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大陆当了十几年记者,参加过数不清的新闻发布会(台湾称“记者会”),记者会的“套路”我应该很熟了。但在台湾参加的第一场记者会,我还是被“震”了--虽然我事先对台湾记者会与大陆的不同有心理准备。  相似文献   

2.
去年5月17日,作为人民日报的记者,我和报社的另外一位同仁首次到台湾“驻点采访”,这也是祖国大陆报纸类媒体的记者首次到台湾“驻点采访”,从那个时候开始,祖国的宝岛台湾就开始有了人民日报记者忙碌的身影。光阴荏苒,转眼人民日报记者到台湾“驻点采访”已届周年。尽管这方面的工作还是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但我还是愿意将自己在台湾“驻点采访”的点滴体会谈出来与大家分享。头脑要冷静迫于岛内民众要求改善两岸关系的压力,经过两岸新闻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台湾当局于2000年11月10日宣布开放大陆记者以轮替方式赴台“…  相似文献   

3.
业界动向     
台湾出版界新五小创新机制 正当Tom.com集团整合大中华出版媒体界之际,台湾本土的女书店、心灵工坊文化公司、玉山社出版公司、高谈文化与智慧事业体等五家“小而美”的主题式出版社,在历经大环境的改变与多元文化的思考后,也以成立“激活阅读出版联盟”结盟型态,因应出版产业的剧烈变动与行销活动多元化冲击。几位负责人都表示,他们是合作并不是合并,是联盟不是集团化,他们仅在行销上合作,结合彼此的资源,改善效率,强化竞争优势。女书店创办人苏芊玲指出,这五家出版社的出版理念清楚,专业性强,属独立的小型出版社,而每家出版社又各有特色,譬如女书店以女性图书擅长,心灵工坊重心灵,玉山社主推台湾文史,智慧事业专出版生活与心灵书籍。  相似文献   

4.
都说台湾电影是小众电影,导演都是“艺术至上”,只想拍给认同他们的那一小撮人看。这种说法以前或许有几分真实性,但最近这两三年已经越来越不正确了。如今能在台湾拍电影成功的导演,几乎没有不想赚钱的,只是不一定能赚到自己手而已。然而,还是有一个“死硬派”的新导演林靖杰,他编导的《最遥远的距离》不仅坚持艺术,甚至称得上是“情义至上”,根本只想拍给亡友陈明才一个人看。  相似文献   

5.
政经资讯     
话语“如果废除了政府审批,中国的GDP可以增加30%,腐败至少可以减少50%。”——某报撰文认为这是张维迎教授被逼出来的大实话“一定要收回台湾!如果不收回台湾,我对不起中国人!”——马英九在美演讲引述孙中山言论“这水太污、太臭,我就爬上来了”——《信息时报》报道一妇女投  相似文献   

6.
王乾任 《出版参考》2010,(16):36-36
台湾大多数出版社都是五人以下的小公司,虽然类似大陆的文化公司,但运作模式还是同大陆有所差别,笔者这里要特别谈谈台湾的“B级书出版社”。首先要声明的是,B级书出版社不等于B级出版社,有一些B级书出版社,非但业绩不B级,还是A+级,反而是某些A级书出版社的业绩,还可能比不上B级书出版社。  相似文献   

7.
创造读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造读者”虽是由发行直接导出的话题,但讨论这个问题则要复杂得多,不可能局限在发行策略的探讨上。我想,创造读者的前提应是创造作者、编辑。只有这个先决条件具备了,才有讨论“创造读者”的空间。我们凭什么去“创造读者”?当然得拿出东西来。这就是精品图书。所以,首先需要“创造”的,乃是生产精品图书的作者和出版者。创造他们以得出他们的创造,“创造读者”才不致沦为空手道。这一点,本文不拟多谈。身处商品社会,绝大多数人都有一个深刻的感觉,那就是自己的消费往往总是被引导着的,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  相似文献   

8.
办杂志在台湾向来被称为“烧钱的行业”,除非是大集团旗下的刊物,有雄厚财力、广大读者和丰厚的广告收入,否则大多只能惨淡经营.但是今年4月起,台湾接连有多本“小”杂志创刊,他们不砸大钱、不强调大众与多元;他们追求个性化的分众市场,不谈国家大事而聊生活小事;他们说,这是一场“小杂志的逆袭”.  相似文献   

9.
有些人尽管认为网络经济是一种泡沫经济,但还是想方设法操作网络股。他们称之为“比傻”游戏,“比傻”游戏的规则很简单:“我很傻,花了这么高的价格买下这只网络股,但我相信总会有更傻的人,花更高的价格,从我手里买走这只股票。反  相似文献   

10.
谢涛 《兰台内外》2007,(2):14-15
作为推动台湾“民主化”和“本土化”进程的关键人物,蒋经国虽然辞世了,但他在台湾人心目中的印象还是那么鲜明。台湾媒体曾做过民调,在一项“蒋介石、蒋经国、李登辉”谁对台湾贡献最大的调查中,蒋经国的支持率要高出另外两位一大截,其民望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新闻写作教程中,引语常常要辟专章讲述。有人甚至说:“没有引语的新闻,不论篇幅长短,都像月球的表面一样贫瘠荒芜。”(美联社《新闻写作指南》)当然,他们强调引语的重要性,更多的与他们的新闻观,特别是新闻制度有关。比如,在他们看来,引语的主要作用就是在新闻报道中分清楚“是你的话,还是我的”,或者说就在于“提供消息来源”。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往往会受到同行的奚落,甚至要吃官司的。我国新闻写作书中不曾对引语作很特别的强调,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忽视引语的重要性。从我  相似文献   

12.
我是在台湾长大的,但我是浙江人,在台湾念的是大众传播,毕业之后我进入了台湾的中华电视公司当记者和主播,4年之后被凤凰卫视的前身就是卫视中文台请到了香港。他们要找一张脸孔代表中文台的脸,他们选了我,觉得中国女孩要圆圆润润像杨玉环那样的比较好。1996年凤凰卫视开播,我就开始加入了很多很多的节目,比如说那时候有相聚凤凰台,有一  相似文献   

13.
写好新闻既然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那末,这功夫应下在什么地方?陆定一对《新闻战线》的同志说:“新闻,我是天天看的,看了几十年了。看来看去,想来想去,我还是认为,新闻一定要真实。技巧是要的,但主要是要真实。”他还说:“我建议你们要在真实上做功夫。”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闻周刊》2014,(12):22-26
“我的很多朋友和合作伙伴都认为,大陆和台湾之间的一些经济合作协定,对我们是有利的。很多台湾生意人都这么看。那些毛头小伙不懂事,振臂一呼,似乎就是政治领袖了,也许他们中很多人连为什么反对都不清楚,人云亦云。这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15.
《1984》这本书我读了很久,每次拿起都有要放弃的冲动,极权政治下无论是人还是事,都弥漫着压抑的气息.不过我最终还是读完了这本书,现在回味起来忽然间有了新的认识:让人压抑的不是简单的极权统治,这一环境下人性从被压抑到被摧毁,才是真正让人窒息的原因. 在《1984》建构的世界里,“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隶”、“无知即力量”是民众信奉的思想,“2+2=5”是他们坚守的原则,但这些理念其实并不是发自内心的.  相似文献   

16.
编风小议     
写作品要发表,出书要销售,够格与否,能不能面世,把关者何许人也?编辑。他们的“位子”至关重要,对作品有生杀之权。 作为一个报刊的编辑,对稿子是择优录用呢,还是论“门子”讲人情呢?用通俗的话说,是“认”稿呢还是“认”人呢?两种思想境界,两种职业道德,泾渭分明。我十分敬佩那些“认稿不认人”的编辑。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2002,(2)
何谓“隐私”?隐者,藏而不露;私者,属于个人的东西。所以隐私就是不愿告人或不愿意公开的个人之事。这是个性使然,所以也是一种人权,是受法律保护的。但这是就一般意义而言的,即对大众来说是如此。作为公众人物,不管是官员,还是演艺明星,他们必然要失去一部分隐私。这不是法律不保护他们的权  相似文献   

18.
今天我又接到了这样一张名片:自由撰稿人,×××。算来这是我一个星期内接到的第六张此类名片了。我认识×××,我知道他是个专写“命题作文”的主儿。但他在濠邦酒吧还是激动地告诉我:老子不侍候他们了,现在辞职干自由撰稿人了。这话乍听起来颇有点“挣脱了束缚”的味道,勇气  相似文献   

19.
影藩 《出版参考》2004,(10):27-27
相对于小市民家的卑琐和把别人视做“嫌疑犯”的狡猾,农民家的冷漠、艰苦以及因贫穷造成的心灵扭曲也令我胆战心惊。在八九岁的时候,我被寄养在一户农民家里,这里的农民主要种菜供应城市。虽然母亲给这户农家不少钱作为我的生活费,但他们仍然给我安排了干不完的活儿。我放学回来,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高照,都要割青草来喂小羊。等我离开这家人时,小羊已经很大了。  相似文献   

20.
下课     
几年前,重庆的球迷们对教练忍无可忍,他们创造了一个新名词来表达心中的不满:下课。那时候,我还是伪球迷,连裁判吹了黑哨都看不出来,但只要那排山倒海的“下课”声在球场响起,我就激动得汗毛倒竖,暴跳起来,不知道要怎么样才好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