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华 《今传媒》2008,(1):56-58
作为一门职业,新闻工作有一定特殊性与复杂性,它与繁多的公共事件和复杂的公众生活紧密相联.职业赋予了新闻工作者受尊重的光环、不失尊严和卓尔不群的感觉,但同时也给他们诸多苦恼和矛盾. 当河南电视台记者曹爱文在落水少女报道现场,趴在女孩子身上做人工呼吸,经过多次努力失败后,无奈地哭了的时候,她被誉为年度"最美丽的女记者";同样是面临悲剧事件,<东南快报>记者却在现场等待拍摄一组市民骑车栽倒在水坑中的场景,而没有预告行人躲避危险,被部分公众指责"良心何在".  相似文献   

2.
胡健 《传媒观察》2006,(5):29-30
近年来,记变得不那么受人尊敬了,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防火、防盗、防记”这样令人汗颜的说法。一些曾经对自己的职业引以为豪的记,现在也自嘲为“新闻打工仔”、“新闻民工”。而他们的收入也同他们的名声一样,打了不小的折扣。  相似文献   

3.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  相似文献   

4.
记者究竟是不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在又一个记者节来临的时候,这是我在心里想得最多的问题.实际上,今年9月底,这个问题就曾经在微博上的媒体人圈子里火过一阵子.在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观点的鲜明对立.一种观点认为,记者有着不同于大多数职业的特质,有人将这种特质总结为“良心职业”,还有人则更进一步,称之为“圣职”.持这种观点的人大多习惯于将记者与牧师、律师、医生、教师等职业归为一类,认为这些职业承担了较为特殊的使命,对于社会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5,(12):28-31
公民记者的出现引发了新闻信息播报系统的重要的变革,但其隐含的先天性缺陷,也带来了新闻职业伦理的降低、新闻信息整体质量下降、新闻专业要求的削弱等负面影响。本文从生发机制、理想追求和精神核心三个层面,讨论了新闻专业主义与公民记者在本质追求上的契合,并提出从新闻行为构建、新闻文本构建、行业规范构建、人才培养构建、制度规范构建五个层面对本土化的新闻专业主义进行构建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闻专业主义是一个“舶来概念”,它既寄托着记者的职业理想,也蕴含着必须遵守的职业规则和职业操守。它要求记者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读者面前。它强调新闻价值的判断不仅来源于受众的喜好,更来源于具有社会责任的从业者从大众立场出发的精英意识。但是,令新闻人倍感困惑的是承载着自身职业理想的新闻专业主义所强调的中立、客观与专业精神常常与社会伦理所要求的尊重、同情与怜悯相冲突,在履行前者的同时往往会违背后者,甚至常常是以牺牲后者来成全前者。  相似文献   

7.
新闻专业主义是一个“舶来概念”,它既寄托着记者的职业理想,也蕴含着必须遵守的职业规则和职业操守。它要求记者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读者面前。它强调新闻价值的判断不仅来源于受众的喜好,更来源于具有社会责任的从业者从大众立场出发的精英意识。但是,令新闻人倍感困惑的是承载着自身职业理想的新闻专业主义所强调的中立、客观与专业精神常常与社会伦理所要求的尊重、同情与怜悯相冲突,在履行前者的同时往往会违背后者,甚至常常是以牺牲后者来成全前者。  相似文献   

8.
有一种职业,叫“记者”,狂风暴雪里,向前,向前,采集寒风的讯息,体味雪花的温度,出现在行路艰辛的回乡游子面前,报告着最新的消息。  相似文献   

9.
有一种职业,叫“记者“,狂风暴雪里,向前,向前,采集寒风的讯息,体味雪花的温度,出现在行路艰辛的回乡游子面前,报告着最新的消息。有一种职业,叫“记者“,天塌地陷时,向前,向前,记录灾难降临的真实场景,守望生命消逝的苦痛悲伤,陪伴在历经劫难的废墟孤儿身边,传递着人间的温暖。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9,(9):26-33
30年来的记者角色研究表明,尽管研究的问题及内容各异,但都存在一种专业主义的研究视角,并发展出了一套在中国语境下特有的新闻专业主义话语。这一专业主义话语内含着传统与现代、偏离与回归、西方与中国、消极与积极的对立叙事,对专业主义理念与规范的认同和实践往往被视作记者角色由传统步入现代、由偏离到回归以及精英记者区别于普通记者的标志。尽管"新闻专业主义"充满争议,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却被理想化并赋予了无限寄托,被期待去抵御市场的诱惑以及公民记者、用户生产内容等新媒介现象的挑战。然而,新的媒介趋势表明,体制内媒体愈发主动寻求体制的庇护,体制外媒体依旧无法获得新闻采编权与记者的合法性身份,专业主义所赖以存在的自主性前提面临困境。超越专业主义的视角,回归本土政治体制环境,并面向记者称谓泛化的事实,成为思考记者角色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1.
过去,很多地方、单位希望记者表扬成绩、正面报道,而与记者拉关系。近10年来,随着舆论监督在中国社会逐渐产生了广泛影响,一些记者利用舆论监督威胁采访对象,以此拉广告甚至索要钱物的事情,也有所耳闻。由于新闻媒体与转型时期的国家利益、社会公正相关,因而,做记者我觉得很重要的检验,就是职业良知和职业良心。1998年,我曾采写了一个举报腐败案件的人物,这篇作品获得了当年的中国新闻奖。当时,在反腐败战线的办案人员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当时的中纪委常委,后来成为副书记的刘丽英(老百姓称其为“女包公”)曾对办案人员说,你们工作在一条特…  相似文献   

12.
陈力丹 《新闻记者》2000,(11):10-11
从今年起,我国的新闻记者有 了自己的节日──记者节,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在我国,为某一职业的人群设立节日,目前除了教师节,便是记者节。如果记者不是一个广泛的社会性职业,恐怕不会有这份荣光。那么,我们谈点什么来庆贺新中国第一个记者节呢?我想,还是从记者职业和专业谈起。 记者,在我国是全体新闻工作者的简称,就如各级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记协”一样。直到现在,关于记者是不是一种专业尚有争论,但是记者是一种社会职业,看来争议不大。1998年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调查表明,我国记者有很强的职业…  相似文献   

13.
卞冬磊 《国际新闻界》2012,(5):21-25,31
新闻与政治息息相关。过去几十年美国新闻思想中,新闻专业主义、社会责任论和公共新闻业的对抗,均可以放置在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框架里看待。建立在消极自由基础上的新闻专业主义,面对积极自由框架内的社会责任论、公共新闻业等理念的冲击,虽屡受质疑却始终不倒,其原因乃是在于整个美国社会及其民主政体对消极自由理念的笃信。  相似文献   

14.
12年间,采访路上,我遇到了数不清的人,其中,最让我牵挂并动情的,是那些处在极度困境中的人们。1998年夏天,九名打工妹在白沟打工时,因苯中毒而瘫痪。走近这九名打工妹,我极为震惊。17、18岁到22岁不等的花季少女,满怀着希望前往白沟打工,每天,干活没日没夜,给箱包刷胶,胶水的名称不知道,对健康有什么影响不知道,就知道刺鼻,强忍着刺鼻的气味在恶劣的、不通风的厂房里工作。最后,一个个身体没有了力气,走几步路就摔倒,竟然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在打工妹的病床边,听到她们和父母悲痛欲绝的讲述,我的眼泪和着她们的哭诉一起长流。再到白沟政府…  相似文献   

15.
张海馨 《今传媒》2005,(2):54-55
令世人震惊的山西繁峙矿难事件中,11名记者在报道过程中收受贿赂、隐瞒事实,而《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刘畅冒着生命危险揭露了事实的真相,为案件突破提供了宝贵线索,体现了一名记者高尚的职业操守。2003年10月,刘畅因山西繁峙矿难系列报道获得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04年9月  相似文献   

16.
13年前,我开始拥有了一个称呼,叫“记者”。记得,领到记者证那天,我骑着自行车,在故乡哈尔滨的小路上狂奔。抬头看看天,觉得天是那样蓝,身边,是夏日轻柔的风。那时,我才22岁!从十几岁起,看到从事新闻工作的父母忙碌的样子,甚至除夕之夜都看不到他们的身影,就知道当记者很艰辛,更觉得这个职业很崇高。因此,人生立下的第一个职业梦想,就是成为一名记者,甚至,心底里,我把这个职业当自己的生命一样热爱。觉得这是我此生的寄托。12年后,34岁的我登上了范长江新闻奖的领奖台。接过范长江新闻奖奖杯的时候,我的心里涌起很多感慨。没有人知道,这个奖…  相似文献   

17.
20年来,我很少有面对风云人物举起采访话筒的经历,从来没有体验过攀登险峻高峰和穿越无人区的历险和刺激,也没有卧底黑帮的生死考验,在闪光灯和众多镜头前体验荣耀也只有一次.  相似文献   

18.
探讨新闻专业主义,不能离开"职业"观和"专业"观,尤其不能离开西方职业化发展的长期历史传统。从新闻专业主义到专业主义,从专业到职业,源于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有完整系统的逻辑和历史支撑,西方"职业群体"在社会中担负的角色与中国也有很大不同。作为新闻专业主义之前提的"专业性职业"并非是对中国新闻业发展历程和客观存在的准确描述,忽视这一点则可能加大我们根据西方范式书写自身历史的风险。由此,我们需要把目光从具有局限性的"职业"和"专业"话语中移开,从具有某种封闭特性的"职业理念"中走出来,追寻一种更开放的"新闻理念",注意其与更广泛的人群和宏大时代主题的密切关联,涵纳所有新闻生产参与者们的集体意识和共同实践。  相似文献   

19.
高伟 《新闻窗》2010,(2):99-100
新闻工作是门职业,其内容就是新闻信息的采集、整理、加工和扩散。说它是专业是指从事新闻工作必需的专业技能、行为规范和评判标准,而这些又必须通过专门的训练而获取,并为新闻从业者所共享。在此基础上,它还包括一套关于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服从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外的更高权威的精神和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  相似文献   

20.
"公共新闻":一种公共领域的新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伟 《新闻知识》2006,(1):22-24
“公共新闻”(public journalism),又被称为“公民新闻”(civic journalism),是发轫于美国,激发了美国新闻传媒为此做出一系列探索性新闻实践,在澳大利亚也引发了一系列争议的一种新理论形态。本文对公共新闻学与传统新闻学的新闻理念作一比较,文章认为美国新闻界对“公共新闻”的关注、争议和实践探索,是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传播状况对传媒角色——“公共领域”阐释和思考的结果。并试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