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话语标记语"老实说"的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宁宁 《现代语文》2009,(10):74-76
日常言语会话中存在很多话语标记语,本研究以汉语中的“老实说”为对象,依托中国传媒大学有声媒体语料库,以RCRS工具检索出来的2006年广播电视的真实语料为例,根据施事主体的不同将“老实说”分为两种情况:说话人“老实说”和说话人之外的人“老实说”。根据“老实说”在话语材料中的位置总结出它的使用模式,从这两个维度重点探讨它在语境条件下的语用功能,旨在揭示其使用模式和语用功能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本研究指出,“老实说”这类标记语在具体语境中有着功能上的多样性以及实际应用中的灵活性,值得人们去关注。  相似文献   

2.
本文描写“比”字句的各种变体格式,考察它们的语用功能、使用场合和制约因素,指出变体格式具有分化信息量以增强表达力、承上启下衔接语篇、凸显比较主体的独特情状或两个比较体的鲜明反差等语用功能,一定的句法结构、语义表达和篇章语境等因素制约了它们的分布和使用场合,“比”字句的各种变体丰富了“比”字句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3.
“哒”在湘潭县方言中使用十分普遍。它的语法功能、语用特点及分布与“了”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的地方。本文根据“哒”本身显示出来的语法功能,参照助词“了”的分类,把“哒”分为两类,以此探讨它在湘潭县方言助词系统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王道”的意义溯源之后,认为现代汉语中的“王道”与古代汉语中的“王道”在意义、词性、语法的功能及使用范围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广告英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广告英语的特点和功能入手,论述了广告翻译的原则和策略,指出翻译的基本原则应为:自然、准确、易懂。而实现广告翻译基本原则应以“归化”为基本策略,合理使用“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叔叔”和“叔”只是有语体上的差别,但在实际使用中它们在语法功能和语用价值上都有着不小的区别的。本文从“永成叔叔”的歧义说起,考察分析了“叔叔”和“叔”的不同,认为“叔叔”不仅是亲属称谓,还经常作社会称谓,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叔”首先是称谓词,同时是个成词语素,也可以用作社会称谓,同时很少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叔叔”在社会化程度上相对于“叔”更彻底。  相似文献   

7.
邝萍 《铜仁学院学报》2005,7(4):60-62,70
当代外语教学理论文献中,“第二语言”与“外语”两个术语的使用很混乱,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广义第二语言和狭义第二语言对外语有不同的界定。本文通过对两个术语的讨论指出:英语在中国的定位是外语而不是第二语言,本文还对国外语言教学理论的引进、中国外语教学现状以及如何看待传统外语教学法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与焦点表达有关的“是……的”句,指出“是”是真正的焦点标记词,“的”起到辅助强调焦点的作用。“是……的”句反映了焦点“强调或突出”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公告”、“通告”的特点、用途及二者的异同;指出了目前社会上滥用、混用“公告”、“通告”的现象,阐明了公文使用应当规范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都 NP 了”句式中“NP”和“都”的语义特征和语法功能的分析,指出这一句式有别于汉语的一般句式,表现出特有的语法特点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1.
在汉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是"这个词的词性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在汉语教学实践中,汉语判断动词"是"在维吾尔语中没有具体的词与它对应,只能根据语义和语境把"是"翻译出来。拟就对汉语"是"的发展演变及其为判断动词时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关系作一探讨,以便在教学中能准确理解使用。  相似文献   

12.
古代汉语中的代词"是"不是一个普通的指示代词,而是一个确指代词。当它复指前一分句并充当后一分句的主语时,随着前一分句的简化,"是"的指代性越来越弱,就演化为表确认的用法。系词"是"的用法和焦点标记"是"的用法都是由这种表示确认的"是"发展而来,它们是同步发展,也都是在差不多中古的时候发展成熟的。  相似文献   

13.
语气副词“势必”由非词的分立的句法单位词汇化而来。在古汉语中“势”与“必”共现有四种句法类型:其 “势必” VP;主语 “势必” VP;小句 “势必” VP;“势必” 小句。在这四种句法类型中,“势必”为副词的形式标志有三个:“其势必”中的“其”由指示代词转向人称代词;“势”的实指义虚化;“势必”居小句首表示一种主观态度。根据上述标志,“势必”作为副词形成于魏晋南北朝与唐宋时,完全成熟于元明清时期。其词汇化的主要因素是“势”的意义虚化,与“必”融合为一个复音副词。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中“是”字使用频率很高,由它构成的句式也是多种多样,“S是P”句式就是判断句的一种主要的常用的句式。本文就“是”的争议,“S是P”判断句的类型以及逻辑方面“S是P”的多义性作一简单的论述,以期更好地解释“S是P”判断句这一语言事实。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表达"教师"含义的词汇很多,如师氏、保氏、师、师儒、师傅、先生、夫子、老师、博士、教授、助教、教谕、西席、讲师、教习、教员等等。但现代汉语的通称"教师"一词,却成型确定较晚,经历了从"师氏"到"教师"的漫长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准确使用动词,才能凸显语言的表现力。本文将从动词的时、体的语法范畴分析英日汉三语中动词时、体表现手法的异同,以期在对比中掌握各语中如何准确把握动词的时和体,并同时感知对比在语言学习中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势”的思想古来有之,并且渗透于各个领域,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古典文论中。纵观关于“势”的各种观点和思想,可见“势”与艺术创作的种种关联。本文就是对这一问题作一个简单的梳理和探讨,以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万宁方言的量词"朋"跟古汉语的"朋"有极大的渊源关系,论文就"朋"在万宁方言中的用法进行介绍,并对它的产生及发展进行分析,又从语音的角度来考证,从而揭示它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9.
“假借”和“通假”是有关汉字用字现象的常见术语。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以同音字或音近字相替代。然而其替代的性质并不相同。“假借”相对“本字”而言、“通假”相对“正字”而言。它们分别是从文字学和训诂学两个学科的不同视角看问题的结果。从具体实例看,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逻辑关系上部分属不同的层面,不应把它们视为同一现象的具有互补关系的两个侧面。  相似文献   

20.
在学史上,“沈宋体”被视为律诗定型的标志,其实并不确切。唐代律诗的成熟定型,经历了漫长的律化过程,沈、宋之前的四杰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与沈、宋同时的章四友也发挥了共同的作用。沈、宋的律诗创作实践,主要表现为在律诗体制建设中的体式全面性与格律的进一步精密化。同时,沈、宋律诗的价值除外在的形式方面以外,更重要的在于抒情内质的建构。再,在沈、宋的全部创作中,亦并不局限于律体,而是创作了大量古体诗,同样以其浓郁情感性表现构成丰富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