶柄和茎的酶谱 相当稳定。整个酶谱分5组。c组酶为整个杨属所共有。b组只限白杨组各种, 而且只有白杨组才缺乏a组各酶带。d组酶带最多、最复杂,充分显示出种的专 一性。根据酶谱可以鉴定种、变种,甚至某些无性系。看来,杨属植物在形态进化的同时,发生了过氧化物酶的分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所谓狭义的忍冬科,包含4族、12属即忍冬族(忍冬属、鬼吹箫属),北极花族(毛核属,糯米条属、六道木属、北极花属、双盾木属、猬实属、七子花属),锦带花族(德维花属、锦带花属)和莛子?族(莛子?属)。基于它们的分布、化石资料和以木本为主的特性,忍冬科可认为是一个古老的科,可能起源于晚白垩纪或早第三纪。又基于以下事实:在东亚糯米条属、莛子?属和锦带花属中,可见到一系列的系统发育列;东亚特有的七子花属,是联系忍冬族和北极花族的一个中间纽带;东亚不但有较高比例的古特有属,还有一些新特有属;由此,我们认为东亚是该科的多样化中心。在化石和细胞学资料不充分的情况下,我们仅根据三个主要特征,如属的系统位置是否孤立,与近缘属的分布区是否间断及属内的分化类型的多寡和种间的区别是否明显,试图将6个东亚特有属归为三类:七子花属、双盾木属和猬实属作为古特有属,锦带花属作为活化了的古特有属,六道木属和鬼吹箫属作为新特有属。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国产防己科蝙蝠葛族tirb.Menispermeae9属20种和外类群青牛胆族trib.Tinosporeae 2属3种植物完整的ITS(包括5.8S rDNA)序列。trib.Menispermeae的ITS长527~601 bp,排序后长667bp。当gap处理为missing时具281个有信息位点。PAUP软件分析结果表明:①trib.Menispermeae是一个单系类群,该分支得到hootstrap l00%的支持;②确定了存疑种Pachygone valida的系统学位置,该种是Coc—culus属的成员;③Sinomenium和Menispermum两属有很近的系统学关系,组成族内稳定的一支,它们的ITS序列同源性极高,ITS1比族内其它属长41~73bp;④Stephania和Cyclea也是系统发育关系很近的两个类群。前者具两个主要分支,其IIS1、ITS2的G+C含量差异较大,在种类组成上,该两大支与传统上Stephania属内处理的2个亚属——千金藤亚属subgen.Stephania和山乌龟亚属subgen.Tuberiphania基本一致;Cyclea属内种间的ITS序列差异小,同源性极高。  相似文献   

14.
 The present paper is a result of taxonomic study of Chinese Styracaceae plants. It contains 9 genera, 48 species, of which 2 species, 2 varieties are described as new and 2 new combinations are made, 21 species or varieties previously known to botanists distinctly are here reduced to synonyms.  Besides  the  author  also  discuss about its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in China and the main syste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Styrax.  相似文献   

15.
披碱草属与大麦属系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禾本科中,披碱草属Elymus L.为多倍体属,约含150余种;大麦属Hordeum L.具二倍体和多倍体,约有40余种,该两属均广泛地分布于全球温带地区。该两属,尤其是披碱草属的系统分类较为困难。基于形态学的传统研究认为这两个属的系统关系较远,而细胞学研究的资料却表明,披碱草属的H染色体组起源于大麦属。笔者对来源不同的披碱草属和大麦属的物种进行了远缘杂交,并对其属间杂种F1的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配对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若以披碱草属作母本,该两属有相对较高的杂交亲合力,通过对杂种幼胚进行分割和离体培养,也能获得杂种F1植株。属间杂种植株的形态介于双亲之间,但更接近于披碱草属,杂种的生殖器官发育不健全,而且所有的杂种F1均完全不育。细胞学的观察结果表明,这两个属间的杂种F1通常具有较低的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配对数,但有较大的变异。通过笔者的工作及掌握的形态学和细胞学的资料分析认为:披碱草属和大麦属的亲缘关系较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含H染色体组的披碱草属和大麦属物种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但这两个属中所含的H染色体组已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分化;不含H染色体组的披碱草属及大麦属的物种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裸子植物分布区的研究(1)——松科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科是裸子植物中最大的科,共有10属,约240种。我国有9属,约119种,其中2属     为我国特有属,67种为特有种。  本文概述了我国松科各属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对各     属分布区进行了对比分析。除油杉属和松属外,其余各属的分布,既不深入到极为干旱的地     区,也不深入到热带山区。本文提出川西滇北地区是松科大部分属的发展中心,同时讨论了某     些属的分布区的退却变化。本文还认为,在目前该科化石资料不十分充足的条件下,要确定松    科及其各属的起源中心,可能性是不大的。  相似文献   

17.
作者曾经证明香榧叶中具有特征成分榧黄素(kayaflavone)。最近,又从香榧叶中分得一 个新的二萜特征成分香榧酯(torreyagrandate),为了获得更多的特征成分,我们自榧树叶中共鉴  定出26个精油成分。从组成比看,其特点是苧烯占优势(44.24%),其次为 α-蒎烯(20.75%),再次为δ-3-蒈烯(4%)。叶中所含的榧烯醇(torreyol)为特征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