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谣言"进行分析时,不少学者都选择分析谣言的程式化进程,以及谣言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但缺少对谣言传播的动力分析。本文将从传播心理学出发,通过对"脱离传统秩序后个体的状态"、"群体对个体强大召唤力"、"群体召唤结构下个体思维方式的转变"三个维度的分析,试图分析"谣言传播的动力因素",以期提升在校大学生在认知与抵御"谣言"方面的媒介素养的实效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谣言研究领域认为,记忆是谣言发生和传播的认知因素和动力之一,理论上存在着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两种角度的探索。前者以谣言心理学为代表,从个体记忆入手解释谣言的社会传播,注重揭示谣言现时态在空间中的传播机制;后者将集体记忆视为谣言发生的社会认知动力,增加了传播的历时性因素,是一种时空并重的视角,是跨学科研究的结果。荣格1959年提出的谣言-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和勒莫1999年提出的谣言昆虫变态理论是集体记忆研究路径的代表性研究。2005年以来,国内外出现了一些运用集体记忆理论的谣言研究。未来的谣言研究应集上述两种研究路径之长处,与集体记忆领域发生深层次的融合,以阐明记忆在谣言传播过程中的角色和机制。  相似文献   

3.
彭路杰 《东南传播》2014,(2):124-126
1768年,发生在乾隆年间的"叫魂"案经过孔飞力教授的系统研究之后,成为学界众多学科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从谣言传播机制的角度重新解读孔飞力的《叫魂》一书,梳理叫魂谣言生成、扩展与消解的路径,并以此分析谣言生成与传播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结构、群体心理等因素,进而分析对现代社会谣言控制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米楠楠 《新闻前哨》2022,(20):77-78
谣言是传播学中的重要概念,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谣言信息层出不穷,逐渐形成了规模空前的“信息疫情”。而在谣言传播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个主导谣言传播的人物即“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在谣言传播过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受众主要的信息源;他们对于信息的筛选、传播等行为,在一定层面上直接决定了信息接收者的生活方式以及心理状态。因此本文从疫情期间“意见领袖”在媒体平台主要以人际裙带关系的方式进行谣言散布和传播为例,分析其影响并且提出整治措施,以期为今后社会突发性事件的谣言传播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隋岩  李燕 《新闻大学》2012,(1):73-79
不能机械地以人数多少来区分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应当以传播过程中信源是否确定来判断.人际传播的信源是确定的,群体传播中大多信源不明.不确定的信源就会产生谣言、流言,带来风险,所以群体传播是风险性最高的传播形态.群体传播虽是谣言、流言的根源,但更可怕的是人际传播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谣言、流言从群体到人际的扩散过程中,人际关系的确定性使其由“黑户”摇身变为有“户口”的“合法人士”.新媒介本身并没有风险,也没有媒介技术决定论所宣称如此强大威力,它只是为谣言、流言在群体间和人际间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徐传强 《青年记者》2022,(16):77-78
在全媒体传播背景下,谣言的传播速度、渗透力和影响力前所未有,对谣言的甄别和辟谣的难度也随之加大。有效的辟谣能及时、准确、客观地澄清事实,遏止谣言扩散,消除不良影响。“有效辟谣”是正确应对舆情的积极手段之一。本文以2022年春季上海抗击新冠疫情期间上海网络辟谣平台发布的部分辟谣信息为例,分析谣言传播的特点,探讨在重大公共事件中如何通过“有效辟谣”来正确引导舆情。  相似文献   

7.
社交化媒体经历了从中心化大众传播到去中心化群体传播再到再中心化的匿名传播阶段,为网络谣言的传播加速、影响扩大提供了基础条件,谣言机制也因此发生了把关缺失与匿名传播致使“公关危机”、新闻失实与群体感染催化“谣言风暴”以及线上线下联动与泛娱乐化现象加速“沉默螺旋”的群体传播嬗变。文章围绕谣言机制的网络舆情治理提出了集中公共话语权与重塑新闻伦理价值观、防治网络暴力与构建舆论和谐生态环境以及强化社会公信力与规避“塔西佗陷阱”等对策,试图从“防与治”角度瓦解和消融社交媒体中的谣言机制,保障网络舆情的良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众情绪传播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框架效应”,即人们会基于社会公共价值、集体记忆、固化的情绪反应在公共事件中形成优先唤起的趋同性的集体情绪表达和道德评判。与个体情绪的产生机制不同,大众情绪不是简单的个体情绪的叠加,而是通过大众情绪传播框架的筛选,将典型的媒介中呈现的个体情绪汇流后,使其具备群体情绪体验代表性和价值判断代表性后形成的。大众情绪传播框架使大众情绪传播具有趋同性,当正面情绪被唤起和传播时,有助于形成团结的社区,促进社会道德向善;但当负面情绪被唤起和传播时,很容易造成舆论中的极化现象,使得信息传播通道壅塞,进而产生简化信息认知、窄化公共空间、激发谣言叙事等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9.
何飞  杨森 《当代传播》2022,(1):90-93
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情绪性谣言呈现出"弱信息、强情绪"的结构性特征.情绪性谣言折射了事件中群体的社会心理,成为人们情绪宣泄、互动和极化的重要推手.情绪性谣言传播是阶段情绪与长期情绪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传播过程是个体情绪转变为群体情绪,以情绪感染为机制.情绪性谣言的演化机理主要表现为负性情绪与情绪性谣言的联动性,在负...  相似文献   

10.
通过《左传》中记录的谣言可以发现,先秦时期的谣言表现为流言、歌谣、谶语、政治神话等形式。超验性的谣言既由充满危机的社会环境催生,也产生于政治家的意图。知识群体掌握了谶谣的制造、解读能力,从而影响现实政治。在“伯有为厉”等事件中,谣言的传播和应对与内政外交中的祭祀、禳解、聘问等仪式相关联。古代政治家们既利用仪式的传播特征,也利用仪式的象征性或象喻的言语方式,完成现实政治中的权力分配、身份塑造、外交声明等。在超验性谣言的传播与应对中,知识群体通过对谣言的解读宣扬“德”与“礼”的学说,亦可视为建立自己的话语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雷霞  李云帆 《现代传播》2023,(3):159-168
谣言易感人群中占比最大的老年群体,普遍认为自己不会传播谣言,并自认为对谣言有足够的感知力与判断力。但在现实的信息分享行为中,老年群体确实容易轻信或传播谣言,由此产生在谣言感知层面和传播层面的认知不协调,继而引发其心理不适。老年群体重视利国利民和正向价值的传扬,在主观层面上不愿传播谣言,加之对谣言认知不协调引发的不适,敦促其启动相应的纠偏机制,通过自律、信息过滤、正向驱动等方式,或规避谣言传播,或“合理化”其谣言传播,以推动自身观念或行为上的调试,从而达到协调。在此过程中,老年群体有望实现个人功利主义诉求与国家利益维护诉求的统一,是值得争取的清朗网络空间建设的有生力量。媒体要加强信息的把关与核验,引领主流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卡普费雷说:"谣言是最古老的大众传播媒介。"谣言这个媒介正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大隐患,对谣言的传播学研究日益增多。谣言传播必须要有人,所以受众心理研究就颇为重要,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没有看到受众个人与受众群体的心理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本文以河北"神收童男童女"放鞭炮吃黄桃辟邪谣言为例,着重分析了谣言传播中的受众群体心理和影响受众群体心理的因素并提出了谣言控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徐勇 《编辑之友》2015,(11):9-12
网络谣言是网络信息传播影响的一类特殊的集群行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实则是一个群体事件的演变过程.文章以社会学的价值累加理论为基础,分析网络谣言传播的动力机制:结构性诱因和结构性紧张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共同信念的形成和偶发因素的出现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原动力;行动动员的完成和社会控制的失效将网络谣言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14.
黄暐 《新闻爱好者》2011,(21):18-19
社会危机爆发时滋生的谣言、流言往往导致群体恐慌、抢购或斗殴等集合行为。日本大地震引发核泄漏危机波及我国国内民众情绪,由主流媒体传播"碘化钾能够防治核辐射"的报道引发国内抢购碘盐风潮。此事件的产生与手机媒体的高效传播、主流媒体的权威效应、国民心理素质以及抢购人群等密切相关。基于"第三人效果"理论的研究框架,笔者对手机谣言的生成机制进行分析,指出谣言与"第三人效果"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规避谣言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孙燕 《新闻界》2012,(2):47-52
突发事件之后常伴随着以谣言频发为特征的网络舆论危机,在本文案例中,网络谣言“萌生—高潮—衰落—拖尾”的传播进程呈现一致.网络媒介为参与者提供各种互动工具,同时也成为谣言传播的重要途径.新闻媒介在谣言传播中扮演着“幕后推手”与“正面引导”的双重角色.网络谣言的散布折射出突发事件之后社会的集体情绪和参与者的群体行为.为此政府需建立舆论预警机制,网民和新闻从业者要加强自律,提升自身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6.
食品安全作为公众最敏感的领域,其网络谣言时而呈现泛滥的态势。本文在总结谣言文本特征的基础上,基于谣言自身视角、网民群体视角和外部环境视角分析谣言的传播动力,并指出把好食品质量安全关、转变谣言治理的思路和方式以及培养公众的理性精神和普及相关知识是消解食品安全网络谣言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武文琪 《新闻传播》2022,(16):26-28
互联网在方便信息传播的同时也为谣言传播提供了新平台和新渠道,本研究对新冠疫情期间“微博辟谣”的150条谣言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多数网络谣言是由个人发布,且配有图片及文字;生活类谣言和病毒类谣言占比最高,涉及弱势群体是谣言最大的特征;在说服方式上,谣言的标题更重感性,而内容上更偏理性。最后对如何治理网络谣言提供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谣言的心理学研究探究个人心理等因素在谣言滋生和传播中的影响,谣言的社会学研究强调团体规范、认同和文化等社会因素对谣言传播的影响.两者对谣言传播的个体交互性重视不够,网络谣言传播提供了克服这一缺陷的新途径,但是网络传播存在着网民结构不均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曾圆 《报刊之友》2013,(7):137-138
2012年10月开始,围绕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全国刮起了一阵“莫言热”,该文给人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从传播学的角度深度剖析“莫言热”的传播符号、传播流、传播技巧和传播效果等。同时文章还就“莫言热”中兴起的谣言进行了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20.
谣言作为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近期闫德利“被艾滋”典型网络谣言案例,旨在探讨网络谣言的一般传播模式和过程以及主流媒体在谣言初发期、谣言持续期、谣言消退期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