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6年5月6日,在杭州北山街葛岭路13号黄源旧居,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联合举办纪念黄源同志诞辰110周年活动暨《黄源传》首发式。会议简朴而庄严,活动充满了与会者对黄源的浓浓敬意和深深怀念,青年作家包新旺的《黄源传》更是受到大家欢迎,世上又多了一本与他有关的书,他应该会感到高兴。黄源是我的公公,更是我"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一位尊师。1906年他出生在浙江的海边城市海盐县,从小在海边  相似文献   

2.
被昆曲界尊称为“昆曲妈妈”的张娴,平平安安辞别了鸡的旧岁,又稳稳当当步入了旺旺报春的狗年。这位92高寿的昆曲界名人,是昆曲让她延了年,她又为昆曲这棵600年老树益寿。老人一身是病,从青年到中年吃药打针从未停过,但不知何故近年来老人越活越年轻,尤其是五年前昆曲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老人变得越发鲜活了,平时小辈们和她相遇,总喜欢问长问短,问得最多的一句是:“张老师,有啥秘诀可以长寿?”每每听后,她总是笑眯眯地说:“昆曲让我长寿……”在昆曲界,不详知张娴的都认为她是昆曲科班出身,其实她是从苏滩步入昆曲界的。张娴6岁随父…  相似文献   

3.
正在纪念黄源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国内首部以黄源为传主的人物传记《黄源传》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作者包新旺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细节和深厚的情感,再现了这位活了近一个世纪的"老文化人"漫长坎坷的人生历程和铮铮风骨,折射出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也传递了一位青年文化工作者对前辈深深的敬意和对历史的清醒思考。  相似文献   

4.
知道潘辉是从《准备》开始的,许多人都说他的声音与阿杜、杨坤很 像,他们沙哑的音质都略带沧桑。在我编排介绍潘辉的那期《音乐互动》节目时,原本想把潘辉与杨坤做一次比较的,但是当我听到潘辉的新歌《慢慢来》时才发现,其实这三个人从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相比之下,潘辉好象更关注来自生命本身的感动,一首非情歌能触动许多人的潘辉,在别人看来,一定经历过不少苦,他自己却说“我是幸福的,因为我不知不觉中走着的,全是朝着幸福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一位老人在写自传,已写了100余万字。那天晚上,在这位长者素朴的杭州寓所里,我只看了他的部分章节,就被深深感动了。这是一个人的经历,但绝对不是芸芸众生的寻常故事。在他那风起云涌、跌宕起伏的命运交响曲中,有风雷激昂的时代强音,也有悠扬的民族文化乐章。他创作的《国际反侵略进行曲》被国际反侵略协会定为会歌,曾唱响全球;他的经典之作《采茶舞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亚太地区风格的优秀音乐教材”,至今盛唱不衰。他不仅仅是音乐家,更是教育家,他推崇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道尔顿制”,并一生致力于实践……这位长者便是周大风,…  相似文献   

6.
难忘老榆树     
我的老家在胶东半岛上,面朝大海。碧波荡漾的大海一望无际,遥远之处与天相接,便形成了水天一色的景致。我的老家少山少树,但有一棵老榆树。老榆树有多少岁了,这是儿时萦绕在我脑海里许多年的问题。稍长大一点时,便问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那年他已经九十多岁了。老人告诉我说,他也不知老榆树多少岁了,只记得他,小、时候,他的爷爷常讲老榆树的故事给他听。那时,他也同样问过他的爷爷老榆树有多少岁  相似文献   

7.
正我提出把诗稿整理出来印本小书的想法。老人说:"谢谢你!"随后又补充了一句:"我的东西没意思,不值得收藏。我是三脚猫,不会抓老鼠的。"2020年7月16日凌晨,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周昌枢(别号退密)驾鹤仙游,其孙女周京女史次日发出一长文《他是这样走完一生的……》,  相似文献   

8.
83岁的夏尔·吉斯林先生是《中国报道》的比利时读者。1988年他给编辑部寄来一封信,信中写道:“我已经立下亲手书写的遗嘱,交给了公证人,把中国报道编辑部作为我的遗产继承者。我死之后,比中协会将接到通知,把我的地产出售,将得款转给你们。”第二年,这位老人就不幸去世了。他的遗产按照他的遗愿转移给了中国报道社。虽然我手头没有统计资料,但我们仍相信,这是世界上不多见的一种遗赠。因为人们都知道,无论是国内外,私人遗产理所当然地是转移给死者的家人或亲属的,当然也有赠予本国的慈善团体或公益事业,却极少像我们这位老读者这样,把遗产献给一个遥远的、从未谋面的国家的一个团体!  相似文献   

9.
咏叹调     
土家山寨的硬汉子,漩涡里歌唱了四十五个春秋,总是一无所有,一无所有……尽管是跟着感觉走,千辛步履,留下了坚实、勇敢和追求。《情哥哥情哥哥》,歌爱我我爱歌,漂流的曲子里给人以自然、幽默和成就。山也还是那座山,泥巴腿子、林兴我荣、事业的探究……举目望苍天,月亮走我也走  相似文献   

10.
难得从容     
杨芳 《文化博览》2007,(6):48-49
他一辈子跟头发打交道,77年中,他为形形色色的人剃头,有达官,有显贵,有名角,也有穷汉。93岁的老剃头匠,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兴衰沉浮。这门手艺,在现代的繁华中,被人们渐渐遗忘。而这位老人,也正如他在获奖电影《剃头匠》中演得那样,寂寞而又从容地见证了一个世纪的兴衰沉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