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串讲曾经是文言文、古诗词教学普遍采用、感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逐字逐句解释之后,再整段连贯起来讲。就是把要讲的知识点,从头到尾讲一遍,讲解中举一些例子加强理解。串讲主要以讲为主,不需要多少互动和练习,串讲之后可以辅之以一些练习。串讲主要用在考试前的课程学习上,方式比较枯燥,需要听讲者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现在仍在基础教育中普遍使用。适当地串讲是有其合理性的。但大量地、整体地使用串讲就容易产生以下后果:一、注重了语言,忽略了语用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以“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中“衡阳”为例,其释义是“衡阳,为湖南省辖地级市,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栖息于市区回雁峰,故衡阳雅称‘雁城’。”(来自百度)我们如果仅仅将“衡阳”解释到这个层面,就忽视了其特定情境:范仲淹是相对于“塞下”来说的南方人,“衡阳雁去”正确语序是“雁去衡阳”,大雁飞回故乡的方向,对此地毫无留恋之意,只剩下范仲淹这异乡客,可谓孤独失落尽显。  相似文献   

2.
谈字的假借     
我们阅读古书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句子里某一个字,依照它本身的意义来讲,不管是本义或者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但是读读声音,如果拿另一个跟它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的字意去讲,却可以讲得通。例如“蚤”,从字形看,属虫类,本意是跳蚤。可是根据这样的意义无法理解“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这句话,如果换个同音字“早”来解释,意思便通了。再如“距关,毋内诸候” (《史记·项羽本纪》)这句话,其中的“距”是距离的“距”,“内”是内外的“内”,若依照这两个字的常用义也是解释不通的。如果把“距”  相似文献   

3.
备课拾遗     
我在教《岳阳楼记》(初中五册)时,发现教材注释对“去国怀乡”的解释不尽妥当,课本解作:“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北师大出版社编辑的《初中语文教材新探》等书对这句话的解释与课本注释基本雷同。把其中的“怀乡”解作”怀念家乡”,那么,这句话所表达的几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是被贬离开京城之后,才会怀念家乡呢?还是作别的解释?笔者认为,离开京城与怀念家乡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纵观上下文,作这样的解释,也显得  相似文献   

4.
“让我们离开这儿!” 这个命令有趣而玄妙。说“离开这儿”,施朗德船长的意思是“离开这艘气垫船”呢,还是说“离开附近地区”呢?如果她所谓的“我们”包括我——一台安装在船上的计算机,那么,她的意思就是后者,因为我是不能挪动的,只有气垫船离开,我才能随它而去。  相似文献   

5.
《渔家傲》是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可以说是他戍土守边的实感录,绝非一般倚声拟作可比。首二句前因后果,是全词的总帽,直贯通篇。“风景”的含义,不只是指自然风光,还暗指人的情感。为突出“异”的力度,特用“衡阳雁去”以衬之。雁无情思,尚且不耐边地之荒凉,则人为万物之灵,处此苦寒之境,其情又将若何?所以“衡阳雁去”一句实际上是为下片写人情张本的,在结构上起着补上垫下的作用。接下来三句写景,是边地自然风光“异”于内地的具体化,进而坐实“衡阳雁去”一句的内涵。这三句虽同为写景,但描写角度各有侧重,第一句是从听觉入手,第二、三两…  相似文献   

6.
(一)师 :让我们一起把课题朗读一遍。生 :齐读。师 :通过预习 ,结合自己的理解 ,同学们能说说课题的意思吗?生1 :晏子出使到楚国去。生2 :我认为这位同学讲得很正确 ,但如果把“出使”的意思解释出来 ,就更容易理解。晏子接受外交使命到楚国去。生3 :他们两个都说得没错 ,我觉得要是把晏子的身份讲出来就更好了。齐国大将晏子接受外交使命到楚国去。生4 :“晏子使楚”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 ,也就是说晏子到楚国去访问。师 :同学们主动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这很好。老师很高兴 ,说明大家预习得很成功。不过 ,你们想想 ,这…  相似文献   

7.
“透”出信念《海上日出》中有这样一句话:“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红色”师:请同学们读这句话,想一想,“透”是什么意思?生:“走”的意思。生:“跑”的意思。生:“冲”的意思。生:“离开”的意思。教师出示一组句子:(1)太阳慢慢走出重围。(2)太阳慢慢跑出重围。(3)太阳慢慢冲出重围。(4)太阳慢慢离开重围。(5)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师:请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哪句写得好?为什么?生:第五句好。从“透”字可以看出太阳不是一下子离开黑云的。生:第五句好。从“透”字可以看出太阳不是很容易就离开黑云,黑云很厚,它…  相似文献   

8.
“粜”与“卖”的意思是有区别的。“粜”有“卖”的意思,但粜专指卖出粮食(米),是和“籴”(买进粮食)相对而言的。“粜”在专指出售米的时侯有“卖”的意思,这是有条件限制的,不能讲“粜”就是卖。如果仅仅简单地而不是准确地理解“粜”的意思,把“粜”理解为  相似文献   

9.
于卉  王文轩 《海外求学》2004,(13):66-67
一年前,我登上飞往加拿大的飞机,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生活了二十三年的中国。飞机在温哥华降落的时候,我把脸紧紧地贴在窗户玻璃上,目不转睛地盯着下面碧绿的大海,心中不住问自己:“到了吗?真的到另一个国家了?要开始新的生活了?”  相似文献   

10.
(一)(联系电视剧导入新课,生自读自悟)师:请一位同学上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课题表达的意思。生:这题目告诉我们,课文写的是刘备和关羽、张飞第三次到隆中草舍去拜访隐居在那里的诸葛亮的故事。师“:茅庐”怎么讲?生:茅草盖的房子,就是草舍的意思。师“:顾”呢?生:拜访。师:题目里的“三”,究竟解释为第三次呢,还是理解为前后一共去了三次?讨论一下。(生讨论探究)生:课文写的就是刘备他们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情景,题目里的“三”应该指第三次。生:我不同意。课文第1自然段明明写的是他们一、二两次去没有见着。生:我觉得应该这么理解:题目里的“…  相似文献   

11.
去过酒吧(bar)吗?去酒吧还需要什么口令(code)吗?不太可能吧,酒吧又不是什么军事基地。那么,bar code又是什么意思呢?bar除了作“酒吧”讲外,它还有“细长条的形状”的意思,code是“密码”,因此二者组合起来就是“条码”。  相似文献   

12.
(以下撷取的是进行词语教学的一些片段)师:你知道“拮据”是什么意思吗?生:经济情况不好。师:这是字典里的解释,光看字典的解释还不能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拮据这个词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出现?(投影句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很拮据。”教师范读句子。)师:你觉得他们家怎么样?生:很困难,很穷。师:困难到什么程度呀?读读这句话再说一说。生: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他们的生活。师:维持几个人的生活?生:六个人。师:这就叫做—(生:生活困难。)我们从字典中查到词语的意思后,应该把——语的意思放到课文中去…  相似文献   

13.
一、“来即我谋”的“即”(《卫风·氓》)“来即我谋”,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译为“到我这里来就是商量婚事的”,并注“即”为“就”。笔者曾让学生阅读注释后回答“来即我谋”中的“即”是什么意思,学生异口同声答“就”。再问这个“就”又是什么意思,不少学生感到为难,有的说是“就是”,有的通过造句说明这个“就”是副词,还有一些学生则显得很不耐烦:“就”就是“就”,哪还用得着再解释?不知学生的理解是否正是注者的意思。其实这个“即”应当是“走近,靠近”的意思。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即”的第一义“走近,靠近”就…  相似文献   

14.
回雁峰是衡阳市一个风景名胜点。它的得名,《衡州府志》有过这样的记载”:或曰雁不过衡阳;或曰峰势如雁之回翔,故名。雁为候鸟,每年春暖北去,秋凉以后又南来。然结阵南飞,相传以衡阳为限,所以王勃《滕王阁序》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历代吟咏,亦多遵“雁不过衡阳”之说。  相似文献   

15.
说“去”具备一定古代汉语知识的同志,都知道古代汉语中的“去”,与现代汉语中的“去”一样,是个动词;词义却不同,现代汉语的“去”着眼于行动的目的,古代汉语则着眼于出发点。例如: “孟子去齐”应译作“孟子离开齐国”,而不能按现代汉语的习惯,理解为“孟子向齐国走。”同样道理,现代汉语的例句“我去食堂”,也不能按古汉语的习惯,理解为“我离开食堂”。但是,在具体把上述分别用于阅读古文时,我们却经常能见到不正确的解释。例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就注解说,“去日,过去的日子。苦多,恨多。”这个注释有两个毛病:一,“去日”解为“过去了的日子”,是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解释的,忽略了“去”的词义,古今不同。二,按这个解释,同时也忽略了“譬如朝露”的比喻。我以为,曹操这里把人的一生,比做“朝露”,是为了极言其短暂,人生如朝露,转瞬即将完结。在这转瞬即逝的时日,想到功业未就,其心中的悲苦当然是很多的,很深厚的。把上下句连起来,“去日”就不应当解作“过去了的日子”了,而应解为“在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心中的悲苦是十分深厚的。”我提出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想要说明,读古文应注意古今汉语的区别。戡然不同的好分辨,稍有不同的易忽略,这是一方面。还有一种是按现代汉语习惯似乎也能讲通,于是就驾轻就熟地讲下去了,殊不知已经讲错了。比如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按现代汉语习惯似乎是陶渊明误入尘网十三年,其实  相似文献   

16.
Here you are     
同学们,当你把东西递给别人时,常说:“Hereyouare.”这里,“Hereyouare”是“给你”的意思。这句话还有别的含义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Hereyou/weare原意是“这就是你们(或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或要到达的目的地”。在不同的场合用这句话,它就表示不同的意思。如:当几个朋友一道乘车,车进站停车时,乘务员对他们说:“Hereyouare”,意思是:“你们到站了。”如果他们当中有人说:“Hereweare”意思是:“我们到达目的地了。”如果你上车时或进影剧院时对检票员说:“Hereyouare”,意思是:“你要检的票在这儿。”如果在商店里营业员对顾客说:“Here…  相似文献   

17.
顾炎武《复庵记》中,“又自是而东,太行、竭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句中的“去之茫茫”,课本注为“离开那里(指宫阙山陵)非常遥远”。把“去”解释为“离开”,是错误的。其理由是: 把“去”解释为“离开”,与本句文意相悼。因为“离开”是写动态的,而此句是写顾炎武站在复庵前“开户东望”的感慨,写站在复庵前的顾炎武与宫阙  相似文献   

18.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其中的“必”字怎么讲?中学语文课本注释为:“[必]果真,如果。”《辞海》(语词分册)“必”字条下也有:“果真,假使。”举的例证,就是上面这句话。我们认为:这样解释是不对的。把“必”解释为“如果、假使”等等,在古书中找不到证  相似文献   

19.
范仲淹在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八月,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后又迁至延州),抗击西夏。在这个时期,他作《渔家傲》歌数阙,且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历述镇边之劳苦。本词是其中的一首。词的上阕着重写景。“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当时延州接近西北边疆,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截然不同的风光。范仲淹是苏州人,他对西北的季节变换,远较北人敏感,此处的“异”字就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  相似文献   

20.
辨析文言文古今词义是理解文言词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古代文言文发展到现代白话文,词义变化是非常大的。除了汉语中最基本的词汇,如“人、中、山、水、手”等没有发生变化外,其它的词都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如果不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而用现代词义去读古代文言文,就很难读懂,甚至出现笑话。例如“去”,古代是“离开”的意思,《岳阳楼记》中的“去国怀乡”的“去”即此意,而现代的“去”则是“到某地”的意思,古今词义方向正好相反。如果用现代词义去理解,“去国怀乡”则成了“到国都去,怀念家乡”这样就闹出笑话了。那么如何辨析文言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