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景东 《学语文》2008,(3):32-32
一、客观题 安徽卷“语言知识与语言表达”这两年共有4道客观题,07年是“错别字、成语、语病和连贯(排序)”,06年是“错别字、成语、语病和得体”。全国卷也是4道题,06年考的是“错别字、成语、语病和连贯(衔接)”,05年考了“错别字、字音、成语、语病、词语辨析(实词)和语意明确(歧义)”(共3套卷子,安徽用的是“错别字、成语、语病和语意明确[歧义]”)。  相似文献   

2.
笔对以“重复”为由说“凯旋归来”有语病是不大以为然的。要说“重复”的话,那成语(或惯用语)中以语意重复的方式构成的例子可真太多了。且不说“难解难分”、“推波助澜”、“呼朋唤友”这一类明显重复的语例,单就和“凯旋归来”结构相同的就有“停滞不前”、“从容不迫”、“参差不齐”等常用成语、熟语,其前后两部分不也是语义重复吗?其实,汉语四音节成语允许语意重复。  相似文献   

3.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五版)存在用词不当、重复多余、词语搭配不当或不协调、成分或语意残缺和遗漏、语义含歧义、语句过长以及标点错误等语病。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在他的著作中运用了许多成语,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改换成语的语素或者变换成语语素的位置;在一个语句中连用同义成语,使语意表达周密丰富;在上下文中对应地运用反义成语,互相对照映衬,收到相反相成、相得益彰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5.
成语,历来的教材都认为是词与词的组合,属于固定词组。但近年来,由于语素概念的引进,出现了一种新的观点:成语是一种语素的组合(见张志公先生主编《现代汉语》82年版上册,154页)。这样,就给我们提出了以下新问题:成语的组成成分是语素还是词?成语是词还是词组?  相似文献   

6.
并列结构使用不当导致句子产生语病的情况相当复杂,近五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此类情况比较多见,常见的语病原因有:造成句子歧义。造成相关成分搭配不当。造成句意不合事理,造成语意重复,造成句式杂糅,等等。辨析语病时一定要注意抓住这些易错点,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相似文献   

7.
笔者从初中语文第一、三册(九年义教三年制、人教版)上,发现多例语病,浅析于后,以引起教材编者的注意。①也煮过多少味美可口的佳肴。(王周生《这不是一颗流星》)此句语病有二:一是“述宾配搭不当”(煮过……肴);二是“重复多余”(“可口”与“佳”)。“肴”,鱼肉等荤菜。(《现代汉语词典》)做菜方式很  相似文献   

8.
<正>辨析语病,除了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类比仿造法等方法外,抓住病句语言标志,也可以巧妙地诊断出语病。一、并列词组当句中出现"和""与""及""以及"或顿号等表并列的词组时,可能会出现搭配不当、不合逻辑(分类不当)、语序不当、语意不明、语意重复等语病。例1: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第三册《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用了成语“惟妙惟肖”,并在课文注释中解:“[惟妙惟肖]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惟,特别。肖,相似。”这条注释解“惟”为“特别”,笔者认为不甚妥当。“惟妙惟肖”也写作“维妙维肖”。在这条成语中,“惟”或“维”,到底怎样解较妥当呢?《新华词典》解“维”的第④义项:“文言助词。例维妙维肖。”《四角号码新词典》释“维”第④义项:“文言语气词,表示加强语意。例:维妙维肖。”《汉语成语词典》、  相似文献   

10.
成语,在语言表达中使用率很高,也是高考中常考的内容。有些成语的内涵非常丰富,其本身就能表达一种完整的语意,如果在实际应用中画蛇添足,则会造成语意的重复。以下32例成语便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一、巧用成语介绍文言语法1.利用成语掌握文言实词。学习文言文时要判断一个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除了联系上下文语境外,还要掌握一定量的实词意义。教学中,我们在介绍文言实词时可以引用部分成语。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负"这个词的含义时,可以引用"负隅顽抗"(依仗,凭借)"忘恩负义"(背弃)"不分胜负"(失败)等成语。  相似文献   

12.
<正>最近在刷《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有人吐槽,这剧是给语文老师和高考学生看的。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台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台词的语病是个大问题。成分缀余、成分残缺、成语乱用、逻辑混乱、称呼不当、发音错误……还有过度文言化问题,都被淋漓尽致地展现。语文老师激动地表示,看完这部剧可以出一套语病训练题。比如:"手上的掌上明珠。""掌上明珠"本意就是"手上的明  相似文献   

13.
一、“正方兴未艾”《应用写作》2001年第2期卷首语《应用写作: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网络应用文的崛起正方兴未艾,势不可挡。”“正方兴未艾”语意重复。《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方兴未艾”的解释是:“方:正当。艾:停止:尽。谓事物并未停止,正在蓬勃向前发展。”“方”已含有“正当、正在”之义,不必再用“正”字。  相似文献   

14.
正又一个"矛"和"盾"的故事成语中有一个"矛"和"盾"的故事,语病中竟然也有此类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达"和"近"的用法上,请看下例:①就这一项,政府每年直接和间接支出达近200亿元。(《人民日报》2007年8月9日)②一辆无锡号牌的大货车装载长达近40米的钢箱梁……(《江南时报》2007年8月28日)③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岁月中,持之以恒地学习、创作、研究。[《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8月17日]④上海市每天受防晒等化妆品  相似文献   

15.
一、什么是古今词义对照教学法古今词义对照教学法,是指在进行汉语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掌握某一词(或语素)的意义,将该词(或语素)的文言词义和现代语素义结合起来进行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际上,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这种方法。先举特级教师刘大勇讲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的两个例子: ①“惊涛拍岸”句:“惊”当什么讲呢?“惊”是“震动”的意思。如成语“惊心动魄”,就是震动了心,震动了魄;“惊天动地”,就是震动了天,震动了地。再如我们说“一声惊雷”,“惊  相似文献   

16.
高考语《考试大纲》要求考生掌握六大语病(结构上的语病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多余、结构混乱,语意上的语病有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虽然这六类语病中包括的内容多而杂。但是高考却经常围绕其中的几点来命题,我们姑且称之为“敏感点”。掌握了这些敏感点。对考生备考、应考帮助很大。  相似文献   

17.
《论语》成语是在先秦时期文言文典范之作《论语》中能够找到明确来源和出处的成语。进入现代汉语语汇系统中的不少《论语》成语保留了强烈的文言特征,并且在骈偶化、古音、用字、用词、句法等方面有所体现。这些具有文言特征的《论语》成语,是文言文学习者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8.
严华银 《新高考》2004,(3):10-11
语言知识这部分内容,高考主要放在第Ⅰ卷的第一部分。一般情况,这部分计6题18分。它涉及的主要考查内容有:字音认读、错别字判定、词语选择、成语使用、语病诊断等。其中,语病是考查的重点,以2003年全国卷为例,第4题“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第5题“没有语病的一句”,第6题“语意明确的一句”,都属于这一范畴。这表明了命题者在语言知识部分考查能力的倾向,我们应在复习的最后阶段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考点阐释】修改病旬是在准确辨析语病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修改。《考试大纲》规定的六类语病(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中,前四类属于结构性语病,后两类属于语意性语病。  相似文献   

20.
上古文言中,“莫”主要用作无定指代词。但这种意见,只反映在一些古代汉语语法著作中,而许多大型辞书中,如《辞源》、《辞海》都没有无定指代词“莫”的义项。中华书局影印的《中华大字典》、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词典》中也没有。使用较广的《汉语成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在解释以“莫”字为开头的成语时,统统释“莫”为“不、不能”或“没有”。其实,无定指代词“莫”在文言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