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面对信息化的趋势,中国教育部作出了“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采用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素养培养,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信息素养的概念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Zurkowski)在1…  相似文献   

3.
周丽坚 《考试周刊》2008,(24):164-165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公民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作为21世纪加速我国经济腾飞和民族复兴的主干力量的青少年,其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已刻不容缓.本文阐述了信息素养的涵义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对如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的学习发生了彻底的改变。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教育,同其它任何教育一样,都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以发展人为核心,以人的可持续教育为根本目标。信息技术课程不应只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而应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新信息的能力。本文针对目前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进行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周进 《教学随笔》2008,(3):23-23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徐慧 《广东教育》2002,(3):35-35
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生一定的信息素养。信息时代的学生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信息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信息内容分析和理解能力——科学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信息的利用能力——融入信息社会和生存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如何进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这一问题,作一探讨。一、采用主题教学,并运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  相似文献   

8.
谈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社会成员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必备基础,是信息社会中每个人生存、生活和学习需要的基本素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创设学生实践操作情境、联系现代信息技术的现状拓展教材知识、创设清洁的信息环境、强化信息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一、什么是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可斯基提出,并将其定义为“所有经过训练把信息资源运用于工作中的人,称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们已学会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我国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小学生信息技术课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作就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张正心 《现代教学》2004,(12):22-23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片面注重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总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如何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与信息科技的运用有机融合,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面临的课题。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条比较有效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而推进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育部下达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标。与此同时,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热切关注和探讨的教育问题。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淡一些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和策略和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13.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为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指对信息的认识 ,人的信息意识和对信息的获取、筛选、发布、判断的能力。以及学生利用信息进行自我学习 ,处理事物的能力等。 1 998年美国已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 (这一标准从信息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和社会责任这三个方面进行表述 ,丰富了信息素养在技能、态度品德等方面的要求。)其基本内容如下 :1 信息素养标准一、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和高效地获取信息标准二、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标准三、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2 独立学习标准…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并以前所未有的迅猛态势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社会空间和生活方式。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相似文献   

15.
16.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灵活应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已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着重阐述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以及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意义、方法和途径;探讨了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时应注意的几点事项。  相似文献   

17.
在信息化时代,需要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提前具备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即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为的就是加快实现这一教学目的。但是传统信息技术教学想要促进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的提升是非常困难的,需要教师从调整教学方式入手,对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各项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本文就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及创造信息的能力。简单的说,所谓信息素养,指的是利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工具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从而综合利用信息、提高工作与学习效能的能力。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当前学校计算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怎样才能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相似文献   

19.
杨艳芹 《成才之路》2009,(21):63-63
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将极大地推动我国中小学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全面变革。也只有通过这些革新,才能真正使信息技术教育有别于以往的计算机教育,真正达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日益成为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之一。信息素养正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被逐渐加入到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围绕它的讨论,也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那么,信息素养到底是什么?根据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的研究,信息素养应包涵如下几个方面:1.传统文化素养的延续和拓展;2.使受教育者达到独立自学及终身学习的水平;3.对信息源及信息工具的了解及运用:4.必须拥有各种信息技能。如对需求的了解及确认,对所需文献或信息的确定、检索,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组织及处理并作出决策等。显然,完整的信息素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在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内容,即对信息、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等的认识和态度,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养;二是信息能力,即实际操作层面的素养,是教师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