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坛开始前的半小时,85岁的王绶琯院士就来到了会场。王绶琯院士是第二次应邀参加科学教育论坛,足以见得这位科学界泰斗对科学教育的关心和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普遍达到什么程度?"王绶琯院士想了想说:"不会太乐观"。这是主论坛开始前,《教育》旬刊记者和王绶琯院士交流的一个片断,他的回答充分证实了"科学教育,教师为本"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围绕这一主题,在长达8个小时的主论坛上,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们探讨得极为热烈。  相似文献   

3.
王绶琯院士     
王绶琯院士,著名天文学家、科普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名誉台长。  相似文献   

4.
王绶琯院士     
康香阁 《邯郸学院学报》2007,17(3):F0002-F0002
王绶琯院士,著名天文学家、科普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名誉台长。  相似文献   

5.
吴昊辰 《教育》2007,(1S):22-23
在见到王绶琯院士之前,本刊记者心中多少还是有一些忐忑不安。然而当坐在这位曾经是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台长、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的老人面前时,他和蔼安详的态度却让记者不由自主地放松下来。  相似文献   

6.
LAMOST之旅     
LAMOST,原名"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英译全称为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e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它是王绶琯院士和多位天文学家集思广益选择的一个介入国际上天文"大科学"建设的项目,构想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形成"LAMOST"方案,被列为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付诸实施.本文作于世纪之交,叙述了在当时学科发展背景下一项新型天文望远镜的研创过程,涉及到科学发展中的一些战略思考,是王院士自己的治学体会.本刊发表此文,对我们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华社北京2000年8月31日电据《光明日报》报道: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天文台原台长王绶琯揭批李洪志的歪理邪说时说,李洪志从报刊上摘下一些科学新闻,又整段地抄录科普文章,显然想利用当前科学研究中待探索或未知领域来装神  相似文献   

8.
LAMOST之旅     
LAMOST,原名“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英译全称为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e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它是王绶琯院士和多位天文学家集思广益选择的一个介入国际上天文“大科学”建设的项目,构想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形成“LAMOST”方案,被列为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付诸实施.本文作于世纪之交,叙述了在当时学科发展背景下一项新型天文望远镜的研创过程,涉及到科学发展中的一些战略思考,是王院士自己的治学体会.本刊发表此文,对我们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事不同。今年,重大科技事件接连不断,科技成果层出不穷,本报从中评选出了1993年的世界十大科技新闻。为使评选结果体现科学性、权威性和新闻性,我们邀请了一批著名科学家参加世界十大科技新闻的评审,在此对他们深表谢意。他们是(按姓氏笔划排列):马宗晋、王大珩、王寿云、王绶琯、朱光亚、杨乐、杨嘉墀、林兰英、冼鼎昌、赵忠贤、顾方舟、唐有祺。  相似文献   

10.
诺贝尔科学奖在每年的10月份陆续揭晓,12月10日正式颁奖.毋庸置疑,诺贝尔科学奖代表了世界学术殿堂的最高水平.诺贝尔科学奖设立100多年来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榜上有名.中国有13亿人口,居世界第一,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至今中国本土科学家仍没有一位榜上有名,这一事实也导致中国民众有很强的"诺贝尔情结".诺贝尔科学奖反映出的是一个国家的科学综合实力,科技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屈辱的近代史就是一个铁证.每年的此时此刻,关于中国距离诺贝尔科学奖究竟有多远之类的话题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热点,许多科学家也在探讨中国获奖的可能性、已具备的条件和某些方面的劣势.就此问题,本刊编辑部特约了王绶琯院士的《诺贝尔科学奖离我们有多近?》一文,王院士从分析青年天文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入手,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模式,回答了中国人距离诺贝尔科学奖远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绶琯院士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科普教育专家.多年来,他从高中科普做起,到初中,再到各级党政干部,正在形成一套完整的科普教育体系和具体操作方法.按科普的层次顺序可表达为:全民科普、科技精英层次的科普和管理决策层次的科普.根据普及的对象和内容,具体操作方法可表达为:全体公民基本科学素质的提高,以广大的初中学生群体的工作为切入点;科技精英后备队的科学素质的培育,以有志于科学的优秀高中学生群体的工作为切入点;各级政府领导层的科学素质的提高,以科技论述和科技信息的沟通和评判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教育》2007,(1)
作为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中科院党组成员的郭传杰,对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培养格外重视。2006年12月16日,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论坛”上,他以独特的视角对青少年科学教育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郭传杰对于“科学发展从青少年抓起”这个问题的认识,早在国外留学时便深入思考。十几年前,郭传杰收到王绶琯院士写来的一封信——一个关于创建“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倡议书。当时,郭传杰对此倡议极为赞同,  相似文献   

13.
王绶琯天文学家,福建福州人。1943年在重庆毕业于马尾海军学校,1945年赴英国留学,1950年改攻天文,入伦敦大学天文台进行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名誉台长,开创中国的射电天文学观测研究并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推进。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对提高中国时号精度、推动天体测量学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负责成功地研制出多种射电天文设备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90年代与苏定强等一道提出LAMOST方案,被列为国家“九五”期间大型科学工程项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相似文献   

14.
王绶琯院士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科普教育专家.多年来,他从高中科普做起,到初中,再到各级党政干部,正在形成一套完整的科普教育体系和具体操作方法.按科普的层次顺序可表达为:全民科普、科技精英层次的科普和管理决策层次的科普.根据普及的对象和内容,具体操作方法可表达为:全体公民基本科学素质的提髙,以广大的初中学生群体的工作为切入点;科技精英后备队的科学素质的培育,以有志于科学的优秀髙中学生群体的工作为切入点;各级政府领导层的科学素质的提髙,以科技论述和科技信息的沟通和评判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道光二十四年,谢琯樵主要使用"琯樵画印"和"颖苏"两方印,之后未见其他年代使用此两方印,故使用此两方印或其中一方印的无纪年作品断代于道光二十四年。咸丰四年至咸丰十年间,谢琯樵有纪年书画作品钤"琯樵父"、"书画禅"两方印或其中一方印,未见其他年代使用此两方印,故无纪年书画作品钤此两方印或其中一方印则断代于咸丰四年至咸丰十年间。  相似文献   

16.
琯溪蜜柚是我国一个优良的柚类品种,营养诊断是生产中的一个难题.以琯溪蜜柚实生幼苗为材料,在室内溶液培养条件下,诱导琯溪蜜柚幼苗缺乏N、P、K、Ca、Mg、S、Fe的7种缺素症,研究琯溪蜜柚幼苗上述7种缺素症的形态表现特征及各缺素处理对琯溪蜜柚幼苗生长、生物量、功能叶的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缺素处理都诱导琯溪蜜柚幼苗出现各自特有的专一缺素症状;不同缺素处理诱导琯溪蜜柚幼苗出现不同缺素症的时间和程度有差别,7种缺素症以缺Ca症表现最早,以缺Ca、Fe的症状最为明显,其它五种缺素症状次之、但都可明显觉察;不同缺素处理都影响琯溪蜜柚幼苗生物量,缺素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均低于完全培养,缺N、Ca、Mg、Fe处理对干物质积累与对照相比有明显差异,分别为对照的46%、30%、49%、43%;除缺P处理外,其它缺素处理的功能叶的叶绿素含量均明显低于完全营养液培养的植株,其中尤以缺Ca、Mg、Fe为显著,分别为对照的47%、44%、17%.据上述不同必需矿质元素缺素症的表现特征和规律,制作了琯溪蜜柚幼苗上述缺素症的检索表,以供琯溪蜜柚生产中营养诊断与合理施肥借鉴.  相似文献   

17.
诺贝尔科学奖在每年的10月份陆续揭晓,12月10日正式颁奖。毋庸置疑,诺贝尔科学奖代表了世界学术殿堂的最高水平。诺贝尔科学奖设立100多年来,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榜上有名。中国有13亿人口,居世界第一,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至今中国本土科学家仍没有一位榜上有名,这一事实也导致中国民众有很强的"诺贝尔情结"。诺贝尔科学奖反映出的是一个国家的科学综合实力,科技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屈辱的近代史就是一个铁证。每年的此时此刻,关于中国距离诺贝尔科学奖究竟有多远之类的话题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热点,许多科学家也在探讨中国获奖的可能性、已具备的条件和某些方面的劣势。就此问题,本刊编辑部特约了王绶琯院士的《诺贝尔科学奖离我们有多近?》一文,王院士从分析青年天文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入手,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模式,回答了中国人距离诺贝尔科学奖远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杜甫疏救房琯一事,乃杜甫“生平最大之事”。杜甫一生渴望能致君尧上,再淳风俗,而官居左拾遗,给了他接近权力中心,实现其平生志愿的机会。不幸的是,杜甫仅仅做了一年的左拾遗,就因疏救房琯一事失去了肃宗的信任,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断送了政治前途。宋代以下,人们因热爱杜甫的诗歌,敬重杜甫的人品,对杜甫疏救房琯一事极力肯定,认为是杜甫认真倔强、犯颜直谏、不与现实妥协的表现。甚至有人受乌及屋,认为房琯被贬是受人诬陷。我们认为:既然杜甫疏救房琯一事,关系到杜甫一生政治上的进退,很有必要对此事的来龙去脉做一个详细地考察,从而加深对杜甫及其创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邓英 《现代语文》2009,(11):32-33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52岁来到汉州,在汉州(今四川广汉)留下了8首诗,可用会一人、观一景来概括。一人指房琯,一景指房湖。他的这些诗篇,让后世无数文人雅士前来瞻仰观光,让后人记住了汉州,记住了房琯,记住了房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杜甫可算是汉州最早的旅游形像大使。  相似文献   

20.
杜甫的政治理念是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建立一种才子治国的体制,辅圣明之君以达尧舜之道。从这种理念出发,杜甫对文学、政事咸有所称的宰相房琯有所期望。在房琯罢相事件中,杜甫以左拾遗之卑位竭力营救房琯,与肃宗政治集团产生了不能调和的矛盾,并因此由左拾遗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杜甫疏救房琯的实质是对自己的政治理念的信守与捍卫,而房琯罢相则使杜甫感到理想与希望的破灭。理想的追寻与失落导致杜甫政治心态发生了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