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汤伟娜 《考试周刊》2013,(39):169-170
信息化时代,与"显性逃课"相对应的"隐性逃课"逐渐成为国内教学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所谓隐性逃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引起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聊天、看小说、打游戏、睡觉等与课程无关的行为。是什么导致了隐性逃课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明晰导致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动因。本文就国内学者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动因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发现隐性逃课受到五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学生个体因素、教师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制度因素,以期为改善学生隐性逃课现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教室里"逃课",人在心不在,隐性逃课普遍存在。本文以某高校大学生为对象,以问卷方式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3.
段海丹  汪滢 《电化教育研究》2021,42(10):108-113
为探讨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采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手机依赖指数问卷与大学生隐性逃课问卷对41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21.0及PROCEESS插件和Amos21.0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无聊感与隐性逃课呈正相关,手机依赖在无聊感与隐性逃课之间起中介效应.研究结论:无聊感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隐性逃课行为,并且会通过手机依赖间接导致隐性逃课现象的增加.建议未来在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预防和干预中,除了改善影响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直接因素,增强教学的趣味性,降低学生的无聊感,还要加强对手机使用的科学管理:根据需要,既可提倡无手机课堂,也可充分发挥手机的互动功能,增强教学的交互性,以减少、消解隐性逃课行为.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逃课按方式不同可分为"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按目的和动机不同可分为"理性逃课"和"惰性逃课"。本文从博弈论、学生剩余、帕累托最优、X-低效率角度分别对大学生逃课行为进行分析,得出大学生逃课会造成其福利损失的结论,并进而提出了应对大学生逃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逃课几乎成为各高校的普遍现象,更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难点问题。通过大学生逃课现象分析发现,大学生逃课主要表现为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两种形式,而且呈现出逃课"有偿化"、公开化、选课性以及年级递增性四个特点。与此同时,从"主动逃课"、"被动逃课"和"选择逃课"三个逃课群体出发分析了大学生逃课原因。进一步就如何让大学生远离逃课,回归课堂,提出了几点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对赤峰学院大学生的隐性逃课现象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隐性逃课的现状、隐性逃课的特点、大学生对隐性逃课影响的认识、产生隐性逃课的主客观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隐性逃课的可行性方案.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提升学校和任课教师及全体学生对于隐性逃课的重视程度,改善我校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7.
易亮  周守珍 《文教资料》2013,(14):151-152
逃课行为可以分为"隐性逃课"和"显性逃课"。文章详细介绍了大学生的逃课现状及特点,并从学生自身、教师、学校三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并提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学业规划、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相结合的观点,以及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学校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相互统一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前"隐性逃课"现象在大学生中广泛存在,如果时间过多,次数过于频繁,将会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浪费学生上课学习知识的机会成本。本文将从行为学角度对大学生"隐性逃课"进行分析,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逃课的归因分析与矫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显性"或"隐性"的逃课现象是当前高等院校面临的一大难题.导致大学生逃课的缘由很多,其中有社会环境影响、学校教育的错位、学生素养的相对缺失等.我们应该从教育理念、教学环境、教学检测等方面对大学生逃课现象进行矫正.  相似文献   

10.
"隐性逃课"是指学生在课堂上"逃课",即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隐性逃课虽然不违反校规、校纪,但却比"显性逃课"更加普遍,其危害远比显性逃课来得隐蔽和严重。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山西师范大学24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隐性逃课行为与班级团体动力的关系。结果表明:理性逃课行为、娱乐逃课行为与班级心理氛围相关显著;随着年级的上升,隐性逃课行为增多,班级氛围降低。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隐性思想教育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什么是隐性思想教育,在隐性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载体有机结合,才能成功的塑造学生。  相似文献   

12.
在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中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当代高职学生的特征以及在此特定环境中教育实施载体的特性,探索高职学生人文素质隐性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构建包含隐性的环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实践体验教育和网络文明教育5个维度,共17个测项的评价体系理论模型,以期针对性地指导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3.
隐性课程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隐性课程是一种间接的、暗示的、无意的方式,长时期地影响学生情感、调整学生行为、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的课程。用场论的观点审视隐性课程,隐性课程的场源潜藏于校园文化之中,场内各要素相互作用、吸引沟通;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隐性课程对教育者的影响方式有暗示、感染、模仿等。隐性课程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能引起学生积极的心智活动,规范学生的行为,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隐性课程的开发应遵循互为依存原则、整体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动态变化原则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波兰尼隐性知识理论的提出,在教师知识研究领域,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并揭示出教师知识中的隐性成分,然而对隐性知识存在形式的研究还极其有限。论文以佛洛伊德的意识层次理论为基座,通过分析信息加工理论、波兰尼意会知识认知机制理论、双重编码理论,从而揭示出隐性知识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5.
基于隐性知识培育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性知识是科学创新的重要源泉。把握隐性知识的内涵与特征,揭示隐性知识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从而建立促使隐性知识升华的有效途径——培育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隐性德育对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德育具有影响方式的内隐性与间接性、影响过程的渗透性与无意性、影响途径的开放性与广泛性等特征。隐性德育对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塑造具有认知的导向功能、行为的规范功能、情感的激励功能和美感的陶冶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严萍昌 《高教论坛》2005,(4):15-17,27
本文总结了隐性课程的一些重要特点,分析了隐性课程的基本教育功能,并在这个基础上对如何更好地发挥隐性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教育观念、实践教育的角度概述了我国工科院校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问题。提出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包括学生在知识传承中的主动学习过程以及在育人中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教育中,应加强社会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及全面性,鼓励大学生创业,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缩短他们真正参与社会工作的再教育周期。  相似文献   

19.
高校德育隐性载体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德育隐性载体是指在高校德育过程中,联系德育主客体并承载、传递德育的内容和信息的间接、隐藏的形式和手段。高校德育隐性载体的运用和实施,需要探索专业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需要发挥学生管理承载和传递德育的作用,需要增强学生服务工作的育人功能,需要凝炼富有特色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利用校园隐性文化促进农村大学生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隐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对大学生很多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我国数百万的大学生中,农村大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要充分利用校园隐性文化来促进农村大学生社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