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德高 《青年记者》2008,(12):40-41
武侠小说中说,顶尖的武林高手应该是静如处子,动若脱兔.笔者认为,如果把一张报纸比做一个在新闻"江湖"里闯荡的侠士的话,那么,动若脱兔善于冲杀的记者和静如处子稳守后方的编辑,就应该是这位侠士的两把"杀手铜".如果这两者动静结合,实现和谐互补,必让使这位侠士"双剑合壁",爆发出更大的力量,成为顶尖高手.  相似文献   

2.
我们建议编辑和记者们也读读这篇《侃侃“捉虱”经》,看看这位校对是如何工作的,对照一下自己又是怎样编稿、写稿的,这很有好处。如果我们的编辑、记者都能像这位校对一样,认真、仔细、负责地对待每一篇稿件,不把“虱子”都交给校对去“捉”,那么,报刊上的差错一定能防止和减少。  相似文献   

3.
我们建议编辑和记者们也读读这篇《侃侃“捉虱”经》,看看这位校对是如何工作的,对照一下自己又是怎样编稿、写稿的,这很有好处。如果我们的编辑、记者都能像这位校对一样,认真、仔细、负责地对待每一篇稿件,不把“虱子”都交给校对去“捉”,那么,报刊上的差错一定能防止和减少。  相似文献   

4.
1904年,普利策在自己的报纸 生涯就要结束的时候,想找一个信得过的人来保持他的《世界报》的完整性。他看中的是纽约州最高法院的首席官摩根·K·斯坦利。他约这位法官骑马,并向他说明了自己的想法。两个人约定,斯坦利将成为理事。普利策问斯坦利:“您觉得《世界报》怎么样?” “它是一张伟大的报纸,但是它有一个缺点。” “缺点是什么?” “它从来不支持朋友。” 普利策激烈地回答:“一张报纸不应该有朋友。” 这位法官同样激烈地回答:“我认为它应该有朋友。”普利策说:“如果这是你的意见,你就是给100万美元,我也不…  相似文献   

5.
作为报纸的新闻标题,需要具备诸多要素,但“准确”应该是基础,应该是第一位的。一条标题无论如何生动、形象和富有文采,如果它不是建立在“准确”这个基础上的,就必然会影响稿件的立意和宣传效果,甚至造成舆论导向方面的错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把“准确”视为新闻标题的生命,毫不为过。  相似文献   

6.
侠士是中国武术史上所特有的一个文化现象,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千年,持续到现代。文章以侠士的兴起与发展为主要的论述重点,分析了侠士与春秋武术的关系博弈,肯定了侠士的兴起对于武术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如果把一份报纸比作一个“人”,那么,党报一版(即要闻版),就是这份报纸的“脸面”,是吸引读者阅读的先导。那么,怎样才能扮靓报纸的“脸面”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工人日报》3月13日在头版的“两会抓拍”栏内发表了《赵代表的“第一次”》的照片。文字说明是这样介绍赵代表的,“这位25岁的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公坑管理区妇代会主任、团支部书记,第一次当选人大代表、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到广州。当然更是第一次到北京、走进人民大会堂……”。这幅照片如果是20年前发表,是符合那个时代需要的,但发表在今天,应该说,是落后于形势的。1.今天的代表与20年前的“摆设”相  相似文献   

9.
《新闻之友》2001年五、六期合刊上赵秀富先生的《让记者跺脚的25分钟》一文回忆他采写“氧化铝已经投产”的消息的过程时说,氧化铝凌晨5点才有可能焙烧出来,可他1点就把“胜利投产”的消息发走了。笔者不禁为这位新闻同行捏一把冷汗:如果氧化铝当天并未投产(不管是什么原因),老兄抢先发布的消息岂不成了“假新闻”?当然,氧化铝总算当天投产了。提早发出去的新闻侥幸没有成为“假新  相似文献   

10.
第一参考     
在《出版参考》创刊10周年之际,作为出版界的一名新人,我深深地感谢《出版参考》,因为她是我真正的“第一参考”。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条奔腾的河流,人的每一个工作岗位大概如同“梯级电站”,每个岗位都应该“蓄水”,都应该“发电”。搞出版,我是半路出家,1993年涉足出版界、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是我人生之河的第8个“电站”。如何尽快入行、多“蓄水”、多“发电”,实在是当务之急。我边学习、边  相似文献   

11.
一切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定规律。报纸又称“新闻纸”,因而,它应该按新闻规律办事。报纸选用的新闻稿件,应该以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为判断的唯一标准。读者读报,是为了获得信息。如果把一张综合性的省报办成枯燥的“会议公报”,那就会失去读者。这一道理大家都懂,但做起来确非易事。  相似文献   

12.
校对“把关”浅议崔庆喜校对是出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图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如果把书稿付印比作“关口”的话,那么校对人员则无异是一个“把关者”。我认为,校对人员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发挥“把关”作用。其一,校对质量关。校对工作职责是:对原稿负责,即...  相似文献   

13.
3、“何时”要素。新闻,新闻,贵在于“新”。一旦拖延了时间,往往成了“六月黄花”。所以,“何时”是新闻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都应该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写进新闻里。但是它在新闻的五个W里,从总体上来说,是次于“何人”、“何事”的。在有的新闻导语里,首先应该把事情发生的时间突出出来,有的则次之,有的可有可无。因此,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何时”写在新闻里,甚至放在首要位置,是值得斟酌的. 重大新闻的预告,重要会议的召开,重要节日的活动,重大体育、文艺比赛的举行,有特殊意义事情的发生,对重大事件的庆祝、纪念活动等,一般都应该把“何时”放在新闻的导语里,甚至让其坐上头把交椅,也是理所当然的。比如,重大的体育、文艺比赛,如果新闻里不标明时间,可能等读者打听到具体时间时,比赛已经时过境迁了。  相似文献   

14.
一切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定规律。报纸又称“新闻纸”,因而,它应该按新闻规律办事。报纸选用的新闻稿件,应该以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为判断的唯一标准。读者读报,是为了获得信息。如果把一张综合性的省报办成枯燥的“会议公报”,那就会失去读者。这一道理大家都懂,但做起来确非易事。  相似文献   

15.
这道自然常识试题,本来小学生都应该答得上来,但是在去年北京地区的高考中,一位考生的答案居然说,“太阳是颗大救星”,一时被传为笑谈。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下去,这位考生的答案错在什么地方?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法导致这种错误?这种思维方法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形成的?我们就会不止于笑,就会想到这个答案  相似文献   

16.
写稿和编稿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字义相近、读音又相同的字,如果不注意区别,很容易用错。例如“带”和“戴”,“带”是随身携带的意思,“戴”是把东西套在或放在头、面、胸、臂等处。有的同志写“全村90%的社员带上了手表”,这就错了,“带”字应该换成“戴”字。同样,“戴上帽子”“戴上红领巾”“戴眼镜”“戴光荣花”等,也都不能用“带”。而“带上行李”“带着干粮”等,却都不能用“戴”。另外,这两字还容易和“代”字混淆。如果把“戴表”写成“代表”,那就是大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体育在2002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分应该给米卢:他把中国足球第一次带进了世界杯;而下半部分毫无疑问地属于姚明。 与其前任一样,米卢从2000年1月15日与中国足球协会签约成为中国队第三任外籍主教练时起,中国人就把他与世界杯联系在一起,因为在足球界,他以能把一支实力较弱的球队迅速带成一支强队而著称,有“神奇教练”的称号。 对这位提倡“快乐足球”、“态度决定一切”的南斯拉夫老头,中国人在世界杯“十强赛”时把神化和宠爱他的言行做到  相似文献   

18.
中科院物理学家何祚庥指出,我国新闻媒介把“信息高速公路”“炒”得过热,应该降温,这离我国国情太远。这位物理学家认为:自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在美国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以来,各发达国家纷纷响应。我国各大小报刊也将此事“炒”得热火朝天。但是现在发达国家拟议中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十年投资计划是:美国1500亿美元,英国380亿英镑。我国能投入多少?美国的电话普及率已高达93%,我国才3%;美国的家用电脑普及率已达31%。我国还谈不上家用电脑普  相似文献   

19.
刘保全 《今传媒》2003,(6):31-32
某报刊登一篇文章,介绍一家报社的一位专栏主编在清华大学向学生们介绍他从事新闻工作的“理念”和“诀窍”。当学生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记者”时,这位主编说:“没事跑图书馆的人,对不起,你别当记者。”当学生再问:“你受过新闻教育吗?你的新闻素质是怎样培育的”时,这位主编回答说:“我没有受过任何新闻教育,甚至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刚刚扫盲而已……新闻是做出来的,不是学出来。”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位主编成功的“理念”和“诀窍”是当记者用不着到图书馆去看书,用不着受任何新闻教育,用  相似文献   

20.
有了一系列的“?”,又找到了打开话匣子的钥匙,一般地说,采访要进行下去是没啥大问题的.但是,如果遇到难度较大的采访任务,要采访得深入、细致,挖掘出人物内心的“矿藏”,还要善于把“提问”变成“交谈”. 一次,我采访长期坚持在海岛工作同志的事迹.这位同志愿意谈,话匣子很快就打开了.我把头脑中装着的一长串“?”一个个往外拎,采访进行得挺顺利。可是事后发现,谈得确实不少(?)但都很一般,连有特点的语言也没有.那次稿子没有写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